陳麗
摘要:語文是小學階段中的基礎課程,而且貫穿于小學六個年級當中,是學生學習其他學科課程的基礎和前提。在語文教學中,閱讀和寫作是兩個重要板塊,占據著不可忽視的位置,受到師生的共同關注。本文主要圍繞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和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結合的策略,為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果提供一些思路。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寫作教學;融合
一直以來,小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情況一直備受關注。新課程標準中將閱讀教學由課內閱讀擴大至課外閱讀、經典誦讀、個性閱讀等,將寫作從命題寫作擴大至模擬寫作、個性寫作等;要求學生具備獨立閱讀的能力,初步鑒賞的能力,并具備用文字明確、順暢表達自己想法的能力。
一、閱讀與寫作融合的必要性
在傳統應試教育模式中,教師習慣于將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劃分開來進行指導,并且在課時劃分有明顯的區分。但教學成果和學生的綜合能力情況顯示出,傳統教學方法并不適合學生的成長,將閱讀與寫作相融合才更符合人類的認知成長規律,更有益于學生的進步。新課程標準改革中強調將閱讀與寫作相融合,培養學生的學科綜合素養,教師應當正視這種教學要求的提出,切實將讀寫結合應用到教學當中去。閱讀與寫作教學相融合,能夠大幅度培養學生對閱讀、寫作的雙向興趣,將閱讀過程中學到的寫作方法、知識應用到作文中,將寫作的布局、修辭手法心得應用到閱讀理解中,形成小學語文學習的雙向促進。
二、小學語文讀寫融合的具體策略
(一)為學生創設具體情境
情境教學法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比較常用的一種方法,在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中的使用頻率都比較高。語文教師在組織讀寫融合教學時可以考慮通過創設具體情境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1]。比如在《黃山奇石》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為學生尋找一些有關黃山、有關山中奇石的圖像資源進行播放,引領學生通過圖像資源遠距離領略課文中所講述風光,為學生打造身臨其境之感。有了具體的情境,學生更能夠讀懂作者在文字中對黃山奇石各異形態、美麗景色的描繪,感受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也能夠學習到作者描寫景物時所采用的描寫方法,并將其應用到自己的作文寫作當中去提高作文質量。
(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是在一段時間的閱讀教學后,為學生安排一兩節寫作課程,或將寫作教學與學生的日記、周記相結合,用日記、周記代替平時寫作練習,到期中期末考試前進行集中訓練。但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的寫作技巧提升,也難以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全面興趣。小學語文教材的不同年級中多次編入了《昆蟲記》的篇目,比如《蟋蟀的住宅》《蜜蜂》等。這些出自《昆蟲記》的篇目都有一致的特點,那就是對昆蟲的習性描述比較詳細,且多突出作者對昆蟲的觀察和解讀,對培養學生寫觀察類作文很有幫助。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此類課文時,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結構進行摹寫、仿寫等練習,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相結合,還能夠借助課文內容引導學生養成觀察生活的好習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課文中作者充分描寫了蟋蟀的住宅特點、建造方式,這些都是作者長時間觀察的成果,學生可以模仿作者的觀察方式來觀察自己感興趣的、熟悉的小動物,了解其習性、行為特點、飲食習慣,提升小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興趣。
(三)從閱讀中積累寫作素材
很多小學生在寫作上表現得十分艱難,原因之一在于缺少寫作素材,缺少知識和語言儲備,對常見景物的修辭描寫缺少經驗[2]。不少學生在作文描寫中顯得語言干癟,對景物、事物、人物的描寫不夠傳神,都是因為學生對寫作素材、語言基礎的積累比較少,在寫作時不具備足夠活躍的思維。比如在寫“水”時,學生只會寫“水”“清澈”、“干凈”,不會具體地描寫自己對于“水”的感覺。而《桂林山水》中有一段非常經典的描寫段落:“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簡單的句式將“漓江”的“靜”“清”“綠”進行了充分的描繪,讀來讓人覺得漓江好像就在眼前,一眼就能辨別這是作者筆下的漓江。教師可以借助這樣的課文閱讀來引導學生積累經典語句,摘抄精彩段落,從閱讀材料中學習積累寫作素材,逐步將干癟的學生作文填充得更加充實,使學生的作文更加具有可讀性。有了寫作素材的積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這些積累下的素材按照需求填充在日記或周記當中,更好地表達學生的思想、情感。通過定期、不定期的寫作練習,學生對于寫作素材的記憶和應用熟練度能夠逐步上升,素材與寫作內容的結合也更加緊密,真正被內化成為學生寫作能力的一部分。
(四)為學生搭建不同層次的讀寫平臺
在班級里,教師可以為學生搭建不同層次、不同側重的平臺,鍛煉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比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一段短小的故事,可以是發生在古代也可以是現代,學生聽教師講故事或直接閱讀故事然后進行故事續寫、改寫、擴寫;又比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向學校的班級作文角和學校期刊投稿,投稿內容可以是校園生活、家庭生活、學習感悟等,優秀的稿件被班級作文角和學校期刊選中進行宣傳能夠對學生的寫作熱情產生極大地激發[3]。這種稿件上的認同,與教師的點評有所不同,帶給學生的觸動和成就感會更大。反過來,班級作文角和學校期刊每天對于校內外新聞的宣傳可以成為小學生接受信息、練習聽寫的途徑之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重點看其中的一條新聞,并將重點內容記錄下來。這樣的方式能有效鍛煉學生,還能夠拓展學生知識面,培養小學生讀書看報的意識和習慣。
三、結束語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將閱讀與寫作教學相融合能夠同時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和新課程標準改革要求,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科綜合素養。小學語文教師應充分改變自己的傳統教學觀念,將閱讀與寫作教學穿插在一起,利用情景教學提高讀寫結合教學的效果,培養學生興趣,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給予學生不同層次、側重的鍛煉,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提升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馬有成. 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教學的融合[J]. 中國校外教育,2020(15):92-93.
[2]陳潔. 小學語文群文閱讀與寫作整合的教學實踐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20.
[3]熊鑫. 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整合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