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霞
摘要:在教育改革環境中,由于多種客觀因素的存在,在初中英語教育工作中,教師會發現很多學生在基礎能力以及發展方面都會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并且如果未對學生加以合理的指導,甚至班級學生會呈現出兩極分化的狀態,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也違背了教學初中。文章將立足于初中英語教學,對如何降低學生英語學習中兩極分化的程度進行分析。
關鍵詞:初中英語;兩級分化;教學路徑
前言:
一直以來,在初中英語教育工作中,學生所呈現出的兩極分化狀態都是教師關注度相對偏高的一個問題。這一問題的存在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也阻礙了我國教育工作的順利推進素質。教育環境中,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統一發展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教育重任。對此教師必須要對學生的兩極分化形成關注,并能夠客觀分析致使這一問題產生的原因,合理的創設優化條件,推動學生有效發展。
一、注重強化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是否會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會直接決定其自身的學習主動性。而學生若無法對學習保持較高的性質及自身的學習能力,自然會無法提高。而對英語學習興趣較高以及興趣偏低學生之間的能力基礎差距會越來越大,最終產生兩極分化的問題。所以,教師要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點。
首先,教師需要豐富教學內容,適當的在教學內容中滲透英語文化。英語是一門典型的語言類學科,而在語言背后必然蘊藏著豐富的文化背景歷史背景。帶領學生了解與這些內容相關的拓展性信息,既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也能夠豐富學生的所學內容,使之接觸到在教材中無法了解到的課外知識,從而產生興趣。例如在講解when?is?your?birthday時,教師片刻拓展性的為學生介紹西方國家的孩子在過生日時會進行的一些活動,以及西方國家對于生日的看法。通過這一途徑,讓學生基于生活角度了解英語知識。與此同時,教師可對學生加以進一步的指導,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網絡中搜索與之相關的其他信息,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索欲望。當所有的學生都能夠有統一的學習目標,有強大的學習動力,兩極發化的問題必然會有所緩解。
其次,教師應注意適當的創新教學手段。教師是學生在課堂上的主要指導者,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方式也會直接的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在初中階段,致使學生產生兩極分化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教師。比如部分學生有強大的自主學習能力,會突破教師教學模式的干擾,而主動的開展學習活動。而另一部分學生并不具有較高的自我管理意識,很容易會受到教師單一死板教學模式的影響,而對英語學習產生抵觸,陷入惡性循環,與其他同學之間的差距也就越來越大。對此教師可通過創新教學方法的方式打造趣味化英語課堂,對學生形成全面激發,縮短彼此之間的距離。例如在講解can?you?come?to?my?party時,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情景劇表演小活動。在活動中,將學生劃分成不同的小組,貫徹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將兩極分化的學生組到一組,讓學生彼此幫助,彼此交流,以此弱化兩極分化,也可拉近學生之間的關系,促進學生共同成長[1]。
二、側重培養學生抗壓意識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重要的是應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要養成終身學習的理念。所以,初中英語教師需要轉化教學思想,突破應試教育的限制,由以往的學分教育轉化成能力教育,側重強化學生的抗壓能力及意志力。一些即便無法在短期內看到自己進步的學生,也不會因此而產生挫敗感,而是能夠堅持不懈,厚積薄發,慢慢的追趕上其他同學的腳步,從而縮短自己與其他同學之間的距離。
首先,教師需要促使學生養成正確的英語學習觀念,能夠意識到學習英語的真正目的,而不是一味的將自己的學習目標設立在提高成績方面。通過這一方式,促使學生突破對于短期得失的過分看重,使之意識到學習英語是一件長期的事情,保持良好心態,慢慢的縮短兩極分化。
其次,教師可以穿插一些與英語學習有關的真實案例,利用這些案例鍛煉學生的英語學習信心,提高其抗壓意識。例如阿里巴巴的創始人馬云出生農村,自身的英語基礎特別差。但是在網絡中搜索近些年其所接受的采訪報道,卻能夠發現馬云已經能夠講一口流利的英語。而這全部得益于其自身的堅持。利用這些事跡讓學生意識到只要努力只要堅持就一定會成功,使之可以在強大的耐力信心以及抗壓能力的帶動下,逐步提高自己的英語水準,縮短差距[2]。
三、改善學生個體差異及能力差異
初中階段的學生大多來自于不同的小學院校,在近6年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各自積累了不同的學習習慣、學習經驗,自身在學習認知、基礎以及思維方面會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采用一刀切式的教學手段,會拉大學生的差異,致使學生兩極分化,所以教師需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要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能力差異,并對學生實施分層性的教學指導,促使學生在每一階段都能夠有自己的收獲,能夠產生一定的進步,進而逐步的弱化分化趨勢。
在教育工作開始之前,教育是需要通過簡單的調查了解學生的英語學習基礎、詞匯量儲備以及對于英語學習的看法,并參考這些因素將學生劃分成上中下三個不同的等級。處于上等級的學生應具有較高的英語學習能力及興趣,基礎扎實;處于中間等級的學生,應具有較高的英語學習熱情基礎,相對較為穩定,能夠處理教師所布置的絕大多數任務;而處于下等級的學生,可能并不具有較為穩定的英語學習基礎,并且興趣能力偏低。
在布置教學任務、選擇教學內容、劃分教學目標時,教師均可按照學生的能力層次劃分,針對性的為其提供相應的教學輔助。以詞匯教學為例。對于上等級的學生,教師可要求其當堂掌握新學的單詞;對于中等級的學生,教師可要求其課后掌握單詞;而對于下等級的學生,則可要求在三天之內掌握新學的單詞。以不同強度的任務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同時也可使之達到統一的學習標準,進而增強后進生的學習動力,縮短距離。
結論:
綜上所述,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學生會產生兩極分化狀態,既表示了傳統教學模式所形成的局限,同時也彰顯了教師在教學觀念方面所存在的問題。但這些問題的存在均為當代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全新的教育工作指引。教師需要立足于學生自身,注重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縮減學生的個體差異、能力差異,培養學生的抗壓意識,以此才能夠逐漸縮短學生彼此之間的距離,弱化兩極分化的問題,推動學生統一發展。
參考文獻
[1]黃軼群.初中英語教學中學生兩極分化的教學策略[J].英語畫刊(高級版),2019(12):61.
[2]蔣世華.如何減少初中英語教學中學生的兩極分化[J].校園英語,2018(17):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