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諾恩吉亞幻想曲》是一首幻想曲體裁的大型手風琴獨奏作品,由王樹生根據內蒙古獨有的民族音樂特色的民歌改編而成。它的曲式結構類型為回旋奏鳴曲式,是一首結合中西方音樂文化特色的手風琴作品。這首作品不僅彌補了手風琴作品中“幻想曲”體裁的這一空白,同時,在中國手風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關鍵詞:創作背景;曲目特征;演奏技巧
《諾恩吉亞幻想曲》創作于1987年,于四川音樂學院舉辦的全國第一屆青年手風琴比賽首演。該作品成型于內蒙古民間歌曲《諾恩吉亞》,以我國東蒙地區一位名叫“諾恩吉亞”的美麗質樸的牧民姑娘因遠嫁他鄉,思念故土,懷念親人的傳說展開,整首作品依托民間故事,歌頌了內蒙古人民純真質樸,勤勞善良的優秀品格。
這首作品采用的曲式結構是回旋奏鳴曲。回旋奏鳴曲式是在奏鳴曲式的基礎上稍作改變,并帶有回旋曲式特征的奏鳴曲式。正因為在傳統的奏鳴曲式的呈示部及再現部的副部之后添加了其主部的再現,從而使整個結構呈現出回旋曲式特征。因此,它兼有回旋曲式與奏鳴曲式的特點。
1呈示部
呈示部一共分為A(主部主題)和B(副部主題)兩個主題。主部主題采用的依舊是a小調,副部主題采用的則是a小調的近關系調E大調。這兩個主題不論是在調式上還是藝術風格上都大相徑庭。演奏這一部分最大的難點就在于對情緒的把控上,這一段的兩個主題盡管調式和風格不一樣,但都表達了“諾恩吉亞”對家鄉對家人的思念之情,要用琴聲來準確表達這樣一種和而不同的深切的情感。
25-40是主部主題,這個主題明顯運用蒙古族民歌傳統音樂體裁中的短調。一般來說短調民歌具有篇幅短小精悍,曲調、節奏鮮明整齊的藝術特征,通常演奏所需音域也相對較窄。主部主題旋律十分優美,左手的和弦低音襯托著右手主題旋律,使優美中帶有一絲凄涼。在這一部分的演奏中,演奏者要注意左手和弦低音觸鍵不能下到底,只能采用三分之一觸鍵法,突出右手流暢連貫的旋律。旋律與旋律之間的氣口換的恰到好處,不能破壞旋律的整體性。肢體動作要隨著旋律有一點恰當的起伏與擺動,眼睛注視遠方,眼神中帶有一種深深的思念,將作者想表達的情感體現得淋漓盡致。
為了進一步強化和鞏固調性,作者將主部旋律再次反復,不再是單一的旋律,而是采用復調的形式,以達到鞏固調性和強化情感的作用。演奏這部分的旋律時應注意左右手之間的銜接,風箱的控制應保持平穩,換風箱切記不得有音頭。手指下鍵輕柔平和卻又不失音色的干凈。
隨后是連接部。連接部作為連接作品的上下部,起承上啟下作用的重要音樂結構,是音樂作品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作品于40小節后,呈現出與主部主題的鮮明對比,之前的凄涼與暗淡的音樂情緒逐漸變得明亮,并引出與a小調主部主題形成近關系調的E大調副部主題。
連接部左手與右手之間呈反向進行。右手和弦與八度音程構成了三小節上行旋律,力度由弱至強。演奏時應注意手指下鍵的高度與力度保持一致,同時下鍵同時抬鍵,觸鍵應該堅實有力,和弦音整齊清晰而富于彈性,手腕保持放松狀態,風箱控制旋律的強弱層次變化。左手三連音下行進行,觸鍵時應注意左手手指根部發力,三連音的每個音都要保持時值一致,保證它們均勻發聲。41-50小節應營造一種緊張與矛盾的情緒。
隨后引出與主部主題呈五度關系大調的副部主題。該副部主題采用了傳統蒙古族名歌音樂體裁中的長調。相較于短調,長調因其更加龐大的篇幅與豐富的音樂內容,更具民族特色。鮮明的游牧民族文化特征所具有的獨特的演唱形式完美的詮釋著我國蒙古民族人民對歷史、人文、哲思的感悟。所以長調更被稱為“草原音樂活化石”。由于長調音樂相較于短調音樂來說篇幅略長,曲調高亢悠揚,節奏舒緩自由,因而副部主題旋律簡明開闊,右手的旋律線條的起伏帶動整體情緒的發展。演奏時應注意左手和弦低音的連貫,觸鍵時要求第一音下鍵后需保持到第二音下鍵四分之一方可抬起,使得音語音之間做到“無縫連接”,右手下鍵堅定有力,左手和弦低音襯托著右手明朗清晰的旋律,讓人不僅聯想起美麗遼闊的內蒙古大草原。演奏者也應注意自身肢體語言的表現,將琴聲與人身融為一體,將草原的遼闊與寬廣通過肢體動作充分展現出來。
2展開部
展開部是在呈示部中的主部主題與副部主題旋律基礎上變化升級而來。這個部分調性由E大調轉為引入部分的C大調,隨后又回到呈示部中a小調主部主題,接著是連接部,旋律調性為降A大調的平行f小調,最后再次回到E大調。
在展開部之前是一個由12小節的簡單的二八節奏和前八后十六節奏構成的插部,最前四小節的節奏與引子部分前四小節有首尾呼應之妙。
前八后十六的節奏型模仿馬兒在草原上奔跑時“噠噠噠”的馬蹄聲。快速的節奏以及相似的音型生動形象地塑造了馬兒在草原上奔馳的景象,仿佛從身邊一躍而過。
作為作品的展開部,81-161小節是整首作品中最重要的部分。該部分采用雙音、和弦等寫作手法,抖風箱、顫音、連音、跳音等演奏技巧使呈示部中柔緩抒情的主題在這里變得急促并富有激情。主部動機與副部動機交替出現。演奏時作品的內容充分運用了手風琴高難度技巧,還原出草原牧人的英勇豪放的氣魄。牧人騎馬射箭、草原駿馬奔騰、緊張而激烈的圖畫躍然紙上。
第81-92小節是主部主題的動機展開,優美而凄涼的主題經過節奏與音型的轉變,四個十六上行節奏使旋律變得充滿激情與活力。要注意在演奏四個十六節奏型時手指觸鍵的準確性與清晰度,手腕放松,手指下鍵堅實有力,且根據旋律的走向注意利用風箱控制樂句之間的強弱層次對比。
第95-107小節,副部主題變為f小調。節奏型中出現新的節奏型——切分節奏,讓整個情緒開始變的緊張與不安,仿佛預示著一場大事的發生,為后面的最高潮埋下“鋪路石”。
3再現部
第187-201為副主部主題再現,將呈示部中的音樂主調用和弦的形式創作,使和聲效果在這里變得寬廣、明亮、輝煌。所有的情緒在這一刻仿佛都傾泄出來,不留余地的。這一段是全曲的最高潮。Doubleforte的音響與不斷出現的亮色彩大和弦交織,充分體現出了樂曲的交響性。演奏時應該注意左手三連音的均勻與清晰,右手和弦堅定有力,風箱的控制同樣十分重要,在保持平穩的基礎上盡可能往遠處伸。
從標記presto處為結束部,簡單的節奏型與急板的速度這里相遇,激烈又嚴肅。以萬馬奔騰之勢欲將全曲結束,最后的三連音在節奏、音高與音樂情緒上與引子部分相呼應,使作品前后照應,高度統一。
參考文獻
[1]王樹聲諾恩吉亞幻想曲.[J].小演奏家.2002.12
[2]陳一鳴《諾恩吉亞幻想曲》的創作特點與藝術風格淺析.[J].齊魯藝苑2001.04
作者簡介:樊婷,女,湖南岳陽,199707,在讀碩士研究生,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