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雪菲 牛林林 霍洪雙
(濰坊工程職業學院 山東 濰坊 262500)
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與發展,信息技術也滲透到了教育領域,很多智能移動設備也出現在我們的課堂之中。除了傳統的教學模式,現如今教學活動也與網絡信息技術實現了有機結合,與此同時,混合式教學模式也應運而生。混合式教學,興起于美國[1],起初就是在網絡平臺上發布教學視頻資源,由此,學生可以采用課后觀看學習視頻的方式進行自主學習。這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先通過網絡平臺進行自主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如果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了疑問,可以從網絡上搜集資料,或者與名師互動交流進行探討。
將課堂教學與線上學習兩種模式相結合,充分發揮這兩種教學模式的優點,即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2]。
這兩種教學模式的結合,可以使學生更加廣泛深入全面的進行學習。現如今,網絡上涌現出大量的教學平臺以及各種各樣的學習視頻,使得教育信息化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以前只是少部分人借助網絡平臺進行學習,自2020年疫情期間,各大學校延遲開學,教師和學生不得不借助網絡平臺進行線上教學,線上教學模式由此得到進一步發展與普及。在這個背景下,學校都引入了各種各樣的學習平臺,比如雨課堂、藍墨云班、超星學習通等軟件。其中“超星學習通”就是我院師生普遍使用的一款教學軟件。智能移動技術與教育的有機結合,改變了以往枯燥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所提高。
超星學習通是由超星公司研發的,教師可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通過學習通軟件創建教學空間,上傳各種學習資源,建設精品課程,還可以進行師生互動、展示教學成果以及進行教學管理。
2.1 學習通的特點
2.1.1 簡便性。超星學習通使用起來非常簡便,初學者容易入手,可以實現輕松教學,而且在多種教學場景中均適用。
2.1.2 全連通。手機、平板、電腦終端通;教師、學生、管理角色通;課前、課中、課后環節通,使整個教學過程形成一個閉環系統。
2.1.3 數據較為清晰。學習通可以全面整合學生的數據,例如簽到、章節閱讀情況、作業提交情況以及成績統計等,全面把控教學質量。
2.2 超星學習通的功能。超星學習通有簽到、通知、PPT投屏、通知、搶答、分組任務、主題討論、選人、問卷、測驗等功能,通過強大的技術支持,教師和學生可以實現合作交互學習,使得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得到促進和發展。通過統計這一項功能,可以對教學數據進行全方面的整合,比如:有多少學生進行了簽到;有多少學生在某個時間段瀏覽了教學視頻;有多少學生提交了作業,成績如何;有多少學生參加了某個話題的討論等等。教師可以通過這一功能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全面的分析,從而確切掌握教學效果,并且及時對教學方法進行調整與改進。學習通還可以實現對班級的管理,教師先創建班級,學生通過掃描二維碼或者輸入班級邀請碼加入所在班級,教師就可以非常方便的管理所在班級,可以通過群聊功能向所在班級發布通知、任務等等,同時,學生也可以聯系任課老師,非常便捷。

圖1 學習通軟件的教學界面
《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是本院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工業機器人專業、數控技術專業及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開課時間是大一第二個學期。每周4課時,理論和實踐分別2個課時,總共18周的課時。這門課既注重理論知識講授,又重視實踐能力提升。在整個專業課的課程體系中,《電子技術基礎》發揮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對于一線技術崗位能力的培養也起著基礎性的作用,是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一個入門課程。在這門課程的學習中,學生既需要掌握相關的概念,又需要逐步建立一種邏輯工程思想[3]。對于高職學生而言,他們的基礎相對薄弱一些,并且相關理論知識也是知之甚少,再加上這門課理論性強、概念較為抽象,導致學生在剛開始學習的時候都感覺力不從心,很難吃透。在學習過程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再加上枯燥的講授過程,使得學生對課程的學習缺乏積極性與主動性,師生互動效果不強。在學完這門課程之后,大部分學生只是停留在對課本內容的理解上,還不能擁有把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去分析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與信息技術的發展,各院校對《電子技術基礎》進行了教學改革探索與研究,無論是教學方法還是教學模式的變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對于《電子技術基礎》進行了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通過引入投資少、效果好并且操作非常便捷的教學工具超星學習通,使得實體課堂和線上教學實現一個有機的聯系。
4.1 《電子技術基礎》課程建設。以往的《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教學中,教師主要以教材和PPT課件作為教學資源,這種模式比較簡單方便,然而完成的教學內容是非常有限的,在相關學科知識的拓展方面是有所欠缺的,教師也很難實現與每個學生交流對話,無法對所有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進行了解。
通過超星學習通這個軟件,講授本門課程的教師團隊共同完成對于本課程學習資源的建設,比如本門課程的教案,每章節的課件以及微課視頻,在作業庫里可以完成對作業的創建,還有一些拓展性的視頻、文字資料,以及考試和討論等等。在章節的課程資源里,教師根據課程標準以及學習內容,制作了項目化學習任務單,認真整合了7個項目的66個任務點,每一個章節都配備了相關的PPT課件及微課視頻,使學生更全面的進行課程學習。在作業庫里,教師可以創建作業題或者測試題,然后分別向所教班級發布。在發布作業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對學生交作業的情況進行高級設置,比如及格分數、作業截止前允許學生重做的次數、允許查看答案的時間、題目是否亂序以及是否允許學生粘貼答案等等,界面非常人性化。在討論這個模塊中,教師可以針對某一個話題發表討論,學生可以在討論區表達自己的想法,提升課堂教學的活躍性。

圖2 基于超星學習通的《電子技術基礎》的課堂報告和學情統計
4.2 《電子技術基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踐。《電子技術基礎》分為7個項目模塊,每個項目包含3~6個學習任務,而每個學習任務又分為1~6個任務點,每個任務點還有對應的PPT、微課、小測試,其中每一任務點的小測試是構成線上成績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在項目一中的第一個任務:認識半導體二極管,在這個任務中又分為3個子任務,分別為半導體基礎知識、半導體二極管特性、特殊的二極管。
學生的學習包括課前、課中和課后。還是以認識半導體二極管為例:課前,學生通過觀看視頻進行預習,了解什么是半導體,以及生活中常見的二極管,并完成老師布置的線上測試;課中,通過教師的講授進一步了解半導體二極管的特性,APP上還有分組任務,學生可以分組進行課程的討論,一起解決課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實現把課堂教給學生;課后,學生可以在APP上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實現這一節課的鞏固練習。教師則可以通過學生測試題的完成情況以及成績分布,下一節課進行針對性的講解。

圖3 基于超星學習通的《電子技術基礎》混合式教學實施結構
現如今,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已經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各大院校,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一個大趨勢,也是教育信息化的一個改革方向。而從應用效果上看,這樣的教學模式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的學習不拘泥于課堂時間,并且可以滿足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這種基于超星學習通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不但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提高了學生利用互聯網資源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