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成輯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指出:“《道德與法治》課程設計與實施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和提出問題,在親身參與豐富多樣的社會活動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薄兜赖屡c法治》課是對學生進行德育實踐的一種有效的形式和重要途徑,從學生現實生活的問題出發,解決學生的問題。
活動是新課程倡導的教學基本形式,它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改變過去“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積極地參與學習,從而有真正的感受和體會。正是“我聽到,我忘記了;我看到,我記住了;我動手,我理解了。”課改以來,《道德與法治》課活動已深入人心,成為課堂的主旋律,可惜有的課堂是低效的,有時甚至是負效的?!兜赖屡c法治》課活動主要是以體驗的形式開展,讓每個學生參與到活動中體驗,在師生、生生互相的討論、辯論中得到思想的碰撞,得到思想的認識,形成行為的指導,促進學生行為的好轉或者改變。因此,課堂的活動設計應以學生的交往狀態和思維狀態為主要因素,敢于探索學生在課堂中生成的問題,解決學生的問題,使學生得到成長。這就是《道德與法治》課活動的目標和成功之處。
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學改革的共同追求。“老師追求教學的有效性就像我們每個人追求幸福一樣,每個老師都愿意自己的教學有效?!闭n程改革在課堂這個層面遭受到的最根本的問題、最大的挑戰、最大的批評就是課堂的低效問題。所以,我們把有效性看成是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有效才可能高效,高效才能實現“優質”教學。
高效課堂是以學論教,為學而教。課堂教學的評價不再是教師教了多少,教得如何,而是以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效果來評價,學生學習積極、學習效果好的課才是真正的好課。筆者有幸參加了很多《道德與法治》教學課教學活動。每節課的教師都很認真地備課,設計教學活動。有的課堂很活躍,有的課堂很沉悶;有的課堂,學生的思維很活躍,有的課堂,學生思考的深度不夠;有的課堂,大部分的學生都參與,有的課堂,學生參與度不夠。還有參與的廣度和深度都有很大的區別。為什么區別這么大?主要體現在課堂活動的開展是否有效。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活動如何做到有效?下面,筆者結合多年的上課和聽課經驗總結以下幾點心得。
一、活動要落實教學目標,解決生活實際中的問題
課堂活動的設計要小而精。小是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以小見大。例如,教學《中國我愛你》一課時,教師就得從學生中午的免費營養午餐談起,這是國家給我們的關愛。生活在金沙江的學生,以前認為金沙江是“怒”江、“禍”江,現在國家修建了溪洛渡水電站,成為人民的幸福之江,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誰給的,國家,這個國家叫中國。學生從身邊事感受到國家的關懷,從而激發對祖國的熱愛之情。精是內容要精簡、活動要精選,不要堆積活動。有位教師在上一年級《校園里的號令》一課時,設計了“演一演”環節。教師播放不同的鈴聲,學生根據鈴聲指令做出不同的行動。設計精簡,容易操作。但是,由于是借其它學校的學生上課,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鈴聲,指令有所不同,這鈴聲不是學生現實生活中的,所以,有的鈴聲學生不是很明白,造成有的指令沒有完成。
一位教師在教學四年級《我的好朋友》一課時,課堂導入從問題:同學們跳兔子舞這個活動開始。跳舞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男生一堆,女生一堆的局面。為什么會這樣?教師要求學生圍繞這個問題進行討論。問題來自學生的行為,學生通過互相溝通、辯論、質疑,最后得出男女同學交往的正確辦法——男女同學間要公開、大方、不隱瞞。最后問題的解答是問題的重現,教師重新組織學生跳兔子舞。原來是7男2女,現在是9男9女,并且男女混搭;原來男女同學之間手不敢搭肩,現在大膽搭肩。可見,活動滲透了男女性別平等的教育?;顒右画h緊扣一環,環環深入,充分調動本地資源,解決學生成長中的實際問題。
細是細心觀察,留意學生的表現和生成,及時調整課堂,解決學生實實在在的問題,這樣的教育活動才生動。魯潔在《回望八十年》一書中指出:“新德育課程的基本理念是回歸生活。德育課程要源于生活,通過生活,為了生活?!币晃凰哪昙壗處熢诮虒W《這些事我來做》時,設計了一個小組合作疊衣服的活動。有一個小組的學生疊的衣服又快又整齊,教師見此及時表揚了這組學生,并肯定他們會做家務。問是誰教的,大部分的學生說媽媽教的,但是有個學生小聲說是奶奶教的。這位教師見此,追問這個學生:“你媽媽呢?”該學生低著頭說:“我媽媽不見了。”接著還說了:“媽媽和爸爸出去打工,很久都沒有回家了?!苯處煱参康溃骸鞍职謰寢尦鋈ゴ蚬?,也是為了讓你有更好的生活,說明他們都是很關心你的。你也很乖,學會自己做家務了,且還懂得了照顧奶奶,讓爸爸媽媽安心在外面工作。老師相信他們很快就會回來的。”教師的話滋潤了學生的心,解決了學生生活中的心結。學生的眼睛閃亮著光芒,后來的課一直都非常認真地聽講。
二、有效的活動,追求的是學生的表現狀態和課堂的生成
為生成而隨機應變,生成是檢驗預設效果的唯一標準。有的教師設計了很多活動,有的甚至七、八個活動,但是每個活動的目的是什么,不明確。(下轉第43版) (上接第42版)活動要有明確的目標,要讓學生帶著問題開展活動;活動結束后,要追問學生,使學生更深入地思考。若要開展多個活動,就得要有層次地開展,且每個活動的目標要明晰,不能為了活動而活動。
在教學四年級上冊《變廢為寶有妙招》一課時,教師可先扮演一個學生把一張紙丟在地上,然后讓學生們討論應該怎么辦?很多學生都說要把紙撿起來,并表示紙張是可以回收的,不能浪費。接著,教師把紙揉成一團,再丟在地上,問學生:“這樣的紙還能回收嗎?”學生們紛紛回答:“還是要撿起來,回收?!币晃粚W生說:“我們把紙接了唾沫后再丟到地上,也要撿起來嗎?”于是,課堂出現了不同的聲音。有的學生說:“還是要撿起來?!钡牵幸粋€學生說:“這是臟的紙,有細菌,就不可回收?!睂τ谡n堂出現的新問題,教師沒有及時回答,也沒有繼續按照課堂的設計,而是根據課堂的生成及時調整教學思路。教師要學生們以“該不該把這張紙撿來回收”為辯題進行辯論。學生們經過辯論,最終得出:這張紙已經是污染的紙,應撿起來,丟到垃圾桶?!缎W道德與法治新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組織和開展教學活動,注意觀察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關注學習過程中生成的問題,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