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
關鍵詞:現代種業? ?現狀? ?問題? ?建議
一、內蒙古現代種業發展現狀
種業是農業的“芯片”,優良品種是農牧業發展的基礎,是農畜產品提質增收的根本保障。目前,我區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8%以上、畜禽良種化率達到95%以上,為農牧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提供了支撐。
(一)畜禽種業
我區畜禽良種繁育領先全國,種源基地建設不斷加強,現有國家級畜禽核心育種場11家,種公牛站5家,已具備年提供20萬只種羊和1000萬劑優質牛凍精的能力。品種培育加快,先后培育了中國荷斯坦牛、察哈爾羊等自有知識產權優良畜種22個,培育國內排名100名以內的荷斯坦和西門塔爾優秀種公牛取得較好成績,是全國培育牛羊品種最多的省區。良種推廣力度不斷加大,與“十二五”初相比,地方品種肉羊胴體增重2-3公斤,雜交改良羊胴體增重5公斤以上,荷斯坦奶牛泌乳年單產提高2000公斤左右。品種保護得到加強,現有國家級保種場7家、保護區3個,阿拉善雙峰駝、蒙古牛、蒙古馬、烏珠穆沁羊、蘇尼特羊、內蒙古絨山羊、敖魯古雅馴鹿等地方品種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
(二)農作物種業
我區是農作物種業大區,良繁基地建設步伐加快,先后建設了呼倫貝爾市、赤峰市、烏蘭察布市區域性大豆、玉米、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年良種繁育基地面積穩定在100萬畝以上。質量監管能力得到提升,建立了1家自治區級和9個盟市級種子質量檢驗中心,持續開展種子市場檢查與打假專項行動,實現了監管全覆蓋。供種能力穩步提升,籽粒商品種子供應量穩定在15萬噸以上,馬鈴薯脫毒種薯供應量超過75萬噸,脫毒種薯繁育技術、規模、生產能力居全國前列。自主培育向日葵品種在科研水平、市場份額及品牌價值等方面全國領先、市場占有率超過三分之一,自主培育西紅柿系列品種占全國市場的十分之一。
二、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內蒙古實施了畜禽良種、農作物良種補貼政策,加強了良種繁育基地建設,種業發展取得了明顯進步,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短板和弱項。比如種業研發能力不強,自主知識產權品種占比不高,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種業企業綜合競爭力較弱,奶牛、肉牛、苜蓿等核心種源依賴進口,地方瀕危、珍稀種質資源消失風險加劇等突出問題。
(一)育種創新能力不強
內蒙古以企業為主體的種業創新體系尚未形成,尖端人才缺乏,主要以模仿和修飾育種為主,良種供應能力弱。全國登記的256個馬鈴薯品種中,內蒙古僅占18個;54家馬鈴薯種薯企業,有新品種審定登記的僅有7家,自主知識產權品種占比不足20%;自主知識產權玉米品種種植面積僅占35%左右,多數品種推廣面積不足50萬畝。奶牛、肉牛優良品種以進口凍精為主,頂級資源進口受限,自主培育的種牛育種值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育種體系和育種機制不健全,研究、選育和生產脫節,影響創新工作開展。
(二)創新推廣體系不健全
育種單位相互間遺傳材料交流不暢,種業企業總體呈現多、弱、小、散的局面,產學研結合不緊密,科研成果推廣轉化滯后,大聯合的育種體系、自主創新的育種機制尚未有效建立。品種試驗、審定、登記、示范、推廣相銜接配套的系統性架構尚未形成。社會化服務組織起步晚,服務能力有限,還不能滿足廣大種養殖戶良種推廣的需求。
(三)資源保護利用有待提高
需盡快建設完善內蒙古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和畜禽遺傳資源基因庫。自治區大量優良種質資源亟待入庫保存,蒙古牛、河套大耳豬等地方品種有瀕臨滅絕的風險。自有種質資源選育提高利用不足,優良特性沒有得到有效挖掘,生長速度、肉用性能與國外品種相比差距較大。蘇尼特羊與杜泊羊比胴體重相差7公斤左右,科爾沁牛與美加系西門塔爾牛相比胴體重相差50公斤以上,中國荷斯坦牛與歐美荷斯坦牛相比年產奶量相差2000公斤。
(四)政策支持保障不足
目前我區沒有設立種業提升專項經費,金融、稅收、保險等政策支持體系尚不健全。育種環節投入不足,大多數種業企業基礎設施薄弱,手段落后,技術裝備較差。育種單位沒有穩定的政策支持,育種工作無法持續進行,制約內蒙古種業發展。
三、對策建議
“十四五”期間,內蒙古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發展現代種業的要求,著力提高種質資源保護、育種創新、良種繁育能力,建立健全內蒙古現代種業體系。
(一)抓好種質資源庫和種業基地建設,筑牢種業發展基礎
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啟動自治區級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建設,建設完善自治區畜禽遺傳基因庫,為品種選育創新提供基礎支撐;完成好全區農作物和畜禽、水產種質資源普查工作,實施好蒙古牛、蒙古馬、雙峰駝、內蒙古絨山羊等畜禽保種工程。強化國家級玉米、大豆、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項目建設和管理,確保全區良種繁育基地面積穩定在100萬畝以上。加強優良種畜推廣,提高優質牛凍精供給和良種肉羊供種能力。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及種業龍頭企業,力爭在奶牛、肉牛,肉羊、絨山羊良種繁育等方面取得突破,打造世界一流的種質資源自主創新與輸出基地。
(二)深入實施良種聯合攻關,提升種業創新能力
以主產區、優勢區域為重點加強頂層設計,加大對優勢特色品種的支持,以最大限度擺脫進口依賴為目標,組建自治區肉羊、肉牛、絨山羊、玉米、馬鈴薯等種業科技創新團隊,重點解決自主品種創新不足問題,分類施策,有序推進,提升我區種業自給和創新能力。玉米要以密植、高產、抗倒伏、宜機收為選育重點,提升優質新品種自給率。向日葵以抗列當、抗菌核病等為突破,鞏固我區向日葵種業國內領先地位。小麥、大豆、水稻、馬鈴薯重點要加大優質新品種選育力度。苜蓿重點培育推廣適宜內蒙古種植,抗逆性和高產性強的品種,提高種子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奶牛、肉牛要加快生物育種等技術應用,培育國際國內排名前列的優秀種公牛,逐步提升核心種源自給率。肉羊以蘇尼特羊、烏珠穆沁羊、呼倫貝爾羊原種場和引進品種純繁場為依托,鞏固肉羊種業優勢地位。
(三)強化服務體系建設
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科研機構為支撐,以農牧推廣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為依托的現代種業創新服務體系。提升基礎研究服務能力,依托涉農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加強種業基礎性和公益性研究。發揮高校科研院所研究領域優勢,開展主要農作物特異基因發掘及利用,開展生物育種技術研究應用,打好種業科技創新的基礎。搭建聯合攻關協作服務體系,推動科研機構將先進科研成果與“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深度融合。完善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發揮農牧系統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優勢、隊伍優勢,加快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在優質品種普及利用的實踐創新上取得突破,建立產學研用合作機制,加快成果轉化落地,從而推動我區農牧業高質量發展。
(四)抓好龍頭企業培育和營商環境優化
遴選一批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育繁推”一體化種業龍頭企業,促進技術、人才、資金等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積極推進“放管服”,優化種業營商環境,加強植物新品種權的知識產權保護,嚴格種業市場準入標準和市場監督管理,為種業創新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建議加大種業發展政策支持力度,設立專項資金并列入財政預算,強化金融、保險政策支持力度。實施自治區現代種業提升工程,重點支持基地建設、育種創新、資源保護、良種繁育。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種業管理處)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