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均 吳秋怡
摘 要:深圳特區建立以來,高等教育經歷了開創期(1980-1991)、探索期(1992-2009)和騰飛期(2010年以來)三個歷史階段,構建了以一批高水平大學為載體的城市高等教育新體系,創造了城市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的新典范。深圳40年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基本經驗可歸納為:政府重視,不惜代價;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善借外力,開放包容。深圳高等教育至今仍然是特區發展中的“短板”,今后應從跨越式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型,改革高等教育治理模式,加大“雙一流”建設力度,優化高等教育區域布局和學科結構,增強高等教育創新能力,為“雙區”建設和世界標桿城市建設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撐。
關鍵詞:深圳;高等教育;歷史;改革發展
2020年10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深圳是改革開放后黨和人民一手締造的嶄新城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一張白紙上的精彩演繹。”“這是中國人民創造的世界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跡。”[1]
就深圳高等教育而言,盡管長期被視為特區發展的“短板”,但回首40年來的歷史不難發現,它也在一張白紙上進行了精彩演繹:用較短的時間創建了高水平的、完整的城市高等教育新體系,實現了城市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為特區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深圳特區步入不惑之年的今天,系統梳理深圳高等教育發展歷史、深入總結經驗與問題,對于深圳創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城市高等教育新范例具有重要意義。
一、發展歷程
深圳經濟特區于1980年8月正式成立。從此,深圳高等教育開啟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的成長歷程,這是一部篳路藍縷、奮勇前行的創業史,也是一部不平凡、不平坦的改革史。
(一)開創期(1980-1991)
深圳特區正式成立后,全國各地的各類人才紛紛涌向這片亟待開發的南國熱土。當時的特區決策者敏銳地意識到,人才問題是特區建設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人才光靠引進是不行的,特區必須有自己培養人才的高等學府。特區成立的第二個月,即1980年9月,廣東省廣播電視大學深圳市分校就正式成立。1982年5月,深圳市教育進修學校與寶安師范學校合并成立深圳市教師進修學院,翌年更名為深圳教育學院。
這兩所培訓性質的成人高校,顯然無法滿足特區建設對各類專業人才的急需,創建一所深圳自己的綜合大學被提上議事日程。據時任深圳市委常委、參與過深圳大學籌建工作的林江回憶,早在1981年,時任深圳市委第一書記的吳南生及市委領導班子就曾經醞釀辦所大學。中央黨校領導范若愚等人考察深圳特區后向胡耀邦報告,也建議在深圳辦所大學。胡耀邦即批示:“要積極去辦。”1982下半年,時任深圳市委書記兼市長的梁湘找到廣東省高教局副局長黃其江,表示了“貸款也要辦所大學的決心”,請高教局大力支持。[2]同年11月,受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邀請,廣東省高教局派出了由副局長黃其江帶領的調研組,來深調研人才培養狀況。11月16日,調研組完成了《關于創辦深圳大學的建議——向深圳市委匯報提綱》,由全體成員簽名后送深圳市委市政府領導。該建議“從改革開放與深圳特區建設迅速發展的實際出發,論述了創辦一所適合我國國情和特區建設的實際需要的綜合性新型大學的必要性、有利條件及其重要意義”[3]。
1983年1月14日晚,深圳市委常委會專門開會討論籌辦深圳大學的問題。大家討論熱烈,直至深夜,最后決定“迅速籌辦深圳大學”,并成立由梁湘為主任的深圳大學籌備委員會。[4]2月5日,省政府正式批復:同意籌建深圳大學。5月10日,國務院正式批準建立深圳大學。9月27日,深圳大學在深圳戲院舉行了隆重的開學典禮,梁湘出席并講話。深圳大學臨時校址在原寶安縣縣委舊址,首屆招收了工業經濟管理、商業經濟管理、金融、法律、英語和建筑等6個本科專業的218名本科生。從1983年1月決定籌辦,到9月27日正式開學,深圳大學的創建僅用了8個月時間,速度之快在中外大學史上實屬罕見。
深圳大學成立后,秉承“殺出一條血路”的特區創業精神,以“深圳速度”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和創新。當時正值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頒布不久,學校在高校管理體制上大膽改革,在獎學金、學分制、勤工儉學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率先在國內實行畢業生不包分配和雙向選擇制度,推行教職員工全員聘任制度和后勤社會化管理改革,與國內知名大學聯合培養研究生,很快成為國內高校一顆耀眼的“明星”。馬化騰、史玉柱、李書福、周海江等頂尖創新創業人才都曾在這一時期就讀于深圳大學。
1984年5月,深圳師范專科學校建立,這是深圳第一所普通專科學校。該校學制三年,主要培養初中教師,成立當年招收了中文、數學、英語3個專業的30多名專科生。
處于開創時期的深圳高等教育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起步迅速,抓住特區建設機遇,在幾年時間內就初步建立了包括專科、本科、研究生教育以及成人高等教育在內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二是銳意改革,當時深圳大學是落實《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積極推進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先鋒學校,很多改革舉措在當時開風氣之先,引領時代潮流,有的至今仍然具有先進性;三是規模較小,除深圳大學外,只有深圳師專、深圳教育學院和廣播電視大學3所專科層次的高校,深圳師專和教育學院還合署辦學。1991年,普通高校在校生只有3779人[5],遠不能滿足特區建設對各類人才的急需。
(二)探索期(1992-2009)
1992年,以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為標志,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在新形勢下,深圳特區開啟了新一輪創業歷程。
為了滿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對各類技術應用性人才的急需,探索高等職業教育改革新路徑,1992年2月14日,深圳市委書記李灝主持召開市委常委會議,會議原則上同意創辦深圳高等職業技術學院。1993年7月,廣東省高教局批準深圳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借用深圳教育學院的教學場地,招收第一屆兩個專業59名學生。1994年4月,廣東省高教局批準成立深圳高等職業技術學院。1997年改名為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該校是國內第一個以“職業技術學院”為校名的職業院校,它立足于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辦學特色,在高職教育改革的各方面都取得驕人成績,被譽為中國高職教育的“一面旗幟”。
進入世紀之交,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浪潮席卷神州。為了適應高等教育擴招形勢,2000年6月和2002年4月,民辦新安職業學院和民辦廣東建華職業學院相繼掛牌成立。2002年4月,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成立。這些高職高專院校的建立,進一步改變了專本比例關系,高職高專教育逐步占據深圳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深圳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并沒有把高等教育擴張的重點完全放在高職高專層面,而是著眼于更高層次的人才培養。1999年,深圳市教育局向深圳市委市政府提交了《關于創建“深圳大學城”的建議》。市委市政府旋即成立了以市長李子彬為組長的深圳大學城規劃與建設領導小組,組建了深圳大學城籌建辦公室。2000年10月深圳市人民政府與清華大學簽署了合作辦學協議。此后,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南開大學先后簽署了合作辦學協議。2002年大學城園區開始建設,2003年各校的“深圳研究生院”陸續正式入駐。
深圳大學城以高層次研究生教育為核心,以深化體制改革為動力,旨在打造國內一流、國際知名、集產學研于一體的高等教育發展城區。大學城各研究生院建立后,即開始舉辦包括博士生在內的研究生教育。至2009年,深圳大學城各研究生院,建立了68個博士研究生培養方向和72個碩士研究生培養方向,并建成了深圳市最大的博士后工作站,為深圳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這一時期深圳高等教育仍然處于探索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的階段:一是探索了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建成了以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為代表的高水平職業院校,為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的轉型升級提供了重要范例;二是探索國內高水平大學合作辦學的新路徑,建立深圳大學城,還于1993年與暨南大學合作創建了暨南大學中旅學院。進入新世紀后,搭乘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東風,深圳高等教育在規模上得到持續擴充。2009年,深圳擁有高校9所,在校生達到9.22萬人。[6]
(三)騰飛期(2010年以來)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頒布,該文件明確提出:“加快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的步伐,培養一批拔尖創新人才。”黨的十八大以來,高等教育聚焦內涵發展,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步伐加快。在新的歷史時期,深圳市委市政府進一步解放思想,高等教育事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特別在建設一流大學方面不斷進取,呈現了迅猛發展、快速提升的趨勢。
2010年12月,教育部同意籌建南方科技大學,籌建期為三年。2012年4月,教育部批準建立南方科技大學,并明確要求南方科技大學“不斷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探索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建校十年來,南方科技大學借鑒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學的學科設置和辦學模式,進步飛速。2018年5月,學校獲批成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成為內地新辦高校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時間最短的學校。2020年9月,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發布最新的大學排行榜,南方科技大學首次進入世界排名300強,位列中國內地高校第8名。
2011年7月,深圳市人民政府與香港中文大學簽署合作協議,擬按合作辦學形式,籌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2012年10月,教育部批準籌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2014年4月28日,教育部批準設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合作辦學者為深圳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由廣東省人民政府依法進行管理。該校以國際化的氛圍和以學生為本的育人理念,贏得廣泛聲譽。截至2020年,該校已經連續五年成為廣東省內院校中錄取分數最高的大學。
2014年4月,北京理工大學、莫斯科大學、深圳市政府三方在北京簽署備忘錄,籌建“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2016年10月,學校獲教育部批準正式設立。這是中俄兩國高校合作舉辦的第一所合作大學。
2014年5月,深圳市政府與哈爾濱工業大學簽署新的合作辦學協議,在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基礎上,合作共建本碩博教育體系完備的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2017年7月,教育部批準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正式開展本科教育。
2015年,深圳市委市政府開始籌建深圳技術大學。2018年12月,教育部正式發文,正式批復同意設立深圳技術大學。學校充分借鑒德國、瑞士等發達國家先進經驗,致力于培養本科及以上層次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努力建成一流的應用型技術大學。
2015年11月,中山大學與深圳市政府簽署合作協議。中山大學(深圳)就此成立,是繼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和中山大學珠海校區之后的第三個校區。
除上述新建高校外,深圳還建設了一批“特色學院”,如天津大學佐治亞理工深圳學院、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深圳墨爾本生命健康工程學院、華大基因學院等。
與此同時,深圳大學、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等一批深圳的“老大學”也不甘落后,通過不斷的改革創新取得顯著進步。深圳大學近年來加大高水平大學建設力度,學校國際排名每年上升超過100名,國內排名每年上升超過10名,被譽為“內地進步最快的高校”。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雙雙入選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深圳的高職教育被國務院領導譽為“一點也不輸德國”。
近1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是深圳高等教育實現真正騰飛的新階段,主要呈現以下特點:一是首次提出建設一流大學的戰略目標,成批量創建一流大學,城市高等教育層次和品質空前提升,無論南方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等新大學,還是深圳大學、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等老院校都在建設一流大學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二是進一步探索了多樣化辦學新模式,在中外合作、政企合作、校企合作辦學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績;三是確立了高等教育外延發展與內涵發展并重的發展路徑,培養規模進一步擴大,培養質量明顯提升,高等教育強市的格局初顯端倪。2019年,深圳各類高校達到14所,在校生達到14.95萬人。[7]當前,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新形勢下,深圳高等教育正快馬加鞭,高起點、高標準籌建一批創新型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深圳海洋大學、深圳創新創意設計學院、深圳音樂學院、深圳師范大學……
二、基本經驗
毋庸置疑,短短40年,深圳高等教育已經在一張白紙上演繹了別樣的精彩,呈現了鮮明的“跨越式發展”特征:這不僅僅是發展規模從零到近15萬在校生的跨越,更是從空白起步到構建以一批高水平大學為載體的城市高等教育新體系的跨越。可以說,深圳已經創造了城市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新典范。我們認為,深圳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基本經驗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政府重視,不惜代價
深圳高等教育之所以在短短40年取得了顯著成就,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就是得到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不惜一切代價的支持。
1984年1月,鄧小平視察深圳經濟特區時指出:深圳要辦好兩件事,一是建設核電站,二是辦好深圳大學。[8]此后,歷屆中央領導多次蒞臨深圳高校視察,給深圳高等教育工作者以巨大的鼓舞。
有人說,深圳是經濟特區,不是教育特區,中央對深圳教育并無特別的傾斜,但稍微了解深圳高等教育發展歷史就可發現,深圳每一所高校的創建、每一項改革方案的形成和實施,都得到了中央、教育部及廣東省政府的鼎力支持,這樣才有了8個月就建成的深圳大學,才有了中國第一個以“職業技術學院”為名的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第一個以“技術大學”為名的深圳技術大學,才有了從“籌”到“去籌”皆不超過三年的南方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等一批嶄新的特區大學,才有了一系列高等教育創新舉措。
深圳市歷屆市委市政府對于高等教育的支持更是不遺余力、不惜代價。“破釜沉舟,背水一戰,賣掉褲子也要把大學建起來。”[9]當年深圳市委書記梁湘這鏗鏘有力的一席話,早已載入深圳高等教育史冊,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深圳高等教育的建設者,不斷披荊斬棘、砥礪前行。
從政策支持看,特區建立后每個重要的發展節點,市委市政府都適時地發布相關政策,推動高等教育從“同步發展”到“適度超前發展”再到“跨越式發展”的飛躍。
早在特區建立初期的1982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就提出“教育要與經濟建設同步發展”的方針。[10]其后又多次要求按照“三個面向”方針辦好本地高等教育。1989年,高等教育發展第一次被列入深圳教育發展戰略。[11]到了20世紀90年代,在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深圳對高等教育更加重視:1994年,市委市政府進一步提出“教育要適度超前發展”的方針;1996年,又進一步制定了“科教興市”戰略。
進入新世紀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后,高等教育從未缺席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年度重大議事日程。2008年6月深圳市委《關于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范市的若干意見》第一次提出“要跨越式發展高等教育”。2016年10月,深圳市政府《關于加快高等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第一次提出“建立國際化開放式創新型高等教育體系”,“建設成為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2019年9月,深圳市委市政府《關于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第一次提出建設“雙一流”的戰略目標:“高起點建設一批高等院校,支持創建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打造世界一流職業教育高地、大力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
從資源投入看,無論是財政經費,還是土地等稀缺資源,深圳市委市政府都給予高等教育以巨大的支持。
深圳市教育局原副局長梁北漢曾撰文提出:“要實現地方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就必須要求地方政府高度重視并超常規支持。所謂重視和超常規支持,主要指地方政府合理理解高等教育,尊重高等教育的內在獨特性,舍得投入。”[12]深圳發展的經驗也表明,高標準持續的巨大資源投入是教育后發地區實現教育快速發展的重要保障。
據廣東省高教局原副局長黃其江回憶,在深圳大學籌建過程中,梁湘與分管財政的副市長周溪舞商量:拿出1億元來辦深圳大學,有沒有困難?周溪舞說:只要市委、市政府下決心,我一定想辦法挖出錢來。[13]另據深圳大學首任校長張維回憶:當時深圳市委市政府撥付的三年基建費是1億元。他感嘆道:“從今日的深圳看,這個數目不算大,但對當時一年僅有3億元財政收入的特區政府(來說),這可是很沉重的負擔。”[14]隨著深圳特區經濟的快速發展,深圳對高等教育的投入一直保持著較快的增長速度。從深圳市教育局獲悉,1983年到2019年,深圳高等教育投入從5000萬增長到180億。近五年,年均增長20%,總量及增幅均居全省第一,規模已僅次于北京、上海,生均經費標準是省內其他高校的兩倍。這既是深圳特區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優勢,更是深圳市委市政府重視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體現。
深圳面積不足2000平方公里,實際管理人口超過2200萬,土地資源極為珍貴,但為了辦大學,深圳在土地資源供給上不惜一切代價。作為“長子”的深圳大學,幾經擴建,占地達到了2.72平方公里,折合為4083畝。后來建立的大學面積也不小。如中山大學(深圳)4700畝、深圳技術大學3795畝、深圳職業技術學院3540畝、南方科技大學2970畝、香港中文大學(深圳)1502畝、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1389畝。據了解,深圳大學城總規劃面積更是達到10平方公里,約占深圳總面積的0.5%,在寸土寸金的深圳,這絕對是一個令人驚嘆的數據。
(二)敢闖敢試,敢為人先
敢闖敢試、敢為人先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深圳特區改革開放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解放思想、不斷改革創新的歷史。高等教育發展也是如此。沒有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就沒有深圳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1983年深圳大學建立后,率先在全國推行一系列改革,以解決高等教育領域“統得太死,包得太多”之弊端,“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大學的辦學道路”[15]。如在當時“不包分配”尚停留于政策層面時,年輕的深圳大學拔得頭籌,將這項改革付諸實踐。又如,深圳大學率先取消了助學金制度,代之以勤工儉學制度。深圳大學老校長羅征啟說:“由于勤工儉學的帶動,目前,深圳大學已發展成為一個真正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為主要工作的、目的性明確的系統。”[16]20世紀90年代初期,深圳大學進一步確立了“特區大學、窗口大學、實驗大學”的辦學定位,創造了中國地方大學特色發展的新范式。
深圳其后創建的新大學,幾乎都與生俱來擔負著改革和創新的使命。
1993年建立的深圳職業技術學院,不僅是第一所以“職業技術學院”為名的高職院校,更是國內第一個真正以系統化高職教育的理念和模式來辦學的高職院校:第一個把“大學水平的能工巧匠”作為培養目標;第一個建立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人才培養模式;第一個成立專業管理委員會,讓企業參與學校人才培養的全程;第一個對港澳臺單獨招生的內地高職院校;第一個招收本科層次高職學生的高職院校;第一個聯合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的高職院校……這一系列“第一”使這所年輕的職業院校成為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的領頭羊。
世紀之交創建的深圳大學城本身就是體制創新的產物,它正是通過體制、機制的創新,用較短的時間和較低的成本,迅速集聚了國內最頂尖的大學在深圳舉辦研究生教育。更重要的是,深圳大學城是國內高水平大學通過校地合作的方式創辦的異地研究生院,這為國內高水平大學跨地合作辦學、擴充優質智力資源提供了嶄新的模式。
南方科技大學早在籌建時期,圍繞高校“去行政化”的一系列改革設想就曾在國內外產生強烈反響。學校建立后,率先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探索黨委領導下、理事會決策的校長負責制,這是理事會制度在國內公辦高校的有益嘗試。在招生制度方面,南方科技大學率先探索實行的“631”(高考成績60%、能力測試30%、高中學業成績10%)自主招生綜合評價錄取模式,后來被很多高校借鑒。
深圳的特色學院也是一個創新舉措。《硅谷百年歷史》的作者之一皮埃羅·斯加魯菲曾說,中國最像硅谷的城市是深圳。[17]而深圳市委市政府按照“小而精、開放式、國際化”的原則,高起點建設特色學院,正是充分利用了深圳科技創新與高新科技產業的“硅谷”優勢作為支撐,探索形成高等教育國際化與特色化高地。
40年來,深圳高等教育幾乎在體制改革的各個領域都有實質性創新:在辦學體制上,探索了校企合作、政企合作、校校合作、政校合作等模式;在管理體制上,探索了校長負責制、董事會制、理事會制等模式;在招生就業體制上,探索了不包分配、雙向選擇、“631”錄取制等模式;在校內管理體制上,探索了后勤社會化、全員聘任制、預聘長聘制等模式;在人才培養體制上,探索了勤工儉學、學分制、主輔修等模式。
(三)善借外力,開放包容
善于借助外力對一個新興城市發展高等教育尤為關鍵。深圳大學在建校初期,就曾得到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著名高校的對口支援,如以清華大學為主,援建建筑、電子類學科;以北京大學為主,援建中文、外語類學科;以中國人民大學為主,援建經濟、管理類學科。新世紀以來,當深圳高等教育尋求更高辦學層次時,再次借助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山大學等“985”大學的優質資源。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來深辦學的大學都沒有出現異地辦學中常見的“水土不服”,很快融入了深圳的經濟社會和城市文化中,此乃深圳的開放包容精神使然。
“來了就是深圳人”。同樣,來了深圳就是深圳的大學。正因為深圳為異地高校來深辦學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異地高校才得以快速扎根深圳、服務深圳。清華北大來深圳辦學,成績卓著,既為深圳造就了拔尖人才,也填補了深圳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空白;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的“風頭”甚至蓋過其校本部,各類高端人才扎根深圳不說,學校的錄取線連續幾年超過校本部。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作為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的開放格局沒有限于國內。近十年來,隨著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新定位,深圳將借助外力的視野拓展到國際一流大學,開啟了深圳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進程,主要舉措如下。
一是與境外一流大學合作創辦大學。除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外,還創建了天津大學佐治亞理工深圳學院、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等一批中外合作的特色學院。
二是創建多樣化的國際教學和科研合作項目。如深圳大學與美國硅谷建立以信息科技為主的科研、教學與實習為一體的海外基地,與法國南特商學院合作成立國際南特商學院,與境外300多所高校(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關系;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已累計與德國等26個國家和地區的150余所高校和教育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建校僅10年的南方科技大學合作伙伴已經遍布五大洲,與至少40所大學簽訂了合作協議。
三是引進國際一流學者來深圳高校任教。目前深圳高校從美國、加拿大、英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家引進的院士級專家就有數十人。2020年深圳進一步優化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認定標準,為符合條件的外籍高層次人才申請永久居留提供便利,這為深圳高校“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提供了更大的政策便利。
四是主動對接“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提供多樣化跨境高等教育服務。如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聯合中興、招商港口等一批世界一流企業“走出去”,在馬來西亞建立了兩個漢語語言文化中心,在保加利亞建立了首家海外職業教育培訓中心。學校每年招收的海外留學生超過60%來自“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
三、反思與瞻望
深圳高等教育盡管40年來成績斐然,但從整體看,至今仍然是特區發展中的一塊“短板”。正如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長許建領所言:“深圳高等教育盡管取得了一定進步,但與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無法相提并論,與城市自主創新發展的需求差距較大,與履行先行示范的責任要求相距很遠。”[18]我們認為,深圳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有待提高”。
首先,高等教育對經濟社會的貢獻度有待提高。
深圳高等教育無論體量還是層次,與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和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目標定位不匹配。按照2019年底深圳常住人口1344萬人計算,每十萬人口中在校大學生數為1112人,遠低于全國平均2857人的水平。無論是高校數、在校生數還是綜合實力,都低于同屬計劃單列的廈門、青島、大連等城市。在高水平大學方面,深圳目前還沒有大學或學科進入國家“雙一流”行列。
與深圳企業的創新能力相比,高校的研發能力與創新能力明顯不足。據統計,全市90%以上研發人員集中在企業、90%以上研發資金來源于企業、90%以上研發機構設立在企業、90%以上職務發明專利產生于企業。同時,深圳財政科技資金近70%投向企業,70%以上創新載體布局在企業。這四個90%和兩個70%都明確顯示:深圳的創新主體在企業,不在高校。
其次,高等教育結構的協調性有待提高,學科和專業設置上明顯重理輕文,新建大學幾乎都是以理工為主,不能滿足深圳作為一個多元移民文化城市發展的需求。
第三,高等教育發展的集群化有待提高,各高校分別建在南山、龍崗、坪山、光明各區,比較松散,高校間尚未形成集群化發展的優勢,導致整合資源、協同創新、聯合辦學難以落實,也不利于節約土地資源。
最后,高等教育辦學中社會參與度有待提高,目前只有一所民辦高校,辦學主體過于單一,社會各方力量參與辦學程度低,政府作為高校建設經費與辦學經費的主要來源,財政負擔沉重。
上述問題的產生,主要原因是深圳作為一個年輕城市,舉辦高等教育的時間較短,經驗不足。同時,還有一個關鍵因素不可忽視,即深圳高等教育40年來采取的是“政府強勢主導”治理模式。按照伯頓·克拉克(Burton R.Clark)的三角協調模式理論,高等教育發展主要受政府、市場及學術三種勢力的整合影響,三者之間的博弈決定了高等教育治理模式。[19]從國際高等教育的經驗看,高等教育理想的治理模式應是政府、市場和學術三者處于相互制衡、相得益彰的狀態,而“政府強勢主導”模式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對高等教育支持力度大,可以快速推動高等教育擴張、構建高等教育體系;另一方面這種模式往往以行政邏輯代替教育邏輯、學術邏輯、市場邏輯,也容易急功近利,忽略長期規劃和統籌協調。
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指出:“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根本出路。”[20]當前,要推動深圳高等教育從跨越式發展到高質量發展的轉型,就要繼續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加強以下領域的改革:一是改革高等教育治理模式,構建政府、大學、市場(社會)之間張力平衡的治理模式;二是加大“雙一流”建設力度,爭取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列入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等高校進入廣東省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三是優化高等教育區域布局,形成資源整合、協同創新的集群優勢和聯動效應;四是調整高等教育學科和專業結構,深化“新工科”“新醫科”“新文科”及“交叉學科”等建設,加快打造優勢和特色學科專業,探索建立健全高校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五是增強高等教育創新能力,提高高等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為“雙區”建設和世界標桿城市建設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撐。
上述改革中,高等教育治理模式的改革尤為關鍵。深圳高等教育應該牢牢抓住“雙區驅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探索擴大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培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中的市場調節機制、社會參與機制、多元投融資體制,從根本上轉變“政府強勢主導”的治理模式。2020年10月,《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明確提出:“探索擴大在深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在符合國家相關政策規定前提下,支持深圳引進境外優質教育資源,開展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中央給予先行示范區建設的“政策紅利”,就是希望深圳在高校辦學自主權等領域先行先試,探討適合中國國情的城市高等教育治理新模式,為新時代高等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貢獻“深圳范例”。
參考文獻:
[1][20]習近平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EB/OL].(2020-10-14).https://mp.weixin.qq.com/s/mTJIRLHgAeM3Vila8Fi3jw.
[2][4]林江.深圳大學籌建紀實[A]//李向程.情懷深大[C].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1:1-2,2.
[3][13]黃其江.深圳大學籌建工作的重要情況[A]//李向程.情懷深大[C].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1:9,8-9.
[5][6][7]深圳統計年鑒(2020)[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有限公司,2020:376.
[8]楊移貽.特區大學 窗口大學 實驗大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0.
[9]唐才儒.深圳大學改革探索之路[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88.343.
[10][11]深圳經濟特區年鑒委員會.深圳經濟特區年鑒1990[Z].香港經濟導報社,1990:377,362.
[12]梁北漢.論地方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J].高教探索,2007(2):43-46.
[14]張維.情系深大:創建深大初期的點滴[A]//李向程.情懷深大[C].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1.24.
[15]李天慶,陳小波.立志改革 銳意創新:深圳大學的辦學道路[J].高教探索,1985(2):11.
[16]羅征啟.勤工儉學使深圳大學起了深刻的變化[J].深圳大學學報,1986(3):2.
[17]斯加魯菲:中國仍落后硅谷20年[EB/OL].(2016-11-03).https://www.sohu.com/a/118017877_468694.
[18]深圳高校建設跑出“深圳速度”[N].科技日報,2020-01-14.
[19][美]伯頓·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統[M].王承緒,等譯.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154-162.
(責任編輯 劉第紅)
收稿日期:2021-02-24
作者簡介:李均,深圳大學高教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吳秋怡,深圳大學高教研究所碩士研究生。(深圳/518060)
本文系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學科共建項目“深圳特區高等教育改革史論”(批準號GD18XJY3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