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曉雪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神經外科,山東濟南 250002
腦膜瘤在神經外科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常見腫瘤疾病,多為良性,好發于20~40歲成年人。該疾病以癲癇、頭痛、精神改變、頭暈等為常見臨床表現,如果未能接受有效治療,會影響患者日常生活,還會降低其生活質量[1-2]。目前,臨床多采用手術方式治療腦膜瘤患者,雖具有一定手術效果,但多數患者易產生不同程度焦慮、抑郁等心態,嚴重影響手術效果。因此,臨床治療患者同時需給予有效護理措施,緩解其不良心態,提高手術治療效果[3-4]。舒適護理在臨床上是一種較為新型的護理模式,主要根據患者實際需求,并在傳統護理基礎上實施更人性化的護理模式,該護理結合了圍術期患者的生理需求以及心理狀態進行調整,確保手術能夠順利進行的同時,提高患者舒適度,有效改善其預后[5]。該研究對2019年1月—2020年8月該院收治的110例圍術期腦膜瘤手術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該研究經醫學倫理會相關批準。患者對該次研究知情且同意參與該次研究。便利選擇該院收治的110例圍術期腦膜瘤手術患者臨床資料,納入標準:確診為腦膜瘤手術;資料完整。排除標準:肝腎功能相關障礙者;精神心理疾病者;其他腦部疾病者;中途退出者。按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55例。對照組男30例,女25例;年齡40~80歲,平均(60.25±9.10)歲;病程1~6.1個月,平均(3.37±1.18)個月。 研究組男30例,女25例;年齡40~80歲,平均(60.09±9.12)歲;病程1.2~5.7個月,平均(3.46±1.35)個月。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術前給予術前訪視、健康宣教,術中監測患者病情,術后監測各項生命體征,并予以飲食指導、藥物指導等基礎護理措施。
研究組以舒適護理理念實施舒適護理。①術前護理:為患者提供舒適、安靜休息環境,病房室內定時通風開窗換氣,溫濕度適宜,并主動與患者及家屬溝通交流,鼓勵患者述說自身的不適感,及時對其生理狀態及心理狀態進行評估。②術中護理:手術室溫濕度調至適宜,確保手術室室內環境舒適;手術開始前告知患者手術流程,講解配合要點及注意事項等,并給予其鼓勵和支持;術中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及時做好保溫工作,若有異常及時告知醫生并給予相應處理。③術后護理:密切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為其取舒適體位,及時更換傷口敷料;通過播放電視、音樂等方式轉移患者注意力,緩解其疼痛;囑咐患者家屬給予患者更多鼓勵和支持,減輕其焦慮、抑郁等不良心態;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溝通,為患者講解舒適護理理念及重要性,為患者指導腦膜瘤疾病、手術、注意事項及可能的并發癥等預防,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與患者交流,語氣溫和,提高其臨床配合度,嚴格遵醫囑用藥,耐心為患者講解用藥方法及注意事項,保持患者服藥積極性及舒適性。
利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兩組心理狀態,分值低表示負面心態愈輕;通過美國國立衛生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評估兩組神經缺損情況,分值愈低神經缺損越輕;根據該院自擬調查表評估兩組滿意度,包括護理態度、環境護理、護理質量等,滿分100分,分不滿意、一般滿意、非常滿意[6-7]。
護理后,研究組的SAS評分(32.17±3.42)分與SDS評分(33.30±4.55)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評分比較[(±s),分]
組別SAS護理前 護理后SDS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n=55)研究組(n=55)t值P值62.34±6.68 63.29±9.47 0.608>0.05 45.21±4.59 32.17±3.42 16.895<0.05 64.64±5.34 66.16±9.27 1.054>0.05 44.08±5.22 33.30±4.55 11.545<0.05
護理后,研究組患者NIHSS評分(7.39±2.25)分低于對照組(10.42±2.26)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NIHS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NIHSS評分比較[(±s),分]
組別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n=55)研究組(n=55)t值P值18.34±4.21 18.18±4.36 0.196>0.05 10.42±2.26 7.39±2.25 7.046<0.05
研究組滿意度為(94.45%),比對照組(81.81%)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n(%)]
腦膜瘤在神經外科中是一種較為常的見良性腫瘤疾病,其發病率較高,可隨著年齡增長而升高。該疾病具有生長速度較緩慢、病程時間長及膨脹性生長等特點,多數患者可伴有頭痛、癲癇等臨床表現,如果治療不及時,降低患者生活質量[8-9]。目前,對于腦膜瘤臨床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該方式雖然具有一定手術治療效果,但由于其是一種侵入性手術治療操作,多數患者對手術會產生恐懼,出現不同程度焦慮、緊張、害怕等心態,嚴重時甚至因過度緊張出現應激反應,導致患者術后易出現顱內血腫、顱內感染、術后出血等一系列并發癥,對患者治療效果和預后帶來不良影響。因此,臨床對腦膜瘤手術患者圍術期實施有效護理措施,對治療效果和預后有著重大意義[10-11]。
該研究顯示,護理后研究組患者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 研究組滿意度比對照組低(P<0.05);研究組SAS(32.17±3.42)分、SDS(33.30±4.55)分比對照組的(45.21±4.59)分、(44.08±5.22)低(P<0.05),結果與熊小潔等[12]研究結果[觀察組SAS、SDS評分(38.92±5.91)分、(31.53±7.21)分,低于對照組(47.62±6.15)分、(42.39±7.15)分(P<0.05)]相符。 表明護理人員將舒適護理理念實施于腦膜瘤手術患者圍術期,能減輕患者負面心態,改善神經功能,還能進一步提升其護理滿意度,臨床護理效果更為顯著。分析原因考慮是:以往臨床對圍術期腦膜瘤手術患者多實施常規護理,雖然具有一定護理效果,但該護理內容較單一,多數護理人員偏重手術流程,未能考慮患者身、心等方面,無法滿足其基本需求;護理人員機械性、被動性開展護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護理效果欠佳[13]。近些年,由于新醫學改革的護理觀念不斷轉變,且隨著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人們對護理服務的質量和要求愈來愈高,以往常規護理模式已無法滿足患者基本需求,故臨床提出了一種較為新型的護理理念,該護理模式摒棄傳統的護理模式中以“疾病”作為中心的核心理念,創建了新型護理核心理念以“患者”為中心[14]。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不僅重視疾病本身,還重視患者內心需求,使患者生理、精神、心理等多方面達到最好的舒適狀態,保證其身心健康,進而保持樂觀積極態度面對治療,該護理模式具有高效性、安全性,這便是舒適護理模式。近些年,臨床逐漸對腦膜瘤手術患者圍術期實施舒適護理理念,不僅取得較好的護理效果,還得到臨床和患者的認可[15]。該研究中,臨床將舒適護理理念應用于腦膜瘤手術患者圍術期中,效果顯著,有效緩解患者不良心態,提升其護理滿意度。術前,護理人員為患者提供舒適、安靜休息環境,室內定時通風開窗,溫濕度適宜,鼓勵患者講述自身的不適感,并全面評估其生理狀態和心理狀態[16-17];術中,密切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做好保溫工作,若發現異常及時告知醫生并予以相應處理;術后,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密切監測,協助其取舒適體位,并采用播放電視、音樂等方式轉移患者注意力,減輕其術后疼痛程度[18-19]。同時,囑咐家屬給予患者鼓勵和支持,使其焦慮、抑郁等不良心態減輕;另外,以簡單易懂語言與患者交流,語氣溫和,使其臨床配合度提高[20]。護理人員在患者術前、術中、術后進行一系列安全、有效的護理措施,不僅保證了護理工作能夠順利進行,還能幫助患者消除或減輕內心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使其治療效果及康復進度大大提高[21-22]。受外部環境與樣本例數等因素,腦膜瘤手術患者實施舒適護理理念對兩組生活質量影響,有待臨床研究分析補充。
綜上所述,臨床對圍術期腦膜瘤手術患者實施舒適護理理念,可減輕患者負面心態,改善神經功能,能有效提升其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