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清 蒲靜 劉海龍 趙蘭婷 田文 文莉

摘 要: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第一主要場所,學校教育中大多問題都能夠追溯到家庭教育。因此,學校教育必須重視與家庭之間開展的一系列必要的共育活動,要求教師必須強化與家長的聯系與溝通,形成家校教育合力,以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經多年教育實踐發現,大多數留守中學生由于缺失正常的家庭成長環境及農村學校教育條件較差,易出現自我認同感較低、不良個性、成績不理想和人際交往能力較差等心理和行為問題。基于此,本研究首先通過問卷、訪談等形式對本校留守中學生、家長、教師等進行了調查,旨在收集我校留守中學生的家庭基本情況、學習情況和心理健康情況,然后基于互聯網對學生情況進行分類建模,精準選取家校共育策略并實施,最后就實踐結果提出總結和展望。
關鍵詞:留守中學生;家校共育;分類建模
一、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指出:“我國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承擔這一根本任務的,不單是學校教育,還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家庭教育。當前學校與家長之間缺乏長效的溝通平臺,家長只能通過與子女交流知曉相關情況,這導致家長和學校之間溝通無法連貫,極大地削弱了協同教育的實際效能。部分家長認識不到自己在孩子的成長中承擔著不可替代的責任,也沒有認識到參與學校教育是自己的權利和義務。他們忽視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和教育中的重要性,致使家庭在教育中責任的缺失及家庭教育力量在教育空間中的背離。
上述問題主要是由于學校互動平臺尚不健全、教師家校溝通內容狹窄化、家庭教育跟進不夠、學生自身存在心理和行為問題等。基于此,互聯網背景下的留守中學生家校共育成為必然趨勢,如何基于現實精準選取共育策略,是本研究主要解決的問題。
二、 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我校位于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區龍門街道,學生大多來自龍門街道和周邊鄉鎮。由于學校位置較偏和當地居民對經濟增收的需求,每年都有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缺乏和孩子的溝通交流,對留守中學生家校教育問題的探索和研究具備客觀條件,這使得調查的現狀和數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研究選取我校初高中學生為調查對象,在各班班主任的幫助下篩選出留守中學生。確定樣本中包括留守中學生2540人,其中,男生共1253人(49.3%)、女生1287人(50.7%),并向留守中學生家長、留守中學生、教師等發放調查問卷和訪談表。
(二)研究方法
研究初期采用問卷和訪談調查的方法,對我校留守中學生家校共育的現狀進行調查。問卷對研究對象的家庭教養情況、家庭社會經濟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SES)、家庭關系、一般人口學特征、父母外出務工情況、學習成績等進行了調查,同時還包括青少年心理彈性量表和青少年社會支持評價量表。
為了更好地了解和研究我校家校共育的合作情況,文章在研究了以往的家校共育調查問卷的基礎上,再根據自己研究的需要制定了本課題的調查問卷。調查問卷共設計三份,分為家長卷、學生卷和教師卷。
家長卷通過問卷星發放,學生卷和教師卷以紙質檔形式發放。家長卷主要涉及家庭結構、家長受教育情況、子女數量、家庭教育情況等信息。教師卷中的第一部分主要涉及教師的性別、年齡、工作年限、任教情況、職務等信息;第二部分涉及教師隊伍質量、教師家校共育意識,頻率及方式、對家校共育的期望等方面的問題,還包含了教師教學及管理特點量表。學生卷中主要涉及學生性別、年級等基本信息,還包括留守中學生父母外出情況、父母文化程度、在家生活狀況和思想品德狀況等。
(三)質量控制
調查時由班主任與課題組成員主持,進行團體施測。基于質量和倫理控制要求,對學校的所有留守中學生都進行了調查,在統一時間各班學生同時填寫。施測時由課題成員解釋量表指導語,并對個別學生提問作中性解釋。調查前,對班主任進行培訓,調查進行時隨機對調查問卷進行檢查。最后數據整理與錄入時,剔除不合格的調查問卷,并對問卷數據進行雙輸入、邏輯查錯。
(四)數據處理及分析
問卷調查結果主要從留守中學生的生活狀況、學習狀況、自身的思想品德發展狀況三個維度進行分析。問卷數據信度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克朗巴赫系數(Cronbachs Alpha)進行分析,效度分析采用驗證性因子分析,心理彈性影響因素分析采用結構方程模型。
三、 調查結果
(一)一般情況
學生問卷采用紙質檔,當場收回,共2540份,回收率100%,合格率為99.6%,因信息不完整剔除了9份。教師問卷和訪談表均采用紙質檔,共897份,回收率100%,合格率為99.8%。家長問卷通過問卷星發布,回收有效問卷338份。為了保證調查數據的實用性,運用SPSS 19.0對問卷進行了分析,得到問卷的克朗巴赫系數(Cronbachs Alpha)為0.930,故問卷的可靠性較高。
(二)調查結果
1. 留守中學生生活狀況
包括留守中學生男女占比、家庭基本情況、監護人情況、與父母聯系情況和在家的行為表現等問題。其中所選研究對象學生基本信息如表1:
我校學生共計2897人,其中留守中學生數量達2540人,除去無效問卷,統計到留守中學生男生共1248人(49.3%),女生1283人(50.6%)。其中50%的留守中學生居住在鄉鎮上,30%居住在農村,大部分父母因生活原因不得不背井離鄉外出務工。
調查顯示,留守中學生父母雙出率高達40.3%,父親一方外出務工占35.7%,母親一方外出務工占5.5%,其他原因留守占18.5%。且58%的留守中學生由(外)祖父母監護,監護人年事已高,身體狀況欠佳,對留守中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幫助不大,但有助于鍛煉學生的自理能力和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