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阿育
摘 要:探究,即探索、研究,是一種動態的、生成式的發現式學習活動,而之所以要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組織科學探究活動,是要促使科學教育回歸科學本質,讓學生順利建構科學知識,優化學生的科學思維意識,讓學生順利實現有效學習。因此,小學科學教師要積極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組織豐富動態的探究指導活動,為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做準備。文章則將從科學探究氛圍的創設、科學探究活動的組織、科學探究的總結與課外拓展應用活動四個環節來分析小學科學教師應該如何組織科學探究活動,切實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關鍵詞:小學科學;科學探究能力;培養策略
國際性人才競爭主要集中在具備科學素養與創新素養的人才之中,我國小學科學教育的地位正變得越來越突出,肩負著培養科學素養人才的重要使命。但是,常規的小學科學教學活動缺乏探究教學意識,教師雖然會組織學生學習科學知識,卻以理論灌輸為主,很少會組織學生參與科學實踐活動,也不看重學生個人創新素養的生成與發展,導致學生一直無法摸索出有效的科學探究方法。既然科學教育要面向現實、面向未來、面向科技,那么小學科學教師也要積極組織科學探究活動,突出學生的科學探究行為,讓學生順利實現健康成長。
一、 創設優良的科學探究氛圍,培養科學思維
在組織科學探究活動時,學生的自主學習行為、心理傾向非常關鍵。這就需營造寬松自在的科學探究氛圍,讓學生放松下來,以便讓學生進入活躍的思維狀態,讓學生自主學習科學概念。試想一下,如果小學生的精神過于緊繃,教師也非常嚴肅,教師問一句,學生才答一句,雙方的信息互動很少,就必然會影響小學生的學習狀態,難以順利組織科學探究活動。但是,反過來講,如果小學生的整體狀態是輕松自在的,那么他們也就能順利展現自身的學習能力、思維品質,而且還有可能分享自己的生活智慧,與其他同學一起去探究科學問題。這樣一來,小學生就會自覺進入科學思維狀態,主動配合老師,有利于順利展開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順利生成科學概念。為此,小學科學教師便要解放師生關系,創設優質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順利實現有效學習,從而切實優化學生的學習狀態。
就如在“尋訪小動物”一課教學中,我便在課前與學生一同設計了本輪科學探究活動,告訴學生本節課的認知目標是要總結出不同類型的小動物,即在不同環境下生長著不同的小動物。同時,我也明確要求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觀察各類動物,希望學生可以自主分析動物對環境的依賴特征。于是,我就指導學生確定了生活觀察方向,即觀察水生動物、陸地動物、兩棲動物的生存狀態,學生既可自主搜集網絡資料,也可在寵物市場中親眼觀察這些動物的生存環境,向專業人士學習,了解各類動物的生長習性,以及每一種動物對環境的具體要求。這就可以很好地改善學生的科學探究狀態,有利于促使學生實現自主學習。在科學課上,我就讓本班學生自主探究科學概念,使其以“主講人”的身份整理、分享關于動物類型的科學資料,據此引導學生共享科學結論,希望學生能夠有效建構科學概念。由此,學生也就能直接生成主體學習意識,會自覺學習科學概念,將生活觀察與教材內容結合起來,從而順利生成科學知識,使其初步經歷科學探究過程。
在創設課堂教學情境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關注學生本身的認知、情感發育狀態,因為創設科學探究情境的基本目的是要喚起學生的科學思維意識,讓學生自主分析科學問題。因此,如果能夠順利達到啟思目的,那么小學科學教師便應該展現出自己的創新能力。上述案例是通過組織生活觀察活動去創設生活情境的,學生也確實通過生活觀察了解了各種各樣的小動物,但是這只是創設科學情境的一種方法。比較常見的情境創設方式還包括角色表演、多媒體資源、人文對話、實驗展示與游戲探索等,因為情境是服務于教學目標的,所以并沒有固定的創設方式。對于這一點,小學科學教師要根據教學需求去選擇多元化的創設情境方式,以便切實優化科學探究效益,讓學生真正實現有效學習。
二、 組織開放的科學探究活動,實現自主學習
要想切實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教師就必須要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整個過程,讓學生順利建構科學知識,穩步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為學生的科學探究行為做準備。為此,小學科學教師要積極組織以學生為中心的科學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科學概念、解析科學原理,逐步豐富學生的解題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做準備。在組織科學探究活動時,教師要科學協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行為,確保學生可以始終保持獨立思考、積極進取的心理狀態。學生的思維一直是活躍動態的,所以教師一定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不可輕易打斷學生的探究思路、解題行為,而是要客觀展現學生的個人機智、集體智慧,使其順利突破探究任務。
就如在“哪種材料比較硬”一課教學中,我準備了一些硬度不同的材料,如木頭、紙張、鐵塊、銅絲、鋁制品等,讓學生自主對比這些材料的硬度,使用科學語言去描述各類材料。實際上,本班學生在現實生活中也觸碰、觀察過各種各樣的材料,本身也明白材料的硬度是不同的,而這一生活經驗也可幫助學生自主建構科學概念,使其順利實現科學探究。為此,我還教給了學生測量材料硬度的基本方法,比如折一折、用其他物體砸向這些材料、用剪刀剪一剪這些材料等,據此指導學生觀察各類材料的硬度,以便逐步優化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讓學生順利建構科學知識。通過比較與直觀操作,本班學生也能根據實驗觀察結論去排序各類材料,使用硬度、柔韌性、在水中的沉浮作用去描述材料性質,總結出材料的硬度越大,越不容易被別的物體摧毀這一結論。通過本節課的科學探究,本班學生也能形成良好的科學表達能力,部分學生會主動在現實生活中遷移科學探究所得,而這就有利于改善學生的科學探究狀態,讓學生順利建構科學概念。另外,在本節課探究活動中,由于小學生的認知經驗比較充足,所以首先讓學生獨立閱讀科學教材,使其通過看一看、折一折、敲一敲等活動初步檢測各類材料的硬度,有效保證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行為。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一步探究、檢驗了各類材料的硬度,使其利用科學的數據信息去表述材料的硬度大小,實現了生生互動,也有效鍛煉了學生的科學表達能力。這樣一來,就可盡可能地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之中,有利于優化學生的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