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啟峰
摘 要:新時期下,隨著教育的不斷深入改革,小學語文教學發生了很大變化。小學階段,語文教育是對小學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其教學目標是通過語文學習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運用口頭表達能力及書面表達能力與人交流。因此語文的學習離不開生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課本教材和生活實際緊密結合,用“生活”點亮語文課堂,讓“語文”更好地融入學生的生活中去,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學以致用。筆者將結合教學經驗與課堂實踐淺析如何讓小學語文教學更加生活化。
關鍵詞:語文生活化教學;聯系實際;社會;課堂
一、 引言
語文來源于生活而服務于生活,生活化的語文教學相較于傳統的教科書講解更能讓學生深刻理解語文知識,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小學生處在學習知識的啟蒙階段,教師應該根據小學生特有的心理特點采用靈活的教學手法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知識,將語文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激發學生的學習參與度,體驗感悟生活的興趣。
二、 生活化教學的特點與優勢
生活化教學是新課標下新的教學理念與教育方法,生活化的教學為教學帶來了新的活力,使教學在創新改革下更具有生命力,課程更加豐富,完全符合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生活化教學擺脫了傳統教學中的假大空,讓學生真正地走出了課本,通過融入社會家庭,大自然,去觀察,去分辨,獲得更多的學習途徑和思考方式。傳統教學中,教師講課太過于“刻板”,思想過于保守,無法適應現代學生的學習模式與接受新鮮事物的方式。而教學生活化正是引導學生聯系社會實際去思考人生,去感受體驗生活,從被動地接受知識到主動地學習知識。從生活中學習能開闊學生的眼界,讓學生根據自身經驗進行學習,在社會生活化的大背景下,學生將有更多的機會去進行自我求知,探索,對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及學科核心素養都有極大的幫助。
三、 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教學探究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語文教學生活化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語文的教學目標在于把學生從虛擬的教材中解放出來,讓學習更加生動有趣,富有意義,教學氛圍更加濃厚。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緊跟時代的潮流,豐富自己的學識,提升自身教學綜合素質,真正將語文教學生活化深入日常教學中。下文筆者將結合實際教學案例淺析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的探究。
(一)根據文章特點,引導學生聯系實際
中國小學語文教材都是精選出來的文章,針對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教育意義。語文教材文章優美,包羅萬象,內容豐富多彩,與實際生活緊密相結合,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可以巧妙利用實際與文章內容相結合,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語文的學習是培養學生的綜合文字語言表達能力,因此通過文章聯系實際再回歸教材喚醒學生的大腦,讓學生積極開動頭腦風暴,將所學與生活相聯系進行知識應用,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例如對中國燦爛文化景觀的描寫,人教版四年級教材第四單元有《長城》《頤和園》《秦兵馬俑》等文章,這些文章詳細描寫了中國古代人民利用其聰明智慧創造了中國的燦爛文化史,學生通過學習文章也感受到了中國的燦爛文明史及美麗景觀。筆者了解到很多學生曾經參觀過兵馬俑,爬過長城,游覽過頤和園,因此在講解文章的時候會采用文中對景觀的描述來喚醒學生腦海中的記憶,鼓勵學生說出自己游覽時的感受和想法。例如學習《長城》時,文中有一段對長城的描寫“城墻頂上鋪著方磚,十分平整,像很寬的馬路,五六匹馬可以并行”,筆者問學生:“去過長城的學生還記得城墻上是什么樣的么?城墻大概有多高?上面的路有多寬?如果讓你們描寫長城,會怎么寫呢?”學生受到啟發,游覽過長城的同學紛紛回憶起長城的上看到的景色,城墻的高度及關于長城的傳奇故事。筆者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播了一段長城的宣傳片,給沒去過長城的同學一個直觀的感受,學生通過鏡頭俯瞰長城恰如書文章中所描寫,“遠看長城,它像一條長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學完文章,學生結合自身經歷,視頻內容及文章描述感受到了中國偉大的歷史遺跡,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加深了學生對實際生活的感悟,對文章的理解。
(二)抓住文章主旨,鼓勵學生感知生活
生活化教學的目的在于讓學生通過聯系實際生活能夠深刻感悟文中所呈現的生命的特點,對人性的思考。教師應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培養學生的綜合語文思維模式與思考能力,使學生通過書本體驗到生活中人或事的真情實感。這樣不僅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也有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例如,五年級課文《地震中的父與子》,描述了地震中父子之間的深厚感情與偉大的父愛。筆者講完文章后,根據文章主旨引導學生回想生活中父親的父愛的表現。課程教學設計如下,首先提問:“請大家找出文中那些描寫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的愛,大家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我們的父親做了哪些事表現出父親對我們的關愛?”學生紛紛陷入沉思中,思考之后答案五花八門,有學生回答道:“爸爸辛勤工作,賺錢養家。”筆者引導:“能不能通過具體的事情表現出爸爸辛勤工作,很辛苦呢?”學生回答:“爸爸晚上總是加班到很晚,回來的時候我們都休息了,爸爸才開始吃飯,長時間不規律的吃飯導致爸爸經常胃不舒服,但是爸爸從不抱怨。”筆者鼓勵學生,當在描寫一件事的時候能夠舉出實際例子,才能更讓人印象深刻,感同身受。就像文中作者通過描寫爸爸在地震中的語言和行為,讓讀者感受到了父愛的偉大。正是因為有了鮮明的例子,才讓文章變得生動形象,因此大家在寫作時也要用適當的例子來進行描述。由此可見,語文文章的閱讀不僅僅是生詞生字的學習,而是學生能主動走進作者內心,用愛的眼睛去看,去感受對生活,人物的描寫。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解讀文章,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情感,獨立地進行思考,并將書中所學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上面,提升自己的閱讀與寫作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術,建立生活化教學情景
一節成功的課包括很多因素,但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良好的生活化教學場景,這樣學習起來才會更加有興趣,并且具有主觀能動性。輕松愉快的教學場景和嚴肅的場景往往會給學生不同的體驗,傳統教學中教師的課堂設置往往和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所差別,這也是導致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的一個誘因。吸引學生的課堂才能夠有效且高質,文本與生活脫節的教學注定是枯燥無味的,因此廣大教師要注意創設優質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真實感受,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創設生活化教學場景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在學習新課時以生活中的例子作為課堂的開端,自然而然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習寫景的文章時可以以生活中的某個景點作為開端進行引入;學習人物時,可以以該人物的軼事作為課堂的開端,學生都愛聽故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心理特點建立教學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