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蕻強
(甘肅農業大學 管理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基于國內創新潛力與轉型發展提出來的重大戰略決策,其目的是使得我國的創業環境得到更高質量的優化,并以此來充分激發潛藏在人民群體當中的無窮智慧與創造能力,真正讓那些擁有能力的人得以施展才華,靠創業實現自立,憑創新搏得人生出眾[1]。為此,國家專門出臺了許多相關政策,提供了優質的就業環境,來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又好又快實現就業與創業。目前在不少領域都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創新創業亮點,新的經濟增長點也隨時間的發展不斷涌現,雙創在支撐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在這種環境驅使下各高校對于人才培養也有了新要求,尤其是在“雙創型”人才培養背景下,如何培養“雙創型”人才體系成為研究的熱點和焦點。
在“雙創型”人才培養體系構建中首先必須轉變人才培養模式,針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而言,開設此專業的高校都在探索培養雙創型人才的途徑。如尚國琲等從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建設角度深入探討了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2];徐楓等系統分析了實踐教學的自適應和協調適應發展特征,探討中國地大構建基于“3+3”理念的實踐教學改革與創新路徑[3];張貴軍等深入分析高校教育在“教”和大學生“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河北農業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協同培養提出了建設性方案[4]。然而,各個學校的學科基礎、平臺建設和區域情況差異明顯,甘肅農業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雖然2009年被教育部、財政部認定為國家特色專業,2020年被甘肅省認定為“一流”本科專業,然而在人才培養方面仍存在一些的問題,要實現省級“一流”,必須充分地分析鄉村振興、生態安全、國家職能機構調整,以及其他諸多社會、教育等相關因素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因此,需要進一步精準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改革人才培養對策,引導構建新的人才培養體系,革新教學方法,切實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市場競爭能力。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作為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專業,能指導和幫助我國國土資源管理與利用。十九大提出組建自然資源部、生態保護部等國家職能機構,而作為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對口就業部門,職能部門的調整勢必使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也隨之調整,進一步突出自然資源部門的職能屬性。然而目前的人才培養方案還不能完全對接職能機構的調整,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甘肅農業大學現設專業中與國土資源管理緊密相關的有土地資源管理、土地整治工程、地理信息科學、測繪工程、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以及農田水利工程等專業。目前每個專業根據人才培養方案都單獨配備了專業的教學儀器,造成部分設備重復購置,未實現資源共享使用,同時,教學設備沒有實現專業化教學和實踐操作,導致學生的實踐技能只能是簡單重復。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旨在培養“管理+技術”的復合型應用人才,并在學生大三時分為管理和工學兩個方向進行教學。其中在管理課程的教學中,可以通過文科實訓中心平臺來發揮作用,學生能夠迅速理解。但是工學類的課程,對于文理兼收的文科生來說理解起來就比較抽象,缺乏現實情境的模擬和現場的參觀實踐。
目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問題存在兩個方面,一是實踐課程缺乏統一規劃。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共計十二個實習,都開設在大四,沒有將八個實習統一起來,而是零零散散的各自實習,使實習內容未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二是實踐未與理論實現良好結合。在大學二年級把基礎知識學完以后,就應該積極聯系自然資源相關企業進行實習,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時效性。三是實踐無成效。等到大四實習時,因為部分學生要考研、考企事業單位而沒有心思實習,最終就是走過場、消極應付。
目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中有以下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前兩年的課程教學是按照傳統教授方法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的傳授,學生幾乎可憑借記憶就可通過考試。但考試過后,由于對理論與實踐未能及時結合起來,導致學生真正掌握的知識儲備量會愈來愈少,此外在教學活動中也并沒能引導學生如何自主學習,以及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目前專業的考核雖然分為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的考核,但兩項考核方式也過多強調對理論知識的掌握,且總體上都是以成績的高低來評判學生學習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并沒有體現出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由此可知,教學內容還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對于培養“雙創型”國土專業人才有一定阻礙。
目前“自然—經濟”復合體的土地是土地資源研究的對象,土地經濟、土地利用工程和土地法律等是其研究的領域范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性質存在交叉性、邊緣性、整體性和綜合性。因此設置更高質量的專業培養方案及其課程體系對于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而言至關重要,也是當下迫在眉睫需要解決與完善的問題之一。為切實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應當以培養適應“一流”專業建設及國家經濟建設、科學技術進步與社會發展需要等為主要內容,學校鼓勵各專業教師結合一帶一路、鄉村振興、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等進行科學研究,因地制宜的培養區域特色的“雙創型”人才,給土地科學與管理類專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在“雙創型”人才培養目標中,本文首先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5個方面的歸納。其次,提出理念創新、體系創新、實踐創新、教法改革、機制創新、保障創新、路徑創新等7個方面,以全面提升培養體系。最后,為實現培養目標、教學方法、教學理論等創新與實踐以適應新時期教育發展的需求,讓培養的學生在專業理論修養及調查、測繪、制圖、評價、估價、規劃和設計等專業管理技能與實踐方面的素質得到全面提升,創新型思維得到更深層次的歷練[5],造就“雙創型”人才,同時,對“雙創型”人才培養效果及時總結反饋,如圖1所示。

圖1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雙創復合型人才培養思路構建
由于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具備交叉學科的突出優點,所以人才培養必須要以結合未來實際工作需要為核心,以掌握土地科學技術手段為根基,切實培養學生研究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根據甘肅農業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目前的教學基本情況以及專業人才培養所面臨的困境,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構建了“一體兩翼三模塊”的人才培養架構體系,如圖2所示。其中,“一體”指以土地資源利用為主體;“兩翼”是土地管理(不動產產權產籍管理、管理)和技術應用(包括土地信息技術、網絡技術、遙感技術、測量技術、制圖技術);“三模塊”即對象模塊(土地—資源—環境—生態)、手段模塊(遙感—測量—制圖—計算機系統—土地信息系統設計)和專業模塊(調查—評價—規劃—管理)[6]。還以土地資源利用為主體,分管理學和工學兩個專業方向設置選修課程,形成獨特的調整和完善人才培養體系的思路。

圖2 一體兩翼三模塊人才培養構架圖
甘肅農業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土地整治工程、地理信息科學、測繪工程、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以及農田水利工程這六個專業,雖然各個專業分別隸屬于管理學、工學、理學等,但是它們的實踐教學卻具有相似性,例如這些專業都同時開設了測繪、遙感、地理信息系統、CAD、無人機、資源調查與評價等系列課程,這些專業不同的學科性質和相似的學科內容為組建統一實驗室提供依據。因此,在甘肅農業大學實驗教學中心和文科實訓中心的基礎上,首先組建交叉學科雙創實驗室,制定雙創實驗室運行規則、管理體系,配備維護人員等,實驗室內的實驗設備、儀器、軟硬件資源對所有專業實現共享,提升資源利用效率,節省學校辦學經費。其次,把握各專業培養研究創新型、開拓創業型人才的特點,逐步形成通用教材、自編教材、實習實訓指導教材的系列化,實現各專業實踐教學協同一體化。最后,設計各類交叉學科創新創業大賽,調動各專業對實踐教學的熱情,在校內選拔的基礎上參與全國競賽,進一步激發交叉學科創新實驗室的作用。
素質教育的提高離不開教學方法的創新,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和其它文科類專業相比,其學科特色更具較強的實踐性,為使其實踐的創新性和科學性進一步得到凸顯,以模擬沙盤對抗平臺、虛擬仿真實驗、實訓教學平臺作為實踐的一個新起點無疑是一個好辦法。而在日前教育部公布的首批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名單中,土地資源管理就位列建設省級一流本科專業點的行列里。新時代、新要求,如何更好地建設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適應區域發展“工程+管理”的要求,培養優良的國土人才,就必須對專業進行改革,工學方向借助成本低、安全性高、效率高、直觀性強等特點的虛擬仿真實驗進行管理學科探索與實踐,管理學方向借助理念創新、技術創新、實訓模式創新于一體模擬沙盤對抗平臺和實訓教學平臺進行模擬,增加對現實問題的理解和解決能力。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宜采用課堂講授、課程綜合設計、案例研究、混合討論、模擬創業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案,讓學生有機會直接與土地資源行業的企業家們進行溝通,了解創業本質,提高創新精神與意識,從而進一步使“學科專業教育+職業技能培訓+創業創新實踐”的人才培養模式得以更好地建立。
結合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學科分類進行設計專業課程實踐,使其形成基于學科大類知識結構的模塊課程體系,同時構建管理課程群、土地規劃課程群、自然資源調查與評價課程群、不動產經營課程群、土地工程課程群、現代信息系統課程群、測繪學課程群、地理學課程群8個學科模塊進行課程設計,打造相對應的精品實驗實踐模塊教學課程來順應土地學科知識結構的模塊課程體系,如可以分為管理、土地規劃、自然資源調查與評價、不動產經營、土地工程、地理信息系統、測繪學、地理學8個實踐模塊。大學期間共計8個學期,每學期進行8個課程群中的一門,即每學期教學8個課程群中的8門課。同時,針對實踐教學要建立固定的實踐場所,綜合課程群中的所有課程,進行8個課程群大實習,有助知識理解體系化,最終實踐成果以口試匯報方式進行考核,讓學生從感官實踐中培養和鍛煉自己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