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萍
【摘 要】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能力,提升學生素養的重要時期,閱讀教學是培養與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拓展學生視野的重要教學方式。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重要的教學內容,也是小學階段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小學高段,學生的閱讀能力關系著學生的學習以及后續教學的開展,如何結合教學內容,構建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是現下教師值得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 新課改? 小學語文高段? 閱讀教學? 有效途徑
前言:
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 以及新課改教學理念的提出,現下教育對于語文教學的要求越來越高。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既要關注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同時還要注重培養與提升學生能力與素養,要求教師將關注點放在學生知識水平,在開展教學過程中,應當結合學科特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注重培養學生閱讀能力與思考能力,促進學生全面成長與發展。在這樣的教學背景下,教師要不斷優化與創新教學理念與模式,注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閱讀能力,開展高效高段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
一、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的重要性
作為學生學習中的重要基礎內容,語文教學對于學生語文綜合能力與素養的提升有著重要的作用,閱讀教學更是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對于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豐富學生個人情感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新課改背景下,社會對于人才能力與素養的要求越來越高,信息大爆炸時代,有效提煉信息的能力至關重要。閱讀教學,能夠有效鍛煉與培養學生這一方面的能力與素養,尤其是小學高段,學生已經具備基本的理解與感悟能力,開展閱讀教學,能夠有效強化與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豐富學生感悟,升華學生情感,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結合閱讀內容,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學生參與任何教學活動的原始動力,在實際教學中,只有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閱讀欲望,才能高效開展小學高段語文閱讀教學活動。小學階段,學生年齡較小,對于外界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理與求知欲望,并且學生處于感性認知思維階段,針對這一心理特征,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興趣特征,引入學生感興趣的事物,通過這些事物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閱讀相關內容的欲望,以此實現教學課堂的靈活導入。另外,在以往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很多教師開展的教學課堂,忽略學生主體地位,導致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學生的閱讀效率與質量可想而知。為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傳授學生閱讀方法,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從而促使學生在后續的學習中,主動參與閱讀活動。
例如:以“草原”這一課教學為例,對于很多學生,并沒有見過草原,對草原有著濃厚的興趣。在進行課堂導入時,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教學工具為學生播放與呈現草原的圖片,或者為學生播放相應的視頻,通過這些內容激發學生對閱讀內容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閱讀欲望,吸引與轉移學生精神注意力。
(二)創設閱讀環境,培養閱讀習慣
對于小學語文閱讀,氛圍與環境的烘托至關重要,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教師在這個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十分重要,其設計的教學環節與流程在很大程度上調控與影響著學生的閱讀氛圍。以往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學生缺乏良好的閱讀環境,致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障礙。為優化與改善這一狀況,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教學氛圍的營造與創設,增強教學感染性。教師可以結合閱讀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相應的閱讀情景,促使學生在相應的情景中完成閱讀,或者利用信息技術工具,將閱讀內容中呈現的景色表現出來,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想象。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將閱讀內容中的好詞好句摘錄下來,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以便于學生后續閱讀活動的更好開展。
例如:以“狼牙山五壯士”這一課教學為例,主要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了解狼牙山五壯士的英雄事跡,感受五壯士愛護群眾、為祖國為人民勇于獻身的精神,從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讓每一個學生在通過合作學習、匯報展示、課堂互動交流中,都體驗到學習帶來的喜悅,培養學生學科興趣和學習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與之相關的電影片段,通過電影片段促使學生更為直觀、形象地感受閱讀內容中刻畫的人物形象,以此彰顯閱讀內容中人物的偉大精神。
總結:
總而言之,閱讀教學對于學生的學習與發展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尤其是小學高段的學生,即將面臨著高層次的學習。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優化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模式,結合教學內容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充分調動學生閱讀積極性與主動性;創設閱讀環境,培養學生閱讀習慣,促使學生在相應的閱讀過程中養成良好的習慣與思維,為學生后續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萬家紅.新課改下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有效途徑探究[J].新智慧,2020(1):128.
[2] 彭巧玲.探究新課改下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有效途徑[J].兒童大世界:教學研究,2019(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