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菁
【摘 要】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但是在目前不少小學語文教師不僅在平時很少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談不上注重結合教材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教育了,本文就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問題與解決策略加以陳述,以便讓更多的同行參與到這一課題研究中來,從而有效地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 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心理健康教育? 問題? 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學生教育內容之一,它可以更有效地促進孩子們全面發展。其實這一教育內容也是包含在在任何一門學科之中,特別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如能采取有效措施引導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內涵,不僅可以讓學生深入領悟文章的中心,還可以對他們進行心理的疏導,從而提高語文教學效果,但是由于不少小學教師受傳統教學的影響,往往把語言文字教學與學生心理教育隔離開來,沒有讓文本發揮應有的作用,本文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問題與解決策略進行分析,希望通過具體案例能給老師們帶去更多的啟迪。
一、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在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仍以個人為中心來教學
目前,學校的領導和教師都知道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但是仍有許多學校在用學生的考試成績來衡量教師的教學水平,這就導致了許多教師不能貫徹“以學生為主”的教育方針,在學校里學生完全都要聽老師的,心理自然會有許多怨言,他們與教師溝通也存在一定距離,這里自然也談不上教師通過心理教育引導學生學習了。
2. 教師輕視挖掘文本,丟棄了對學生心理引導
在小學閱讀教學中,部分教師在教學中一直喜歡按照老步驟,沿著識字、講解課文,挖掘文章中心思想,指導學生完成課堂作業的思路來教學,往往忽視對文本內涵的理解,不能讓學生在閱讀產生思想碰撞,學生只能聽從老師“滿堂灌”,這種穿新鞋走老路的教學方式, 同樣無法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
3. 教師不能因人而異,缺乏對學生耐心指導
如今的校園里獨生子女較多,由于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一些家庭往往以孩子為中,這很容易造成一些孩子的心理脆弱和遇事偏激的思想,所以常常會出現一些心理有問題的學生,與此同時,目前農村留守兒童也在逐漸增多,由于他們長期缺乏家長的關愛,心理也會產生一些問題,作為語文教師就更應結合課堂優秀教材,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讓他們積極融入到學校、家庭生活中來,形成健康的心理。但是由于語文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加之需要批改大量的課內外作業,這就導致了教師缺乏對學生進行細致心理教育,其實教師如能打破教學方式,針對不同學生分類輔導,結合實際做到潤物細無聲,這樣學生心理上就會與老師融到一起,學習起來自然也就有了目標和方向,這種方式的教學效果自然要比傳統教學好得多。
二、解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在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策略
1. 在思想迷茫時對學生進行疏導教育
在平時小學生學習任務繁重,心里往往會造成許多壓力,有時遇到一些生活的挫折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時教師就可以根據教材,引導他們在閱讀中感悟,體會故事主人公在面對困難的態度,并曉之以理,這樣學生就會逐漸緩解內心的壓力,快樂地學習。如我在教學四年積極上冊《精衛填海》一文采取了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一是先讓學生借助注釋讀懂課文,理解精衛做事不屈不撓的寶貴精神。二是組織學生觀看動畫片《精衛填?!?,加深對精衛精神的認識,三是讓學生表演《精衛填海》的故事。四是讓學生具體談談自己以前的遇到困難時地一些做法。這樣在多種形式的引導下,學生就能在心目中樹立了戰勝苦難的勇氣和決心。這種形式的教學因文而異、因人而異,抓住要點,確實有利于對學生進行了心理疏導教育。
2. 在課堂互動中對學生進行疏導教育
在閱讀教學中,一直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針對相關課文的特點,教師就可以讓學生結合實際,打開心扉、暢所欲言,這樣學生在民主、自由的氣氛中就會說出自己的心里話。這也是對學生進行進行心里疏導的有效時機。在我的班級有許多同學,他們經常抱怨父母親給自己的零花錢太少。在教學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一文時,我讓他們反復閱讀課文,找出能打動自己的細節,讓學生體會母親對作者的關愛,此外,我又向他們講述了我童年的艱苦生活,以及父親借錢給我較學費的故事,這樣在平等交流中學生很快就消除了對家長不理解的心理,樹立了今后要學會吃苦耐勞的思想。
3. 在課堂練筆時對學生進行疏導教育
在閱讀教學中,讀寫是相連的。在學生閱讀一些優美的文章、句段之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寫下自己讀后感,等學生寫好后,教師在歸納梳理,根據不同內容,對一些心理有癥結的學生進行疏導。如有些家長喜歡和孩子玩鳥、甚至小動物,更有一些同學喜歡打鳥,他們認為這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為了讓他們對人與自然關系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我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父親、樹林和鳥》一文時,讓學生探討以前的一些做法是否合適,緊接著我就讓他們理解文末最后一句話:“我真高興,父親不是獵人。”的含義,然后把所思所想寫下來。這樣學生就充分理解文章所要闡明的道理,也樹立愛護自然、維護生態和平的意識。
總之,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閱讀教學中有效地滲透心理教育,不僅可以讓他們深入理解文本的教育思想,還可以讓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從而真正地做到讓學生全面發展,為他們未來學習和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斐海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新校園(中旬刊),2017(9):103-103.
[2] 邱燕堅.小學閱讀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 教育,2018(12):14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