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循波
摘 要:小學部編語文教材共編排古詩文129篇,占總篇目的30%左右,包括3篇古典名著、14篇文言文和112首古詩詞。為何將文言文編入小學教材?文言文的編排有哪些特點?文言文的教學有何困難?文言文的教學有哪些策略?作為小學語文教師,這些問題是我們必須思考和弄清楚的,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更好地教,學生才能更好地學。
關鍵詞:小學;文言文;策略
文言文是中國幾千年燦爛文化的重要載體。學習文言文,不僅能讓學生了解古代文化知識,還可以讓學生學習古人智慧。由于文言文年代久遠,加之其具有凝練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特點,歷來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難點之一。小學語文部編教材將文言文學習提前至三年級,不論是對學生,還是對教師,無疑都是巨大的挑戰。教學時,教師可以以讀為本,引導學生在反復朗讀中了解內容;同時,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理解內容;還可以通過課外鏈接,引導學生在拓展中感受傳統文化;最后,教師應該關注語言運用,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提升能力。
一、 文言文的編入緣起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2014年3月,教育部發布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要求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科書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把文言文納入其中,是落實教育部《綱要》精神和《課程標準》要求,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所做出的努力與嘗試。
文言文被編入小學語文教材,對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習得方法、發展思維、獲得啟迪、提升審美、傳承文化等方面具有較大的教學價值,也是學生感悟傳統文化的重要通道。文言文被編入教材對培養學生語言文化內涵與知識底蘊起到一定內化促進作用,是幫助學生打開認知眼界與思維的鑰匙,為學生學習和使用漢語言知識提供基本遵循與必要基礎。因此,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通過優化教學策略,循循善誘,引導學生步入文言文學習的良性軌道,從而深度融入文言文的學習中。
二、 文言文的編排特點
小學部編語文教材共編排古詩文129篇,占總篇目的30%左右,包括3篇古典名著、14篇文言文和112首古詩詞。整體上看,統編教材將文言文教學提前到了小學三年級。三年級安排了《司馬光》《守株待兔》,四年級安排了《王戎不取道旁李》《精衛填海》《囊螢映雪》《鐵杵成針》,五年級安排了《少年中國說》《古人談讀書》《自相矛盾》《楊氏之子》,六年級安排了《伯牙鼓琴》《書戴嵩畫牛》《學弈》《兩小兒辯日》。從內容上看,所選文言文篇幅短小、文字簡練,學生對其中很多文言文的白話文已經非常熟悉;從選材上看,包括寓言、成語、名人趣事、民間傳說等;從主題上看,包括愛國、勤奮、讀書態度、藝術審美、生活哲理等;從年級分布來看,中年級6篇,高年級8篇;從字數上看,選文最少的30個字,最多的184個字;從編排上看,由淺入深,螺旋上升,體現了部編教材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的雙線組元特點。
三、 文言文教學的現實困難
(一)古今差異
現代白話文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體內容,因其所用的語句規則更接近日常對話而更容易被學生接受。但文言文語言凝練、精深,語言風格與學生現在所說所學白話文有很大差異,對理解和認知能力相對較低的小學生來說,無疑具有一定的難讀。
(二)教法單一
縱觀我們的課堂,“字字落實”“句句清楚”被很多教師奉為至寶,講究字詞的落實,注重詞句的用法,追求詞句的翻譯成為文言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于是,教學時一字一對,一句一講,文言文被肢解為零碎的文字,美感、雅致、興趣全無,學生將文言文的學習完全曲解為對字詞的局部認知,從而喪失了對文言文作為文章,其中同樣蘊含著豐富的內涵的整體把握。
(三)晦澀難懂
文言文中生僻字、通假字比較多,難以朗讀,也難以理解。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一句,“是知也”中的“知”就讀作“zhì”。“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中的“厭”不能理解為今義“討厭”,應理解為古義“滿足”。
(四)背誦受阻
文言文讀起來拗口,一些古今詞匯讀音的不同,需要小學生花時間去認真識記領會,特別是一些句讀需要根據表達意義劃分,對相應的停頓、讀音等都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學生予以反復朗讀,掌握朗讀技能與相關技巧。而我們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忽視對文言文這一特殊形式的挖掘,對學生的背誦也缺乏相應的指導,從而致使學生背誦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
四、 文言文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以讀為本,在反復朗讀中了解內容
上海師范大學吳忠豪教授認為:“讀一點文言文,主要是誦讀,形成文言文的語感。”只有熟讀文言文,才能掌握文言文的文本特點。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反復誦讀,讀準文言文的字音,讀出文言文的節奏,讀出文言文的韻味。
第一,讀準確。文言文是古代漢語,以單音節為主,通常一個音節一個漢字,這樣的語言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障礙。教學時,首先要引導學生借助拼音、注釋將文言文讀正確,讓他們在腦海中形成一定的印象。其次是觸類旁通,要求學生根據發音找出其在其他語句中朗讀的方法和方式。最后,應該突出差異性,知曉詞匯在不同語句中發音,能讓學生在主動融入語篇中深入探知。
第二,讀流利。教師可以通過標注停頓符號幫助學生把文言文讀流利,如,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也可以進行示范朗讀,讓學生對照朗讀標注停頓符號。教師多引導學生根據語句停頓,通過反復朗讀識記方式引領學生主動朗讀,幫助他們形成一定深刻印象和理解感知。
第三,讀出味。學習文言文,不應只停留在讀準確、讀流利,還應該引導學生讀出文言文的味道。文言文有非常突出的語言特點,比如“之乎者也”特別多,且多在一句的末尾。南開大學孟昭連教授曾指出:“之乎者也”之類的所謂“文言語氣詞”,并非古人口語,而是一種書面語符號,意在提示于此斷句,相當于標點符號。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基于此進行朗讀和停頓,如《古人談讀書》中“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一句,通過“之”“也”斷句停頓。同時,引導學生將這些語氣詞讀得慢一點、輕一點、長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