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靜
摘 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之中,教師除了傳授知識,也要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讓高中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能夠提高自我修養與素質,樹立良好的心態與正確的觀念。文章針對高中語文的教學,探究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高中語文;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03-0013-02
在高中階段的學習之中,學生由于心理壓力等問題會造成學習成績下降,學習狀態差。因此,現代教育越來越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中語文作為可以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一門課程,教師應當積極發揮語文課堂的優勢,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從必要性來說,在高中語文融入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如今社會的需要,還是開展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大量的研究與實踐指出,高中生實際的心理發展情況對他們的“三觀”人格的形成具有較大的影響。因此,在個人發展的基礎上,教師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為學生正確樹立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提供十分大的幫助。
從可行性來說,高中語文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標上具有一致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授課目標就是讓學生擁有健全的人格,并獲得良好的發展,這和語文教學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授課目標有著緊密的聯系。高中語文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載體,而且語文本身是基礎課程之一,能夠對學生的情操、“三觀”甚至是性格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更會幫助其形成積極向上的心理與高尚的品格。高中的授課環節中也蘊含著非常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在授課過程中,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以及教師對學生的反饋給出積極回應,也能夠對學生的心理造成影響,發揮其隱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比較復雜的教育,它是各個方面、多種角度的知識的整合。若是想讓其更好地發揮作用,就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其一就是整體性的原則。高中語文教學是人文素質教育的一個關鍵組成,教師必須讓學生產生較強的學習動力。除此之外,教師還要真正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和語文課程之間的密切關系,巧妙合理地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進高中語文教學之中,不能出現喧賓奪主的情況,而是要讓雙方彼此結合,切實形成有機整體。其二就是合理性原則。教師對高中階段的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須遵循一定的規律,在遵循此規律的基礎上合理施教、標準化操作。其三就是主體性原則。若是想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就應該將學生當作課堂的主體,了解他們的實際需求,積極引導,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給予指導,構建出合作交流的立體模型,真正對授課方式進行創新。其四就是差異性原則。在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進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先要真正明確學生在個性、思想理念和能力上所存在的差異。在處理不同學生的相似問題時也要采用不一樣的方式,因材施教。其五就是激勵性原則。若是想貫徹落實這一原則,高中語文教師就要根據學生的學情為學生制定具有難度的目標,了解學生的優勢,體現出教學的導向性作用,并輔助學生迅速地實現目標,樹立正確的“三觀”,提高道德修養。
三、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立足語文教材內容
在實際的高中語文教學之中,教師應當立足于高中語文教材,根據教材內容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這樣學生既能夠學到一定的知識,又能夠得到教師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導。例如,高中教師可以通過教材中的事例,讓學生分析人物的性格與品質。這樣的方式不僅讓學生對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有更加深刻的認識與理解,而且作品中人物性格的積極方面會對學生的心理發展有促進作用。在學生高中的學習乃至今后的生活之中,高中語文教師在道德與心理方面的引導對學生是有積極意義的,學生在面對挫折或者是困難時,能夠勇于應對困難與失敗,學會在生活中不斷提高自身能力,不被挫折和困難打垮。
高中語文教材之中,許多的文章都是人物傳記。在教學的過程之中,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的成長,通過分析課文之中的人物,讓學生學習他們的精神。例如,在《燭之武退秦師》這篇課文中,學生可以學習燭之武的深明大義與義無反顧;在《鄒忌諷齊王納諫》之中,學生可以學習鄒忌的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在《失街亭》之中,學生可以感受到孔明的深謀遠慮與顧全大局……在學習這些課文的過程中,學生會受到人物的感染,在面對日常的學習之中勤于思考、擴大自己的思考范圍,讓自己更加頑強與堅韌。
(二)深入體會文章情感
文學作品之中的情感表達往往是含蓄的,在高中語文教學之中,教師要讓學生學會深入分析課文去理解文章所蘊含的情感。高中語文課文之中的思想感情自然是積極向上的,因此,教師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對學生的心理是具有積極作用的。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分析課文,讓學生在閱讀與思考的過程中感受世界,并讓學生將在文章之中感受到的情感細節與教師和同學分享,切忌教師一味向學生講述大道理,一味講大道理的教學方式,學生是非常排斥的。
由于高中學科的學習難度加大,且學生面臨高考的壓力,學生的壓力增大,因此,高中生情緒波動很大,心理極不穩定。在考試之后,有的學生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對自己的考試結果卻不滿意,造成對自己的認可度降低,失去繼續努力學習的信心。且很多高中教師采用的是題海戰術方式,這種教學使得學生的精神與身體長期處于緊張狀態,讓學生局限于高考之中,導致學生出現一些心理問題。高中語文教師要告訴學生:高中只是人生的一個小階段,我們要有長遠的眼光,不能單純因為高中的一些小小挫折就否定自己的未來。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深入分析《老人與海(節選)》這一篇文章,感受主人公面對困難不退縮,勇敢頑強的精神。
(三)營造積極樂觀的學習氛圍
在實際的高中語文教學之中,教師要設計積極向上、具有魅力的語文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教師要在語文的教學之中提出讓學生對人生展開思考的問題,幫助學生樹立奮斗目標,讓學生在相互交流與學習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成績,還要善于發現和挖掘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靈活的手段進行教學,在高中語文課堂之中營造積極樂觀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感受到學習不再是壓抑的。教師可以安排語文拓展閱讀時間,讓學生通過閱讀報刊、課外書籍來開闊眼界,讀一讀如《人民日報》《環球人物》《三國演義》等,這樣不僅可以增加寫作素材,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充分了解外面的世界,有更加開闊的眼界。
在實際的高中語文教學之中,語文教師學生要以鼓勵為主,使學生對自己有足夠的信心,把自己的優勢表現出來,讓學生認可自我、相信自我。例如,教師在批閱作文的過程之中發現有的學生的情感表現得很細膩,教師就可以對該學生提出表揚;有的學生在寫議論文時總是會提出不同的觀點,教師要表揚學生有思考能力,敢于發表不同的見解;等等。教師的鼓勵對學生在高中階段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積極健康的引導可以促使學生不斷前進。
(四)借助綜合實踐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若是想讓授課效果有所提升,可以利用綜合實踐的辦法來對學生進行指導。綜合實踐活動是講解心理健康內容的重要載體。同時綜合實踐活動還十分契合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是一種可以推動心理健康教育在整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迅速滲透的重要手段。在高中語文課堂上,教師所開展的綜合實踐活動通常都是朗讀、演講以及辯論等,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不僅契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學習情況,還契合我國教育教學工作的實際情況。所以,教師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各種活動,不僅可以幫助教師實現授課目標,還可以在授課的環節中逐漸提高學生的素質,真正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滲透在高中語文課堂上,這對學生將來的進步和發展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比如,教師在讓學生閱讀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的時候,若是想將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滲透在教學中,教師就要支持學生盡情想象并描繪出自己的夢想。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就可以發現每一位學生都在努力思索,想要將自己對未來美好的期待或者是自己的夢想記錄下來,這樣可以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舉行演講競賽,并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準備時間,然后讓其余學生公正地點評和打分。對于表現優秀的學生,教師要給予一定的獎勵;對于表現較差的學生,教師要給予安慰和鼓勵,從而讓學生產生自信心。此種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在演講的環節中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為后續的作文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這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也具有較大的幫助。
結語
在高中語文教學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科學且恰當的舉措,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還要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心態。高中語文教材是學生建立健康心理的一個重要工具,高中語文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具備堅強的意志,使其向著自己的理想不斷前進。
[參考文獻]
[1]黃富琳.高中語文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神州(上旬刊),2017(7):90.
[2]王善存.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魅力中國,2018(18):5.
[3]楊艷霞.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好日子,2019(9):1.
[4]莫東梅.高中語文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名師在線,2018(3):3-4.
作者簡介:盧 靜(1988— ),女,江蘇寶應人,二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