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倩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語言積累和寫作能力提升。而思維導圖可以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培養(yǎng)學生寫作習慣,甚至可以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文章作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闡述思維導圖在初中語文作文中的有效運用,以提高學生寫作的質量,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關鍵詞:思維導圖;初中語文作文;有效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03-0087-02
何為思維導圖?顧名思義,思維導圖主要是運用圖形、關鍵詞、各類符號,把各級各類的主題連接起來,以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作文訓練的核心是思維,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只有思維打開了,作文立意才高遠,寫作水平才能更上一層樓。在初中語文作文中,教師有效地運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寫作,可以對學生無序的寫作活動進行整合,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在初中作文教學中,不少教師已經意識到了思維導圖對學生寫作的重要性,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思維導圖繪制過于簡單。教師缺少思維導圖繪制的方法講解,致使學生繪制的思維導圖過于簡單,內容過于淺顯。長期下去,思維導圖在作文中的運用流于形式,學生的寫作思維深度不夠。其二,重視繪圖,忽視寫作。許多教師喜歡在課堂上讓學生繪制思維導圖,時間花費過多,學生注意力集中到繪圖上,缺少了對寫作思路、立意的深度思考,致使作文課的目標難以達成。其三,形式固定,束縛思維。由于教師缺乏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長期用自己繪制代替學生思考,致使學生思維固定,難以繪制出形式各異的思維導圖。基于以上問題 ,筆者認為,在作文教學中,教師需要運用好思維導圖,提供給學生有效的寫作支架,從而幫助學生打開思路,寫出獨具特色的文章。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了思維導圖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有效運用的三條路徑。
一、明確繪圖要點,讓寫作目標更明確
思維導圖是運用圖文并茂的形式把各級主題連接起來。在繪制的過程中,學生應該明曉思維導圖各級主題的具體內容,各級主題之間的相互聯系,弄清“中心主題”“主干”“支干”以及“細節(jié)”之間內在的關系,從而有效繪制思維導圖。
第一,運用關鍵詞連接各級主題,讓寫作目標明確。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學生要弄清楚圖紙的最核心位置應該寫什么樣的主題?各分支與中心主題之間的關系如何?學生只有弄清主次關系,明曉重點內容,才能有效繪制思維導圖。比如,在進行《我的自畫像》寫作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寫出“中心主題”,明確要點,然后厘清各個分支。筆者在執(zhí)教的時候先畫了一棵大樹,然后要求學生觀察大樹的特點。學生了解到,大樹形象的思維導圖應該包括中心主題、線條和其他關鍵詞等。其中,筆者在“我的自畫像”的中心部位畫了一個愛心,從而引導學生從中心主題延伸出個人經歷、興趣、特長、規(guī)劃、聯系方式五大分支,然后讓學生開動腦筋,逐一進行延展。在繪制的過程中,教師提出了以下要求:①繪制過程不要求完美,但是需要強化出主題;②每個小主題請使用不超過5個字的關鍵字;③線條要注意用粗細區(qū)分層次,最好畫成有律動感的線條,不要硬邦邦的,適當運用插畫增加繪圖趣味性;④活用色彩增強記憶。由此,學生在明確的繪圖要求中,展開思考,設置各個小主題,從而強化中心主題。
第二,借助文本繪制思維導圖,讓寫作技巧得到運用。教師可以巧妙運用經典文本讓學生繪制思維導圖,明曉寫作技巧,從而進行有效寫作。比如,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寫作主題是“學習細節(jié)描寫,刻畫人物形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緊扣本單元四篇課文的細節(jié)描寫,讓學生找出相關語句繪制思維導圖,從而總結出細節(jié)描寫的方法,進而刻畫個性化的人物形象。比如,學生在《阿長與〈山海經〉》中發(fā)現:阿長把“山海經”叫作“三哼經”,這個細節(jié)刻畫了一個沒有文化卻惦記著“我”喜歡的書的保姆形象。而《老王》中,楊絳先生在描寫老王時,用了“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里”,“簡直像棺材里倒出來的”的句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品味這些細節(jié),想象作者運用“鑲嵌”“倒出來”等詞所刻畫出的老王形象。《臺階》中父親洗腳、踩黃泥等細節(jié)描寫,都很好地表現了父親的勤勞能干。學生在梳理課文的過程中,不僅明確了刻畫人物的方法,還對文本主題加深了理解,同時也讓寫作的思維更加整體化。比如,有的學生構建了下面這幅思維導圖。
二、借助思維導圖,讓寫作思維更加發(fā)散
寫作教學是一個訓練思維的過程。一篇優(yōu)秀的文章應該具有強有力的邏輯。教師在寫作教學中應該巧妙地運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辯證思維等,從而讓學生作文的立意走向高遠。
第一,借助思維導圖,激發(fā)學生的想象思維。在寫作的過程中,學生常常困于無東西可寫,或者于不知道哪些東西該寫。教師可以借助思維導圖,著重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比如,“創(chuàng)意節(jié)日”這個主題活動要求學生給校長寫一篇設立創(chuàng)意節(jié)日的建議信。教師可以讓學生展開聯想,建搭作文的框架。教師可以圍繞“創(chuàng)意”兩字讓學生進行詞匯的發(fā)散式聯想,如針對“節(jié)日”如何創(chuàng)意,有哪些節(jié)日創(chuàng)意,你最贊成哪一個創(chuàng)意。教學時,首先教師借助“節(jié)日”讓學生思考:你想向校長建議設立什么特別的節(jié)日,并且闡明理由。其次引導學生選出最佳創(chuàng)意節(jié)日,并且要求學生從校長的角度去思考:設立這個節(jié)日有哪些作用。最后,再讓學生談一談設立這個創(chuàng)意節(jié)日開展會有哪些意義。學生圍繞中心主題,展開橫向、縱向的思考,發(fā)揮自己想象力,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在實際思維導圖建構中,教師可以運用表格、圖標、箭頭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在寫作中保持核心思想的正確性。由此,學生從單個詞語出發(fā),不斷地拓展思維,進行聯想,逐步走向深入。教師可以通過思維導圖讓學生更加明確自己的行文觀點,強化各級觀點之間的關系,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有效形成作文的思路。
第二,參照思維導圖,形成推理思維。在寫作過程中,學生無論是進行記敘文寫作還是議論文寫作都必須注重一定的邏輯結構,達到行云流水的境界。教師可以參考思維導圖,引導學生進行由果推因的逆向推理。比如,在審題立意時,教師可以抓住作文題,先讓學生列出提綱,然后結合提綱進行“反向概括”,進行逆推,從而得出最佳的立意。比如,我們以“珍惜糧食”這個標題為例,讓學生審讀題目,有學生構建了下面這幅思維導圖:
教師可以圍繞思維導圖,引導學生進行反向推理,設置問題。具體如下:①當下中學生為何會在食堂吃飯時插隊?為何會隨意浪費糧食?②糧食與我們的生活有著怎樣的聯系?你是如何定義“糧食”的?③習近平總書記為何強調光盤行動?這一號召反映了習近平總書記怎樣的修養(yǎng)?④在歷史上、文學上,你知曉哪些有關糧食的詩句或者經典的傳說?⑤今天提出珍惜糧食有著怎樣的意義?生活中的你我應該怎樣做?這些問題逐漸加深了寫作思維的深度。比如,學生圍繞問題①會想到:當下中學生隨意浪費糧食是因為優(yōu)越的生活讓我們忘記了大饑荒年代的痛苦,是一種不能銘記歷史,忘記教訓的表現。由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立意進行升華。比如,有同學將立意修改為“珍惜糧食,居安思危”。還有的學生會根據問題②聯想到:“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人們對糧食的渴求意味著對土地的敬重,意味對五谷豐登的美好祈愿。糧食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更多的是人們對生活的期許。由此可見,教師需要利用學生構建的思維導圖引導學生逐步推理,從而讓思維散發(fā)出光芒。
三、利用思維導圖,讓作文走向深刻
優(yōu)秀的文章是反復修改出來的。在寫作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借助思維導圖讓學生的思維不斷地優(yōu)化從而創(chuàng)作出文采飛揚、思路清晰的作文。
思維導圖通過其無窮的發(fā)散性,可以幫助初中生在寫作中厘清寫作思路,使作文從“無序”變得更加“有序”。比如:寫中考作文題“家里來了客人”,很多學生全篇只是講客人來了之后,全家人的表現。甚至有的學生脫離作文的要求,不談客人,而是平鋪直敘地寫家中的一位親戚有哪些感人的事情。教師可以運用思維導圖,從標題切入,引導學生明確寫作的任務、寫作的元素,幫助學生搭建作文的支架。比如,教師可以設置以下學習任務:①回顧記敘文寫作的六要素,明確寫作的順序和人稱。②從標題切入,“家里來的客人”從哪里來?來的目的是什么?來了以后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家里對這位來的客人表現怎樣?由此,引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①你準備寫哪位客人?他(她)為何而來?起因、經過、結果是什么?②詳細寫客人哪一方面?略寫哪一方面?③細節(jié)描寫,注意人物動作、神態(tài)、語言、心理等描寫。學生根據自己繪制的思維導圖講解自己這樣寫的緣由,并且學生之間相互評價、修改、升格,從而得出最佳作文。
總之,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新興的學習方式,具有圖文并茂的特點。在初中語文寫作中,學生有效運用思維導圖,可以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寫出條理清晰、文采飛揚的作品。
[參考文獻]
[1]葉 梓.思維導圖在科學教學中的應用[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1.
[2]江偉英.體驗思維導圖寫作的快樂——以因導寫,博觀約取,厚積薄發(fā)[J].小學生作文輔導(教師適用),2011(4).
作者簡介:周 倩(1986— ),女,江蘇蘇州人,中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