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強調在歷史教學中,學生應理解性記憶歷史知識,摒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基于此,教師應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措施,引導學生通過理解性記憶,加強對歷史知識的學習。教師可以靈活使用信息技術來營造良好的討論環境與探究氛圍,并通過多媒體設備給學生呈現一些必要的輔助資源和素材。此外,教師還要從具體的教學內容出發,創設多種開放性的教學模式,并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更大的學習探究空間。
關鍵詞:初中歷史;有效教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28-0040-02
引 言
初中歷史中有大量需要學生記憶的知識點,且內容較為復雜,不僅包括中國的古代、近代、現代的歷史文化,還涉及世界歷史中古代亞非歐文明、封建時代的歷史文明,以及資本主義制度和工業革命等重要歷史事件。為了讓生活化教學模式發揮更好的效果,教師要善于合理利用一些輔助工具和手段,尤其是要合理使用信息化工具作為教學的輔助和支撐。在歷史課堂上,信息化工具的使用十分普遍,其不僅可以讓知識的呈現更加生動、直觀,還可以引入一些延伸性學習內容,拓寬學生的認知視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要想將學引思理念融入歷史教學中,教師需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樣才能達到鍛煉和提升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效果。
一、故事聯想記憶簡化學習難度
歷史學科涉及大量的歷史信息,歷史事件中的年份、任務、脈絡都要求學生進行準確的記憶。但是這些內容較為復雜,容易讓學生出現記混的情況。基于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引入歷史故事,借助故事情節,幫助學生將知識點串聯起來,從而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增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性記憶[1]。
例如,八年級上冊的中國近代史知識涉及中國近代史中的大事年表,學生若僅依靠大事年表死記硬背,很容易將歷史事件弄混,而且容易遺忘。這導致學生對中國近代史的學習較為抵觸,甚至出現厭學的情緒。基于此,教師可以收集與中國近代史的重要事件相對應的歷史故事,通過故事梗概將大事年表中的事件進行串聯,也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翻閱書籍、網絡查找的方式收集故事。這樣,學生能利用歷史故事聯想歷史理論知識,進行理解性的趣味記憶,從而降低大事年表的記憶難度,強化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在教學“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立”這節課時,教師可以講述蔣介石、汪精衛背叛革命的故事,也可以講中國共產黨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故事,將每個故事串聯起來。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外歷史知識,還降低了歷史知識的學習難度,激發了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未來學習歷史知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合理地融入歷史故事,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歷史文化素養;應根據初中生的年齡特征和身心發展規律,選擇合適的歷史故事進行講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應根據學生的學習強度,合理控制課堂節奏,將歷史故事與課本上的理論知識結合起來,在講述歷史故事的過程中,弘揚中國歷史優秀文化,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價值觀念。此外,在歷史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僅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故事情境,烘托講述故事的歷史氛圍,還可以利用歷史故事引導學生進行聯想記憶,從而降低歷史學習難度,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
二、利用信息工具輔助生活化教學
教師可以多利用多媒體等工具給學生呈現各種和教學主題相關的圖片、視頻資源等,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好奇心。同時,在對一些具體問題進行分析解讀時,教師也可以發揮信息技術的輔助效果,無論引入一些合適的歷史背景資料,還是利用多媒體等營造良好的學習探究氛圍,都是很好的教學嘗試。尤其是在打造生活化教學空間時,教師合理利用這些信息化工具和媒介可以很好地分析與解讀實際問題,并拓寬學生的視野,優化學生的學習感受,從而助力歷史教學的良好實施與推進。
例如,在教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先了解這段歷史背景,明白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歷了重重磨難才得以成立,其中的艱難不言而喻,從而幫助學生形成初步的學習感受。隨后,教師為學生播放《建國大業》的電影片段,讓學生重回1949年,經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過程。很多學生在觀看這段影片時都非常投入,受到深深的感染和觸動,自豪感油然而生。在這樣的教學背景下,教師再引導學生進入學習主題,不僅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高,還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感受。可見,教師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優化歷史課堂教學效果,讓生活化教學可以更好地開展與推進。這也是加深學生的整體學習印象、提升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輔助手段。
為了讓學生參與交互討論活動的熱情更高,教師需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討論情境。一方面,教師提出的問題要具有較大的討論空間,可以讓學生從多角度、多層面做分析解讀,并發表各種不同的看法與見解;另一方面,教師的問題呈現方式要開放、有趣,不能僅僅是簡單地提出問題,不給學生提供任何背景知識或一些問題分析的參照,否則難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的問題討論不夠充分,訓練效果也不夠理想。
三、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主動性
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前預習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和獨立探究,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思維的獨立性。學生在看到各種相關的資料后,可以建立對這段歷史的整體認識與感知,了解相應的學習主題。有了這些教學鋪墊后,課堂上,教師再來做知識要點的分析解讀,不僅可以使學生理解起來更加輕松,還能提高教學的整體效率,使課堂教學的綜合目標得以達成。
在構建高效課堂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優化教學模式,并注重培養與鍛煉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這樣能起到訓練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學生思維素養的效果,也能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這些方法都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課程教學的綜合實效,不僅會帶給學生更好的學習體驗與感受,還會使學生的學習參與度顯著提升,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收獲與成長。
結? ? 語
總之,初中生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轉化的階段,對歷史故事有較大的學習興趣,通過故事聯想記憶,可以有效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在初中歷史生活化教學模式的組織與創建中,教師要讓自己的教學思維更加開放和多元,不斷探索各種教學方法和路徑,合理利用生活化元素和背景知識來豐富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整體學習感受與體驗。同時,教師也可以多做一些不一樣的教學嘗試,設計各類開放性的學習探究活動,加強歷史知識和生活之間的聯系,從而收獲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陸琴芬.初中歷史有效教學策略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3.
作者簡介:徐峰(1982.10—),男,江蘇鹽城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