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青媚
摘 要:新基礎教育研究以當代中國社會發展和教育價值觀變革為起點。在素質教育背景下,五育并舉,德育為先,不再是浮于表面的口號,教育改革勢在必行。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踐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筆者抓住立德先立師、育人重育品、以人格塑人生,重構小學數學教學價值觀,讓立德樹人在數學教學中返璞歸真,讓教與育融為一體。
關鍵詞:立德樹人;小學數學;學科教學價值觀;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0-012.9?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22-0085-02
引 言
小學時期是一個人形成思想品德的初級階段,小學教師這個“領跑人”必須遵循小學生成長的規律,把德、智、體、美、勞五育有機地融入各學科教育中,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數學是研究數量、結構、變化、空間及信息等內容的一門學科,它的抽象性、邏輯性讓很多小學教師對數學教學的認識只停留在知識教學上,育德僅為點綴,其表現為相關教學目標僅用幾個空洞的詞語一帶而過,認為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應由道德與法治教師重視和落實。這類重智輕德的現象不在少數。如何讓立德樹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返璞歸真,外修知識,內化本質,把教與育融為一體?下面,本文對此展開論述。
一、立德先立師,改觀念在傳承中發展
正人先正己,立德先立師,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貫穿華夏五千年燦爛的文明史,在人們心中有著重要的地位。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教育工作者不但要重視對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培養,而且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幫助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尋找教育的內涵和本質,提高其思想道德情操。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教師要使用道德綁架的手段,事事凌駕于學生之上,強硬的手段只會讓小學生口服心不服,在這個過程中,成長中的學生會逐漸出現諸多問題,叛逆行為就是其中之一。
小學生天生喜歡模仿,教師日常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成為學生模仿的素材,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小學生的整個成長過程[1]。因此,不論在課堂上還是課下相處中,教師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用自身的人格魅力為學生樹立榜樣。數學教師應轉變教學價值觀,在課堂上采用嚴而有度、風趣幽默的授課方式,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學到數學知識。將優秀傳統文化與數學教學結合在一起,對于數學教師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因為數學與傳統文化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差異。數學教師應努力尋找合適的教學內容與契機,將優秀傳統文化與數學課堂進行有機結合,讓數學課堂教學變得豐富又有內涵。
二、育人重育品,挖元素在學科中創新
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新審視教學在育人中的價值。教師教學要培育怎樣的人?小學數學中有育人資源嗎?帶著問題與任務,以此為依據和出發點,教師應深入分析《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的目標導向: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每節數學課都有明確清晰的育人目標。例如,在教學四年級數學上冊的“烙餅問題”時,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各種數學活動,使其深深地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獲得成功和喜悅,逐步養成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教學“商的變化規律應用”時培養學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習慣。每節教學目標的設定清楚明了,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找出對應的育人元素,用教學行為、教學語言將其融入學生學習活動中,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2]。
在小學數學教材中,雖然品德教育內容不明顯,但只要教師深入鉆研教材,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抽象、枯燥的數學教學就會變得妙趣橫生。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比”這一內容時,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正式開始前可以播放1分鐘的精彩視頻:2003年10月15日,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順利升空。在太空中,執行此次任務的航天員楊利偉在飛船里向人們展示了聯合國旗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這時,教師可適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神舟”五號飛船載人航天飛行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的愿望,是中華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國航天事業在新世紀一座新的里程碑,從而讓學生深深地體會到國家取得的輝煌成就,用榜樣力量激勵學生學好知識、為國爭光。學生帶著自豪感親自量度國旗的長和寬,初步感知比的意義。教師在學生滿懷激情中再次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深入探究:已知“神舟”五號飛船進入軌道后90分鐘運行了42252千米,怎樣用算式表示飛船進入軌道后平均每分鐘飛行多少千米?這道題能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比的意義:兩數相除又叫作兩個數的比,用前項除以后項(不能為0)所得的商就是比值。課后,教師可布置測量五角星各邊的比作為作業,以拓展學生的課外知識,使其體會黃金分割比的意義。黃金分割具有非常嚴格的比例性、藝術性、和諧性,蘊藏著豐富的美學價值。這種育人方式會耳濡目染地影響學生的品格,陶冶學生的情操。
三、人格塑人生,促德育在課堂中突破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性格定型在兒童階段,這一階段正是孩子觀察力、想象力、記憶力等迅速發展的時期,能使孩子在求知過程逐步建立自己的個性[3]。人在這一階段形成的性格、品行會影響其一生的發展。因此,當今教育改革呼吁在各學科真正落實德育工作,不流于形式、不浮于表面。德育在課堂中的突破,需告別形式化現象,利用生活化手段,加入生活案例,對學生進行教育,塑造學生性格。
教師應端正小學數學教學價值觀,用理性思考德育的價值取向,從數學教材中深挖德育資源來補充教學,特別是結合教學內容講述陳景潤、祖沖之等數學家在追求數學道路上的感人故事,使抽象的數學符號π也變得生機盎然。祖沖之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和機械發明家,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點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他卓越的數學成就,在世界數學史上閃耀著光芒,他是中華民族的驕傲。祖沖之學生在民族自豪感的感染下,增強了為祖國富強而刻苦學習的責任感和自覺性,立志不畏困難、刻苦鉆研,為中華民族崛起而讀書,這種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將伴隨學生一生的健康成長。教師直面數學課堂實踐,重新審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核心問題,就能減除應試教育中的強化訓練、死記硬背,加強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為生活服務。教師精心設計數學與生活之間的互動“彈性空間”,數學教學內容會被賦予生命的色彩,學生品格的形成也會水到渠成。例如,在教學“統計”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回家收集日常用水用電、生活垃圾等數據制成統計圖表。這樣,學生既能掌握相關的數學知識,又養成了節約用水、用電等環保意識,提高了道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