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隊伍建設是提高學生素質的根本。新課改要求廣大教師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以規范精細管理為抓手,以教師培養體系為支撐,建設優質學科團隊。文章就構建“一體兩翼”體系,建設優質學科組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一體兩翼”;教學質量;精細化管理;教師培養;學科團隊
中圖分類號:G63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15-0095-02
學校里最小的具體教學教研工作的落實組織是教研組。教研組建設抓好了,教學任務、教研活動得以組織開展,身處其中的每一位教師就都是受益者。我們在長期的工作中構建了“一體兩翼”體系,即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以規范精細管理為抓手,以教師培養體系為支撐,建設優質學科團隊。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推進了教師專業化成長和學校的內涵發展。
一、一體——圍繞提高教學質量這一核心主題,做好教研的組織策劃
教學質量是學校生命力和競爭力的體現,我們圍繞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這一核心主題,做好教研的組織策劃,加強教研組建設。
(一)建章立制抓常規,保證過程性工作的監控
制度建設是教研組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先后制定了《教研組工作條例》《教研組長工作職責》,使教研組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為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我們還建立了《單元集體備課制度》《教研制度》《教案檢查反饋制度》。我們積極引導教師自覺執行各項制度,把制度落實到行動上,內化為每個人的自覺行為。讓制度由約束到規范,由規范到習慣,由習慣到文化,循序漸進,逐步提升,形成了“嚴謹求實、規范創新、和諧向上”的教研文化,確保了數學教研活動順利實施。
同時,采取多種方式對備課、教研等過程進行監督檢查。比如, 教案檢查按照組內互查、教務處抽查、反饋總結、校內展評環節進行,實行層級化管理,分教務處和教研組兩個層面,定期檢查和隨機抽查相結合,每次檢查都有不同的側重點。
(二)引領教研組做好遠景規劃,并與日常管理有效結合
教研組的發展目標是其行動的方向,其遠景規劃要置身于學校的發展大局中統籌兼顧,需要學校的支持與指導。
學校引領教研組走向專業化。教研組參與學校發展規劃的制訂與討論,請來專家做教研組發展規劃指導,每學期參與討論學校教研活動的主題與形式等,都可以引領教研組專業。學校要求教研組有清晰的五年發展目標,客觀地分析組內現狀,找到切實可行的行動方法,每學期制定小目標,尋求解決的策略方法,通過日常教研一步一步踏實解決問題。
學校為教研組構建專業發展的平臺。我們邀請教育名家做專業引領,派出教師參加各種學習活動,參加各種線上培訓、線上交流,為全體教師上示范課等。我們為青年教師量身定制“相約星期四”活動,設立“青年教師成長發展”講壇,“和諧杯青年教師賽課”。我們為老教師提供“優秀教師講壇”,為有上進心肯鉆研的教師提供科研課題攻關等專業發展的平臺。學校還建立了激勵機制,做到活動、考核相結合,將教研量化成績納入教師、教研組的評優樹先工作中,實現了全面的考核評價。
二、兩翼之一——以規范精細管理為抓手,使教研組高效運行
學校基于核心素養和課程標準的理念從各方面加強了對教研組的組織與領導,建立了全校各部門協調運轉的工作機制,宏觀上定方向、建制度,微觀上定標準、抓考核,在扁平化管理機制的框架下,將權力與責任下移到教研組,使教研活動高效開展。
(一)分層管理重實效,跟進指導保證教研的有效性
根據學校實際,我們對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不同問題采取不同形式研究,開展了常規的小組教研活動和具有特色的跨組教研活動、主題教研活動。在長期的實踐中,我們認識到,提高教研問題的針對性是提高教研實效化前提,有效的管理更是保證了教研的實效性。
對于每周一次的小組教研,我們改變以往各教研組各自為戰的形式,為五個年級教研組提供一個大閱覽室,將之作為固定教研場所。改變地點,一是為了方便跨組交流和討論,二是可以隨時查閱教育雜志,形成了在相互追問中進行信息的交換、經驗的共享、深度研討的濃厚的學術研究氛圍。
為了使跨組教研落到實處,參與的每一個人都研有所獲,我們為跨組教研設計了備案表,每位教師有兩個身份——傳授者和學習者。我們要求在教研前,傳授者要寫明自己在教授本冊教材時的經驗、教訓以及教學小策略,學習者則要寫出自己對本冊教材的思考,并記錄值得借鑒的地方。每個學期初,教研組開展跨組交流,由上一年級的教師分享自己的教學心得,或是對教材編排體系的再認識,或是習題的處理,這種以小見大,從細微入手的教研方式最接地氣。
每月一次的主題教研,研究的主題來自教師們教學中的困惑,教務處協同學科組長篩查整理,選出通過主題教研能夠得到解決或局部解決的問題,各教研組根據自身優勢,選擇主題進行研究、交流,形成的教學策略再落實到教學中。這樣經歷兩上兩下的研究過程,解決了教師專業發展的諸多現實問題,增加了教師備課的深度和廣度。
(二)嚴密教研的組織策劃,科學設置教研活動內容與形式
教研活動的組織策劃是一門藝術。我們倡導用研究的態度,借用案例的方式來研究教研活動的組織策劃問題,從機制層面改進教研活動,為不同層次教師提供合理結構的知識資源,促使教師學會教學、學會反思、學會積累,實現教師專業發展。
比如,主題教研活動“單元檢測角色體驗”的目的是,體驗出題者和做題者設計意圖之間的達成度,借此研究和反思命題原則和解題思路訓練。第一次的教研達到預期目的,但是在與教研組長、學科組長們反思中,我們認為教學目標制定的依據是課程標準,如果沒有從課程標準去解讀命題的理論依據,設計習題還是膚淺的。鑒于以上反思,我們又組織策劃了第二次的主題研究“基于課程標準的隨堂測評角色體驗”活動,是基于課標的習題解讀,把教研聚焦研究學生,主要目的是通過評測題細化課程標準、查找偏頗,找準教學的切入點。這種體驗式教研方式,教師們有話說,在這里沒有對錯,只有觀點的碰撞,以研究的態度參與教研,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三、兩翼之二——以教師培養體系為支撐,促進教研組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教師隊伍建設通過適應性培訓,為教師們量身定制菜單式校本培訓,普訓與特訓相結合,分層次、分梯度滿足教師專業發展的不同需求,以一人帶動一個教研組,一個組帶動一個學科組,形成了良性循環的輻射圈,促進了教研組可持續發展。
(一)立足專業能力提升,培養核心領軍人物
教研組長是學科教學研究、教學管理的帶頭人和責任人,只有研究力強的教研組長才能帶出一個好的教研組。
第一,慎重選擇。我們在教研組長的選擇上非常慎重,要求他(她)必須做好本教研組的掌門人和全組老師的榜樣,率先垂范、身體力行,要長于課堂教學和教科研,能夠帶領本組形成一個團結向上、有凝聚力的團隊,使組內成員有積極的工作態度,能心情愉悅地完成日常教學工作,盡心盡力地完成好學校布置的各項任務。
第二,重點培養。學校從各方面加強了對教研組的組織與領導,學科組長、教研組長參與對學校教學規劃的討論,制訂符合本組實際的教研規劃,細化各項工作的質量標準,確立了校本教研要解決的重點問題,明確了各個階段教研活動的中心任務。組內教師再形成個人發展規劃,從而增強了教師專業發展的緊迫感和主動參與教研的自覺性。
第三,促進成長。為了促使學科組長、教研組長盡快成長,學校為他們壓擔子、搭臺子,讓他們上公開課或示范課、參加“優秀教師講壇”,在主題教研中進行學科引領,承擔課題實驗。同時,學校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派他們參加國內先進教學理念的培訓,了解本學科先進教育思想和最前沿的教育動態,掌握各地教研動態,引領學科教學。
這樣,學科組長、教研組長迅速成長為各級教學能手、各種參賽課的主力軍和指導者,成長為學科教學的引領者和教研活動的策劃組織者。他們一方面能指導本組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如何備課、上課、教研等,另一方面能督促指導各備課組和全體成員的工作,將常規工作檢查和教學質量把關都落實到位。
(二)以優秀帶動整體,形成優質學科團隊
第一,團隊力量成就彼此。每學期都會開展各種不同層級的授課比賽等活動,只要一位教師參加比賽,背后就會有一支默默奉獻的研究團隊。每次磨課,教研組長帶領全組教師聽課、評課。從整體架構,到環節設計,到小結語的推敲,一群愛研究教學的人聚在一起,每次都能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第二,梯隊建設良性循環。我們根據教師的師德水平、教育教學能力、教育教學科研能力等為教師設立不同目標層次的梯隊級別,確定了發展目標和努力方向。學校采取共性化和個性化相結合的培養措施,組成教學相長的“師徒對子”“主題式教學對子”“項目化學習小組”等,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空間。成長起來的年輕教師又加入學校骨干教師團隊,擔任指導教師,這樣的良性循環,使學校教師隊伍始終生機勃勃。
第三,捆綁評價凝聚力量。捆綁式評價是變教師的個體評價為團隊集體評價,如設立和諧班組、優秀教研組等表彰制度。教研組的整體捆綁式評價,營造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好氛圍。教師們也感受到相互支持、相互激勵的溫暖, 教研組的凝聚力更強了。
在 “一體兩翼”的教研組建設過程中,教師們更加熱愛教育教學工作,時時享受教學帶來的幸福感。思維活躍,敬業執著,注重職業內涵,形成的學科團隊品牌,為教育質量的新提升插上了雙翼。
[參考文獻]
[1]張 豐.校本研修的活動策劃與制度建設[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唐 建.教研組建設:以文化為載體[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4(3):39-43.
[3]丁邦美,徐年華.充分發揮教研組的教學質量提升功能[J].江蘇教育,2016(20):13-14.
[4]郭志明.學校質量與品牌的基座——教研組教學活動及教師成長的探討[J].教育,2015(50):4-6.
作者簡介:于光輝(1971— ),女,山東德州人,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