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評價是促進教學水平提升的重要方法。課堂觀察量表是課堂教學評價的重要手段。文章對課堂觀察量表進行研制探索,旨在解決課堂教學評價無依據、少研究的問題,為提高專業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評價水平做有益的探索,通過科學的評價手段促進教學水平提高,實現學生的核心素養目標。
關鍵詞:核心素養;教學評價;課堂觀察
中圖分類號:G63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15-0002-02
我國經歷了多次課程改革之后,提出了“三維教學目標”的教學觀,形成了“三維教學目標”指導下的評價體系,但是隨著改革深入進行,人們發現“三維教學目標”并沒有革除應試教育的各種弊端,反而越演越烈。許多學者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提出教育改革應直指人的核心素養,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基于核心素養的評價體系形成了,意在通過評價引領課程的改革。課堂觀察量表是評價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科學合理的課堂觀察量表對促進評價方式的改變,落實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有很大的作用。
一、教學評價的發展回顧及現狀分析
(一)核心素養的發展背景
《以核心素養促進終生學習》的建議提案于2006年在歐盟理事會獲得通過,此后,美國發布了《“21世紀素養”框架》的更新版本,日本、新加坡先后發布了各自的核心素養綱領性指導文件。世界各國都在積極探索本國學生的核心素養,并用來指導課程改革。因此,“什么是最有價值的知識?”“人的核心素養是什么?”“如何提升人的核心素養?”成為各國應對21世紀社會變革和信息浪潮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我國在2016年發布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研究成果,明確提出了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各學科也相繼探索形成了學科核心素養,使我國的教學目標導向由“三維目標”向核心素養轉變;教學由重知識向重能力轉變;教育由應試能力向核心素養過渡。
(二)教學評價標準的現狀分析
教學評價標準是評價課堂教學的指標,是引導課堂教學走向的依據。它對引導學生發展和教師成長、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目前很多學校的教學評價比較單一,只看重結果,將學生考試成績作為教學評價的唯一標準,忽略了過程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評價主體單一。“三維目標”的指導思想已實施了多年,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課堂的改革和評價的改變,但現階段不少學校的評價測量指標仍使教學評價趨向單一,存在只見“分數”不見“過程”和“發展”的弊端。
二、核心素養背景下的課堂觀察量表的設計原則
課堂觀察量表是記錄課堂教學過程的一種觀察工具,通過對課堂教學過程進行記錄、分析和研究來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生的學習能力改善。運用課堂觀察量表可以對課堂教學進行“定性”和“定量”的教學評價,是教學評價的一種重要手段。科學合理的課堂觀察量表可以更好地實施教學的過程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
由課堂觀察量表所反映的教學實際情況,可以更詳細地評價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動態變化。對觀察量表結果進行分析可以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能力,如語言表達、書面表達、溝通能力等,幫助教師科學地開展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
(一)課堂觀察量表設計有利于核心素養的發展
課堂觀察量表對教學活動具有導向、激勵、診斷等作用,它的設計應體現出較高的育人價值。因此,在量表的制定上應體現出科學的教育理念,著眼于大多數學生的發展,把學科的核心素養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去。課堂觀察量表應反映出教師落實學科素養的程度,反映出培養人的核心素養應具備的方法和條件。
目前,許多學校的教學是以知識為主線、分數為目標、學科為本位的教學。在發展核心素養的時代背景下,教師的教學活動更應該把最有價值的素養放在首位,通過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的改變促進人的素養提升。因此,課堂觀察量表的設計應體現出是否促進學生的素養發展,是否落實核心素養的理念。
(二)課堂觀察量表設計有利于多元化能力的評價
核心素養是由多元的能力構成,評價的指標也應具有多維性,評價的內容包含教學環境、方法、手段、過程和結果。如在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評價中,課堂觀察量表應體現學生獲取史料、解讀史料、理解史料的能力,量表中應體現評價教師的教學目標、教學手段、教學過程、教學效果。同時要體現同行的評價、教師自我反思評價、學生的評價,這樣可以促進學生自我反思,提高學習能力,反過來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課堂觀察量表的設計要革除結果性評價的弊端,把診斷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結合起來,突出過程性評價,淡化學生考試成績的權重,把學習的過程性評價、發展性評價作為量化指標的重點。在設計指標權重時,要科學合理地設計各指標的權重,把單純的選拔功能轉變為激勵功能,把診斷性功能調整為發展性評價功能,突出過程性評價。
三、核心素養背景下課堂觀察量表的設計指標體系
基于核心素養背景的課堂觀察量表指標體系不是完全否認現行的評價指標體系,而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改進,使評價更科學、合理,使評價多維化,使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強化過程性評價,弱化結果性評價,讓評價促進核心素養形成。
(一)改變教學設計的評價指標
我們在實際的調查中發現,大多數學校在進行課堂觀察量表設計時往往忽視對教學目標、內容、過程、方法和課堂教學模式的評價。評價指標僅局限于教學內容、完成任務情況,忽視了課程和教學的設計。量表評價體系應體現教學的目標、內容、過程、方法、結果等權重,重點體現在教學目標和方法,同時,評價指標應涉及教師的課程反思和聽課教師的評價、專家的考核評定。課堂觀察量表設計還應添加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對教師課堂的滿意度調查,從而形成全面的評價體系。
(二)改革教師的評價指標體系
設計課堂觀察量表時,不能只評價教師的教學知識、教學技能,還應重視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師的職業態度和專業發展評價。在發展核心素養的時代背景下設計的指標可以細分為教師的教態、語言、提問、板書、課堂應變、教學組織和與學生交流的能力。具體內容為:教師的自我反省能力,與同行的合作能力,與家校的溝通能力以及最能體現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的語言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和課題研究能力。總之,量表評價應體現全面性、客觀性及個體差異性。
(三)改進學生的評價指標體系
設計的課堂觀察量表對學生的評價是整個評價體系中的重點,對學生的評價不能只停留在考試分數的評定上,而應突出評價學生的學習品質、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量表指標設計應關注學生的課堂表現:如是否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是否有效回答教師提問?能否提出有思維深度的問題?是否善于與同伴合作學習?是否尊重教師和同學等。量表指標設計還應關注學生的課外表現,如課外自主學習、復習反思、創新實踐、公益活動等。另外,量表指標設計還要有教師對學生的近期評價和同學的評價、家長的評價,這樣可以形成對學生的全方位、多維度的立體評價體系,關注學生現在的學習能力和未來的發展能力。
四、優化課堂觀察量表建議
課堂觀察量表要設計得科學、合理、操作性強,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量化課堂觀察量表
量表是用來觀察課堂實況,對課堂教學進行定性研究,以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的目的。比如,在教學時間分配一項中,學校優化設計量表時可以將教學行為分解成不同環節:導入環節、授課環節、互動環節、閱讀材料環節、思考練習環節、反思環節。比如,在課堂導入環節又可分解為:提問導入、直接導入、材料導入、視頻導入、練習導入、故事導入等。導入效果的評價可以分為:優秀、良好、一般等層次,在表中要列出評價的標準。在對教師特色教學的評定中可列出不同的教學方式,比如,自學探究、講授指導、小組討論等;列出不同的教學手段,包括對不同的輔助教學工具的運用。
(二)細化課堂觀察量表
教師的教學活動是多維度的,每一維度涉及的范圍非常廣,因此,每一個觀察點都要細化。比如,在教師課堂導入這一觀察點中,學校應在量表中設計導入的方式、導入的手段、導入的時間、導入的效果等;在教學活動這一觀察點中,除了設計教師授課方式、師生互動、提問效果、合作學習、學法指導、練習反思、作業設計等內容,還要關注是否適度使用輔助教學工具,包括一體機、多媒體等,這些都應該體現在課堂觀察量表中。在關注教師提問的觀察點時,學校應顧及提問的方式、提問的次數、提問的有效性、學生回答的次數及正確率等。只有對課堂教學中各個觀察點進行細化處理,才能引領教師專業成長,促進育人方式轉變。
(三)客觀科學地設計課堂量表標準
課堂觀察量表要遵循客觀、科學的原則,客觀地反映實際課堂教學的情況,各個觀察點的設計要明確觀察的內容、評定的標準,并對觀察者進行培訓,統一評定標準。評課結束后統一集中,將各個觀察點的觀察結果統一收集起來、客觀分析、不偏不倚、不以偏概全。設計的整個量表既要反映教師的教學技能,又要反映學生學習的效果。因此,量表的設計要符合課程標準,內容要符合學科特點,觀察點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規律。
結 語
課堂觀察量表是評價教師教學活動的重要工具,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具有良好的導向作用,它的設計應與時俱進,不斷優化,定量、定性、細化、客觀、科學的課堂觀察量表是實施課堂觀察的有效工具,是實施新課程改革的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1]陳愛娟.構建“以學為主”的課堂評價體系[J].教育界,2020(20):38-39.
[2]沈 毅,林榮湊,吳江林,等.課堂觀察框架與工具[J].當代教育科學,2007(24).
[3]陳 瑤.課堂觀察指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25-27.
[4]崔允漷.聽評課:一種新的范式[J].江蘇教育,2007(23):21,25.
[5]崔允漷,周文葉.課堂觀察:為何與何為[J].上海教育科研,2008(6):51-53.
作者簡介:陳愛娟(1972— ),女,廣西北流人,中學高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高中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