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的快速發展以及新課改的逐步落實,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滿足新時期小學高年級學生的發展需求,很多小學語文教師開始探索并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能力,目的是進一步提升現階段的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將學生放在語文課堂教學的主體位置,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實現其長遠發展。文章就小學高年級語文自主性學習課堂的特點、開展小學高年級語文自主性學習對教師與學生的要求、開展小學高年級語文自主性學習的策略展開論述。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自主性學習;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11-0051-02
引言
在現階段的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中,經常會有這樣的畫面:教師教學激情澎湃,學生聽課昏昏欲睡。造成這種現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未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未能在結合小學語文教材的同時,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根據學生的現狀以及興趣愛好開展個性化教學,從而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不高。基于此,語文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發展需求開展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特點進行自主性學習,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小學高年級語文自主性學習課堂的特點
(一)自主探究
課前,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進行自主學習,將教材文本中的句子感悟、語句理解、情感體驗、生字讀寫與存在的疑惑在文中標注出來,做好課前的準備工作。此外,課堂上,學生應當有充足的自主學習時間,教師做好輔助工作,對各個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有全面的了解,并逐步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二)合作學習
自主學習課堂需營造和諧的語文課堂氛圍,通過科學合理地分配小組,讓各個小組成員在溝通交流中逐漸完善自身的語文知識體系,并通過交流學習經驗與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來不斷擴大自身的知識面,增加自身的創新能力,促進學生長遠發展。
(三)交互性
交互性是小學高年級語文自主性學習課堂的主要特征,通過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實現師生之間的多方面互動,從而在語文課堂中營造共進、共享、共識的良好學習氛圍,真正地將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位置,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
二、開展高年級小學語文自主性學習對教師與學生的要求
(一)開展小學高年級語文自主性學習對教師的要求
其一,教師需要改變自身傳統的教學觀念,堅持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將自身當作促進者、協助者、引導者、監督者,為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而努力。其二,在結合語文教材進行教學目標的設定時,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現階段的學習狀況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進行,能夠依據教學目標進行教學計劃的制訂,實現學生語文學習綜合能力提升。其三,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堅持教學是變化、發展、動態的過程,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課堂表現來不斷地調節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式。其四,使用全新的教學評價方式,將形成性評價作為評價的主要形式,評價重點不再單純地放在學生的探究結果上,更加關注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表現出的積極性與創造性等[1]。
(二)開展小學高年級語文自主性學習對學生的要求
其一,善學。能夠清楚認識到自身的學習狀況和學習特點,制訂適合自身的學習計劃,選擇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并能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進行自我調整與自我評價。其二,會學。具備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能夠運用各項語文學習方法來解決在課堂學習中遇到的難題,并就解決不了的問題實現與教師、學生的互動交流,促進自身長遠發展。其三,樂學。能夠對語文學習表達出濃厚的興趣,并以積極快樂的心態投入到語文學習,從語文學習中感受到愉快與輕松。其四,創新性學習。在自主學習過程中,自身對教材具有獨特性的看法,具備創造性的思維,并提出科學合理的觀點,促進自身在語文學習方面創新發展。
三、開展小學高年級語文自主性學習的策略
開展高年級小學語文自主性學習的策略可從多方面論述,在此不能完全涵蓋,挑選其中的數項策略進行舉例分析,大致包括:預習中提升自學性學習、營造民主和諧的自主學習氛圍、肯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強化實踐、小組合作、把握學生自主學習的程度。
(一)預習中提升自學性學習
第一,明確自主預習方向。進入小學高年級之后,學生的認知能力已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不必完全依靠教師點撥與引導來完成語文相關知識學習。依據小學高年級學生的這項特點,教師可加強對學生課前自主預習方向的指導,讓學生做好充足的準備,從而有效地提升課堂效率。
比如,在進行《只有一個地球》課堂教學時,教師除了布置常規的預習任務,還應設置以下三項預習要求:其一,收集關于地球各方面的現狀,如資源利用情況與環境污染狀況等。其二,細致閱讀教材文本,歸納地球在各個方面的發展情況。其三,發掘文章中采用的寫作手法。這三項預習任務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以及思想進行全面深入的預習,從而為文本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第一題能夠讓學生在收集材料的同時對地球現狀有一個基本的認知,便于其理解課文;第二題能夠引導學生著眼于課文整體,實現對課文主體內容與主體思想的把握,同時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第三題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讓學生對“只有一個地球”有更深刻的理解,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自主辨析探究能力[2]。
第二,落實自主預習。在明確預習方向后,教師需要將自主預習落實到位,引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檢驗自身的預習效果,促進學生之間就各自收集的資料進行分享與交流,實現對文章主要內容的掌握。此外,教師對學生的自主預習效果應以鼓勵為主,充分肯定學生的預習成果之后,在對學生的預習全過程進行點撥,保持學生預習興趣的同時,逐步地提升學生的預習能力與預習效果。
(二)營造民主和諧的自主學習氛圍
教師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應為學生營造民主和諧的優質自主學習環境,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簡單論述。
第一,民主與平等的教學氛圍。營造民主與平等的教學氛圍,讓學生能夠與教師處于同一階層,使課堂氛圍寬松與和諧,實現教師與學生的平等對話,讓學生在放松身心的同時,能夠以積極的心態投入與教師、其他學生的交流與合作中。
第二,信任與尊重。教師應當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感,讓其通過自身的努力去解決問題,不能因為急于完成教學任務而中斷與學生的交流或者打斷學生的發言。教師要認真聆聽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或者是對某個事物的看法,讓學生感受到尊重,讓學生在其后的學習中以更加積極的心態投入自主學習中[3]。
第三,寬容與激勵。學生由于知識面與認知的限制,在自主探索過程中難免表現出無知與幼稚。此時,教師的寬容與激勵極其重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肯定學生獨特的觀點,并以委婉的方式對學生錯誤與片面的看法或者結論進行糾正,如此能夠促進學生在自主學習方面可持續發展。
(三)肯定學生的主體地位
自主性學習要求教師將學生放在課堂教學的主體位置,給予學生充足的自主學習空間與自主學習時間,引導學生通過自身的探索與研究來發現自身的問題或者教師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且勇于提出自身的看法,以此來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充分挖掘自身潛力的同時感受到獲取知識的快樂。此外,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做到“三不講”,即學生能夠通過自主學習解決的相關問題不講;學生能夠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解決的問題不講;課堂問題學生未提出之前不講,以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
(四)強化實踐
多姿多彩、豐富多樣的實踐能夠在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協助學生積累相關經驗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可充分利用學校、社區、家庭資源將實踐活動從教室延伸到室外,依據教材內容、學生現狀以及學生的發展需求,設計豐富多樣且貼近學生生活的實踐活動,如故事會、成語擂臺賽、辯論賽、知識競賽與演講大會等,拓展學生學習活動空間的同時,拓展學生的思維,增加學生的創造性,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更多的可能性[4]。
(五)小組合作
小組合作對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因為很多文本內容單靠學生自身進行探索與研究,很難透徹地理解,而小組合作學習在將學習任務合理分配,實現問題解決的同時,可以發揮每位學生的作用,既能夠減少學生學習量,又能夠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創新精神,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
在《魚游到了紙上》課堂教學中,文章重點為突出殘疾青年專注、勤奮與身殘志堅的精神,教師可設置合理的小組合作學習內容來開展小組合作,比如,文本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青年的那些品質?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探索文章內容的同時,與他人良好協作,共同探析與解決文章中的疑難點,實現小組整體自主性學習能力的提升。
(六)把握學生自主學習的程度
學生由于年齡以及知識的局限性,在自主學習中會碰到難以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合理地把握學生自主學習的“度”,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個性化的教學策略,保障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度”符合現階段的發展需求,最大限度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避免打擊學生的自信心。
結語
開展小學高年級語文自主性學習需要教師改變自身傳統的教學觀念,將學生放在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通過自身的探索與研究,確立科學合理的發展目標實施計劃,并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自身的學習內容以及學習計劃等,從而實現自身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馬才紅.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7(28):144-145.
[2]陳建華.淺談核心素養背景下如何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2019(46):168-169.
[3]康 妲.小學語文自主課堂教學策略淺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9(34):152-153.
[4]閆敬倫.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小學語文課堂模式構建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9(45):50-51.
作者簡介:劉玲茸(1976— ),女,小學一級教師,專科,班主任,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