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指揮是高校音樂教育的重要必修課,但因其專業性強,融合理論、技能、創作、審美于一體等特點,在課程實施中還存在諸多問題。把握好合唱指揮教學的關鍵點,從師資水準提升、強調基礎理論知識、優化課程內容、拓展實踐通道等方面提出創新建議。
合唱藝術實踐中,指揮的地位至關重要。合唱指揮是整個合唱群體中的靈魂,兼具藝術與實踐的雙重價值融合。作為高校音樂類專業重要課程,合唱指揮課程教學并不理想。如教師的觀念、教法落后,對理論性知識講授不到位,缺乏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等。提升合唱指揮人才的專業素養,要立足當前教學難點,有的放矢、創新教法,提高合唱指揮育人成效。
合唱指揮專業性強,對學生知識理論、實踐、審美等綜合性要求更高。但受限于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問題主要有三點:一是對合唱指揮重視不足,缺乏正確認識。合唱指揮是“合唱”與“指揮”緊密銜接的兩個學科知識,兩者共同構成“合唱指揮”教學任務。但很多教師并未深刻認識合唱指揮的專業性、綜合性,只是將相關理論知識進行講解,忽視了“合唱”對“指揮”的重要作用。另外,一些教師將聲樂、器樂、舞蹈等課程作為重要專業課,而對合唱指揮重視不足,在課時上缺乏保障,降低了合唱指揮學科教學質量。二是教學方法不合理,學生被動學習。合唱指揮課程教學,要強調以生為本,要激發學生的自主性。但很多時候,枯燥的教法,消解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無法調動學生積極性,進而阻礙了學生綜合素能的發展。另外,一些高校將“合唱指揮”進行分別開設,合唱課只排合唱,指揮課只練指揮,學生難以兼顧兩者的內在關聯性,導致學生排練能力、指揮技法得不到提升。三是對理論與實踐銜接不暢,學生陷入“紙上談兵”。合唱指揮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從合唱知識的學習,指揮理論的領會,都要聯系具體的指揮實踐,促進學以致用。但很多高校,合唱指揮教學停留于知識理論的講授上,觀念滯后,內容陳舊,忽視實踐環節,導致學生缺乏應有的指揮能力。另外,一些高校在合唱指揮實踐教學中,以學生為合唱隊員身份,限定于某一聲部,側重對音準、音色、音量、感情的指導,很多學生未能親歷“指揮”崗位,導致教學與排練、演出難以對接。
對合唱指揮課程教學的改革,要把握其關鍵點。合唱指揮專業性更強,對課程內容、教法、理念、實踐等環節,更是關系整個學科教學質量的關鍵點。
(一)教師的綜合水準,決定了學科育人目標
對合唱指揮課程教學,師資很關鍵。優秀的師資隊伍,能夠很好地把握課程教學方向,更好地剖析合唱指揮的教學難點,增進學生知識理論與實踐技能的協同發展。一方面,教師要掌握專業化理論知識。合唱指揮課程教學,要建立在專業音樂理論基礎上。合唱是聲音藝術,合唱的本體是什么?合唱的歷史發展如何?合唱教學有哪些基礎的理論積淀等。合唱指揮要求對音樂作曲、和聲理論進行深刻掌握,能夠根據多人合唱,發揮各聲部的特點,確保合唱整體效果。教師如果不懂作曲,不懂和聲基礎,就無法化解合唱排練中的問題。教師要具備更高的聲樂基礎,能夠了解每個演唱者的音色、聲線、律動特性,并根據合唱音樂作品,做好分配、調度,讓每個音色保持一致,讓每個聲部保持均衡。另一方面,教師要善用發散思維。對于合唱指揮教學,要走出填鴨式灌輸窠臼,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和能動性。發散性思維,就是要創新課程教法,選擇靈活教法,因材施教。教師要讓學生體會和練習最基本的指揮手勢,掌握歌唱的強弱變化,讓學生習得指揮要領。
(二)關注基礎理論知識學習,夯實學生專業技能
對于合唱指揮課程,其理論知識點很多,離開了理論知識的學習,學生對合唱指揮缺乏應有的認識,更無法勝任合唱指揮崗位。“合唱指揮”課程,涵蓋“合唱”“指揮”等單科知識,還要注重不同音樂學科知識的橫向銜接與滲透。如對樂理知識,讓學生認識總譜閱讀方法,訓練學生掌握合唱總譜的快速閱讀與情緒調控能力。同時,合唱指揮教學,還要與視唱練耳知識訓練,音準、聽覺、節奏、速度等準確把握。還要學習和聲學理論,曲式分析理論,讓學生在合唱實踐中,能夠快速分析曲式結構。指導學生掌握作曲理論,訓練學生的作品改編與創作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基礎理論,讓學生明晰“合唱”概念、“指揮”的要義,懂得兩者的內在關聯,而非孤立地學習“合唱”與“指揮”。合唱指揮是一門歷史沉淀悠久的學科,要讓學生了解合唱的歷史,認識合唱藝術,從指揮實踐中,把握合唱指揮的實踐價值。
(三)注重教學內容的科學設置,讓學生感受合唱藝術的和諧本質
在多年的發展中,合唱指揮學科體系日漸完善。在學習內容上,以合唱指揮理論學習、合唱作品指揮實踐、中外優秀指揮鑒賞與評論為主。除了理論外,還應該加大音樂作品的指揮實踐教學,特別是對一些略有難度的作品,讓學生從參與中激發指揮能動性。對不同合唱作品,要從類型、特色上進行分類呈現。剛開始時,以合唱指揮圖式學習為主,以熟悉的合唱作品進行譜例分析,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相關基本圖式。接著,逐漸增加不同體裁、不同風格的合唱作品,讓學生感受合唱藝術的魅力特點。對不同合唱曲目的引入,教師要把握循序漸進原則,不可過度跳躍,避免打消學生的積極性。對優秀指揮的鑒賞學習,教師要結合學情,有選擇、有方向地整合視頻素材資源,讓學生了解國內外指揮大師的藝術風范。最后,在排練環節,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對接,要強調基本指揮手勢的學習與訓練,逐漸提升學生指揮的專業技能水平。
(四)打通理論與實踐銜接通道,提升學生合唱指揮綜合素能
合唱指揮學科具有較強的藝術表演屬性,但對很多高校而言,合唱指揮實踐教學往往不足。合唱指揮,要求學生具有豐富的登臺指揮的經驗,這就需要教師能夠重視實踐環節,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舞臺指揮機會。一方面,在校內教學體系中,可以組織學生展開合唱指揮實踐活動,利用校內合唱活動,讓學生參與登臺體驗。如引入校內合唱指揮比賽活動,讓學生從舞臺指揮中獲得實踐鍛煉。在校內指揮考核中,要強調“二次創作”能力,對學生的手勢,要確立“準”“省”“美”要求,可以通過舞臺匯演方式,對學生的指揮能力進行考查。另一方面,對外打開校外實踐通道,鼓勵學生走出校門,參與到社會不同合唱群體的指揮實踐中。如參與中小學合唱團體、各機關單位合唱團體、老年合唱團等活動,從合唱指揮崗位實踐中積累經驗,提升指揮綜合能力。教師要鼓勵學生走出去,引領學生去體驗舞臺指揮,放手學生去鍛煉,將所學的合唱理論知識應用到指揮實踐演出中。
(一)革新觀念,重視合唱指揮教學
推進高校合唱指揮教學改革,教師首先要從自身反思,轉變教育觀念,充分認識到合唱指揮教學的重要性,關注學生自主意識的激發,提升學生參與合唱指揮活動的積極性。對合唱指揮的學習,要讓學生深入理解相關音樂理論知識,能夠全面學習不同指揮家的精彩指揮,突出學生綜合指揮能力的養成。在合唱方面,加強學生對多聲部的聽覺訓練,注重合唱聲音訓練方法的選擇,提升合唱表現力。關注聲部與隊形的編排關系,讓學生從合唱指揮實踐中積累經驗。在指揮方面,拓展指揮學知識,了解指揮概論,認識指揮基本的擊拍動作,起拍、收拍、預備拍的處理,針對不同合唱作品,選擇恰當的速度、力度、節奏,將作品的情感表達出來,注重樂曲的排練,提升合唱指揮整體效果。
(二)優化教法,提升學生的創造力
高校合唱指揮教法的創新,要跳出傳統教學藩籬,堅持以生為本,引入多種方法,來激活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領學生投入合唱指揮學習活動中。對于合唱指揮,要加強學生思維力、想象力、創造力的激活,特別是引入經典合唱指揮視頻素材,讓學生從視聽盛宴中,激發內心的學習熱情,去想象、去體驗合唱指揮的精彩魅力。針對集體教法,可以引入集體課,也可以針對學生個性,開展小組課形式,強調學生對相關知識、技能的學習與應用。注重理論與技巧的結合,注重分組學習,以組內合作、組間競賽的方式,展開合唱指揮模擬訓練,激活學生的音樂潛能。
(三)理論與實踐融合,發展學生合唱指揮專業素養
合唱指揮教學,要規避理論與實踐脫節問題,要立足高素質人才目標,拓展理論與實踐融合渠道,通過合作、扮演的方式,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指揮崗位,在指揮實踐中習得知識,增長才識,發展專業素養。在實踐教學中,將校內活動、校外體驗相結合,教師要參與學生的合唱指揮活動,對問題進行梳理,制定和商討解決方案,以合理、靈活、科學的方法,讓學生能夠深刻體會不同合唱作品的藝術特色,從指揮中詮釋音樂,更好地勝任合唱指揮崗位。
合唱指揮課程的創新教學,要做到“唱”與“揮”的同步培養,將“合唱”知識、“指揮”方法統合起來,貫穿于合唱指揮實踐中。要從教師、教法、實踐環節,把握好合唱指揮的學科特點與關鍵點,提高學生的合唱指揮綜合素能。
劉佩榮 博士、湖北理工學院藝術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