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楊陽 魏鵬霏
摘要:流動兒童相對于同齡兒童承受著更大的心理壓力,自卑心理較強。若不及時加以疏導,極易導致其他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出現。系統、全面地總結了流動兒童自卑感的現狀、特點、成因,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旨在讓廣大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流動兒童的自卑心理,共同幫助流動兒童克服自卑感,體驗能力的實現。
關鍵詞:流動兒童;心理健康;自卑心理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1)33-0024-03
一、引言
《流動兒童少年就學暫行辦法》(教基[1998]2 號)中指出,流動兒童是指“6~14 歲(或 7~15歲)隨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在流入地暫時居住半年以上的兒童”。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城鄉人口大量流動,2021 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流動人口增加1.5億,增長69.73%。作為城市化過程中的“副產品”,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由此出現。流動兒童跟隨于父母身邊,輾轉于城市的各大區域,需要面對新的學校、老師、同學,投入新的社交關系和社會融入,他們的行為方式和內在心理也在不斷調整以適應新環境。
發展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6~12歲兒童的主要任務是獲得勤奮感和克服自卑感,體驗著勤奮對自卑的沖突,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解決,就會形成能力的美德;如果危機不能解決,就會形成無能。自卑心理是流動兒童心理問題的集中體現,更是流動兒童其他心理或行為問題(如交際障礙、學業困難等)出現的原因之一。有研究發現,近四分之一的流動兒童存在自卑心理 [1]。如果無視流動兒童的自卑感,不僅會阻礙他們的社會化進程,影響其健全人格的發展,而且會導致諸多問題行為出現。
二、流動兒童自卑感現狀及表現
自卑是與自信相對應的概念,指一個人在自我評價中認為某些品質不如他人而感到苦惱和頹喪的一種消極情感[2]。具有自卑心理的兒童總是低估、懷疑,甚至否定自己,在集體活動中表現出害怕、害羞和畏懼的消極心理和行為狀態。關于流動兒童的自卑心理,國內的研究結果比較一致,即基本都認為流動兒童的自卑心理較城市當地兒童嚴重[1,3]。出現自卑心理的流動兒童往往還伴隨著以下三個表現。
(一)孤獨感較強
許多流動兒童總覺得自己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社會地位較低,因此在與同學相處時更容易敏感而自卑[4]。他們擔心自己被城市兒童嘲笑,為了避免受到傷害和保護自己的自尊心,更愿意將自己封閉在一個狹小的空間里,喜歡獨來獨往。《流動兒童藍皮書: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2019~2020)》指出,流動兒童往往友誼質量不高,同伴接納程度較低,常常被忽略,導致其學校適應性較差,孤獨感較強。有研究發現,有25.2%的流動兒童回答自己的朋友中有城市兒童,有18.9%的城市兒童認為自己的好朋友中有農村來的孩子,即流動兒童的交往大多仍局限在流動兒童之間[4]。他們的社會關系比較單一且同質,很難融入城市兒童的生活圈,再加上缺乏人際交往技能,很難建立穩定的朋友關系。人際交往能力的缺乏加上自卑心理,使流動兒童很難融入正常的同伴群體,無法獲得朋輩之間交往的樂趣與情感支持[5],孤獨感更高。
(二)神經質較高
在一項教師問卷中,有超過50%的教師認為,流動兒童的心理素質比本地學生差一些,他們在性格上更拘謹小心(28.77%)、更敏感(28.77%)、更憂郁(21.23%)[6]。他們傾向于過度解讀老師或同學的言行,認為其帶有諷刺、嘲笑的味道,甚至將不同的意見看作對自己的貶低和輕蔑。這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他們不自信、自卑。
(三)學業能力較差
在學校里,相對于城市兒童,流動兒童做事情缺少主見,言語理解能力和動手能力也相對較差,仿佛找不到自己的優勢,在集體活動中常常達不到老師、家長的預期。因此可能會經常受到老師、家長的批評,久而久之產生了一種習得性無助心理,開始自暴自棄,面對一點困難就會退縮,開始自我懷疑,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三、流動兒童自卑心理產生的原因
流動兒童之所以會產生嚴重的自卑心理,主要原因可能是從鄉村跟隨父母來到大城市,生活中的很多人和事都發生了較大變化,如一些生活習慣、語言、穿著打扮等,經常擔心自己受到歧視,且在經受挫折失敗后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具體可總結為以下幾點原因。
(一)社會認同危機
在我國城鄉二元戶籍制度下,兒童一出生就被貼上了“市民”與“農民”的標簽,容易導致流動兒童產生社會認同危機。盡管現在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流動兒童在遷入地逐步實現了“有學上”,可是他們很快就面臨新問題,即很難融入新學校或社會環境。雖然他們所面臨的顯性不公正在逐漸減少,和城市兒童享受同等的教育權利,但所遭受的隱形不公卻依然存在。流動兒童大部分來自鄉村,生活環境較為淳樸,他們對來自城市群體的偏見和歧視往往十分敏感,對新鮮的事物或誘惑往往也很難正確處理。有研究調查發現,75.7%的流動兒童在日常生活中感到被嘲笑和諷刺,追因調查中表明首要原因是“我是外地人”占67.3%,其后依次是“知識太少”,占39.9%;“我家太窮”,占32%[7]。因此他們往往覺得自己在這個環境中格格不入,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環境,產生許多矛盾和困惑,進而產生自卑心理。
(二)家庭經濟條件較差,學生互相攀比
流動兒童和城市兒童在學校一起生活、學習,看到其他城市兒童較為優越的家境后,內心由羨慕轉變為失落,這讓他們變得沉默和孤僻,逐漸發展成自卑心理[8]。而進城務工的流動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絕大多數只有初中甚至小學文化水平,有些甚至沒有上過學。他們從事的職業大多不穩定,流動性較大,工作時間長,跟孩子缺乏溝通與交流,讓孩子缺少安全感與依靠感。由于缺乏科學的輔導方法,當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時,他們經常對孩子做出體罰、呵斥等不當行為。而學校(尤其是在缺乏專職心理教師的學校)班主任每日忙于教學和班級管理工作,沒有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關注流動兒童的心理變化。以上原因導致流動兒童從早期缺乏自信心發展成自卑心理。
(三)自我評價消極
流動兒童心智尚未成熟,認知能力較低,缺乏正確處理問題的能力。比起城市兒童,他們自我評價偏低,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看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卻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9]。一項調查發現,23.5%的流動兒童認為在學校中處處不如別人,56.8%的學生認為自己表現一般,沒有出色之處,44.4%的兒童認為自己學習成績不好,有41.2%的兒童認為自己學習能力不強,對自己的學習成績評價更趨向否定[10-11]。他們在受到挫折之后常常歸因于自己能力不夠,感到自卑。
四、流動兒童自卑心理應對措施
綜上所述,流動兒童自卑感的形成和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單靠流動兒童家庭自身無法解決他們面臨的各種問題。因此,要充分動員政府、學校、家庭等各方力量共同應對。首先,政府應該頒布相應政策,給予流動家庭更多制度和政策保障,使流動兒童享受與本地兒童同等的教育資源。同時開展積極宣傳,消除對流動兒童的偏見和誤解,讓他們能夠體驗到接納和尊重。其次,家長要提高自身素質,當孩子遇到問題,尤其是情緒問題時,家長宜采用疏導方式幫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礙,與孩子一起找出問題的原因,想出解決辦法。
學校是兒童主要的生活和學習場所,不僅要擔負起應有的教學責任,提供達到義務教育質量標準的教學,更要考慮到流動兒童的特殊性,從以下五個方面幫助他們克服自卑感,樹立自信。
第一,增設心理課程,重點進行心理適應教育。例如,輔導流動兒童應對來自新環境的壓力、調節消極情緒等。根據他們的年齡特點,創設特色心理輔導方案,采用諸如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活動分享、講故事等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營造輕松自由的氛圍。增設心理輔導室,由專門的心理老師擔任輔導員,在流動兒童產生不適應等問題時,耐心傾聽他們的心聲,及時給予開導與幫助,使流動兒童的負性情緒得以釋放。
第二,定期請專業咨詢師對流動兒童進行沙盤輔導。沙盤療法本身就是一種自然的兒童游戲,它以“游戲”為載體,探討孩子的內心世界,具有自然性和自發性,對流動兒童的想象力、創造力、生活態度以及思維模式等有益。沙盤游戲中所包含的整合性與全局性意義也可以在兒童的心理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
第三,增設小組活動。流動兒童相較于城市兒童缺乏公共場合表演的機會,在很多情況下,由于自卑或者膽小,他們缺少在公共場合表現自己的勇氣。學校應該組織豐富的活動,如組織學生進行辯論、趣味活動、朗誦、表演、歌唱比賽等,給他們表現、表演的機會,幫助他們適應在公共場合表現自己。通過小組活動讓流動兒童適應在團隊里的角色,擔起應有的責任和義務,學習如何與他人溝通、合作,提升他們的自我認同感、滿足感以及自信心。
第四,進行體育干預。有研究發現,有效的體育干預手段能提升留守兒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12]。自卑感通常由過去的失敗和挫折引起,體育老師可以根據孩子的能力和特點,參考維果茨基提出的兒童教育發展觀,設置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的任務,讓學生可以“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充分激發學生的潛力,讓他們在挑戰的過程中體驗成功感和滿足感,弱化自卑感,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第五,樹立榜樣。優秀的榜樣在孩子心中有著強烈的指引作用,可以引導他們積極上進、與人為善。兒童的認知功能還在發展,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尚未形成,所以可以在生活中給他們樹立正能量的人物形象(尤其是老師和家長),引導他們樂觀開朗,消除自卑感,重拾自信。
參考文獻
[1]劉正榮. 進城就業農民子女心理健康問題研究[D]. 揚州:揚州大學,2006.
[2] A.阿德勒. 自卑與超越[M]. 北京:作家出版社,1988.
[3]李小青,鄒泓,王瑞敏,等. 北京市流動兒童自尊的發展特點及其與學業行為、師生關系的相關研究[J]. 心理科學,2008(4):909-913.
[4]何桂宏. 流動兒童社會化過程中的自卑感研究[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9(11):4-7.
[5]楊明偉,李英. 流動兒童自卑心理的表現及小組社會工作方法的介入技巧——以G社區Q項目為例[J]. 現代交際,2019(2):52-53.
[6]肖克,馮幫. 流動兒童面臨的心理健康問題[J]. 河北教育,2008(3):18-19.
[7]雷有光. 都市小村民眼中的大世界[J]. 教育科學研究,2004(5):30.
[8]翟琦. 學校貧困家庭兒童自卑心理問題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D]. 長春:長春工業大學,2017.
[9]海田伊. 少兒圖書館如何關注農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J]. 山東圖書館季刊,2008(1):69-70.
[10]肖克,馮幫. 流動兒童面臨的心理健康問題[J]. 河北教育,2008(3):18-19.
[11]王丹陽. 公辦學校中流動兒童學校適應性現狀調查報告[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4):50-53.
[12]齊宇飛. 體育干預對農民工隨遷子女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影響研究[D].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8.
編輯/劉 芳 終校/張國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