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學習投入是學業成績的重要預測指標,是學生學業成功的關鍵因素。采用實驗組、對照組前后測的等組實驗設計對3~6年級60名學習投入低的流動兒童進行了八次教育干預。結果發現:通過教育干預,實驗組流動兒童學習投入顯著提升,而對照組流動兒童學習投入則無顯著變化。這說明對流動兒童學習投入進行教育干預是科學有效的。
關鍵詞:流動兒童;學習投入;教育干預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1)33-0013-04
一、問題提出
學習投入是指一種與學習相關的持久的、積極充實的精神狀態,可分為行為投入、情感投入和認知投入[1]。學習投入作為學習狀態的積極面,對于研究者們深入探討學生的學習過程及如何促進學生的學習良好狀況,激發學生內在學習潛能,強化學習動機,真正享受學習過程具有標志性的意義;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感、減少不良行為乃至未來成就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研究者們紛紛探討如何通過有效的途徑提升學生的學習投入水平[2]。
學習投入反映了學生在學習活動過程中的認知、情感及行為上的投入狀態,能夠直觀展現學生學習的努力程度,預測學生的學業成就,是衡量學生學習質量和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3]。學習投入研究的最終目的是對學習投入低下的學生進行教育干預,提高他們的學習投入水平,進而提高他們的學業成績。目前,關于學習投入的干預研究比較零散且不系統。
例如,洛克(Rock)[4]探討了自我管理策略對小學生學習投入程度的干預效果,結果表明,自我目標管理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投入水平,而且還具有跨群體、跨任務和跨情景的一致性。金璐[5]根據中學生學習問題和影響因素,結合教學設計和教學案例片段分析,從行為投入、情感投入、認知投入三個方面提出有針對性的促進中學生學習投入的建議。
黃奇芳[6]采用實驗組和對照組前后測等組實驗設計,在團體輔導之前都用量表進行測量,之后對實驗組進行感恩團體輔導干預,對照組組織各種活動如唱歌、跳舞等,分別進行七次干預,結束后再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后測。干預結果表明,本研究設計的干預措施效果較好,實驗組初中生在學習投入的奉獻、專注維度上都有所改善。
李蘇醒[7]選取河南省信陽市一所普通初中八年級一個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設計了提升同輩支持的干預方案,從通過記錄積極行為、提供學習支持、提供情感支持等具體活動,對初中生的同輩支持進行了八次干預。結果發現該方案改善了初中生的同輩支持,進而提高了學習投入水平,同輩支持干預方案收到了較好的干預效果。
王榮、張國海和除杰等[8]通過研究,提出體育專業學生學習投入的干預方式主要是從三個方面進行。一是個體干預,主要是專項教師對學生一對一的干預,為學生制定適合的幫助與支持。二是群體干預,為所有學生提供基礎幫助,如技術和戰術的訓練方法手段、教學技能、競賽的組織編排、科學研究等,個體指向性不強。三是小組干預,由專項教師根據學生技戰術風格、練習的熟練程度、能力等特征進行分組,同一小組中學生的信息特征可以相似、相異或互補,是針對一個小組提供幫助。
總體看來,目前我國關于學習投入教育干預的實踐探索和教學實驗非常有限,并且研究對象主要是中學生和大學生,而對兒童特別是流動兒童學習投入的干預研究非常罕見。研究者指出,學生早期的低水平投入不僅具有即時的效應,同時還具有累積效應。當前,我國流動兒童學習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和重視。流動兒童無論在人口統計學特征上,還是在個人的發展中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直接或間接影響他們的學習投入程度,并對他們未來的健康成長和發展造成影響。劉在花[9]對1411名3~6 年級流動兒童的調查發現:在學習投入的三個維度——認知投入、情感投入和行為投入中,17.15%的流動兒童認知投入較低,15.10%的流動兒童情感投入較低,16.73%流動兒童行為投入較低;16.94%的流動兒童學習投入總分較低。因此,加強流動兒童學習投入干預和預防研究非常重要[10]。本研究旨在從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維度改善或提高學習投入水平低的流動兒童的投入水平,驗證教育干預方案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促進流動兒童學業發展,為提高流動兒童學習投入水平提供科學依據。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從北京一所打工子弟學校3~6年級480名流動兒童中篩選學習投入得分低于100.31分(平均數減去一個標準差)的60名流動兒童作為干預實驗對象。隨機選取30名作為實驗組,另外30名作為對照組。
(二)干預方案
實驗組每周接受一次教育干預,對照組則不接受任何干預。
(三)干預時間
教育干預共進行八次,每周一次,每次一個主題,時間為45分鐘。見表1。
(四)干預程序
干預程序共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篩選被試
根據流動兒童學習投入現狀調查結果,篩選學習投入比較低的60名流動兒童,并隨機將被試分為兩組:實驗組和對照組。
第二階段:教育干預
采用本研究制定的流動兒童學習投入提升的干預方案對實驗組進行為期八周的教育干預,對照組則不接受任何干預。
第三階段:后測
干預結束后,立即對兩組流動兒童進行學習投入量表測試。
三、研究結果
(一)學習投入前測情況分析
教育干預實驗開始前,將實驗組和對照組流動兒童在學習投入量表上的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發現:實驗組和對照組流動兒童在學習投入三個維度以及總分上均不存在顯著差異,這說明實驗組和對照組被試來自同一個總體,屬于同質群體,因此可分組進行干預(測試結果見表2)。
(二)兩組組內學習投入變化
將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在干預后的學習投入得分與干預前的學習投入得分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干預訓練后實驗組流動兒童學習投入三個維度得分及總得分顯著高于干預前學習投入各維度得分及總得分(見表3);而干預后對照組流動兒童學習投入各維度及其總分與干預前相比,則無顯著變化(見表4)。
(三)干預后學習投入組間差值比較
教育干預前與干預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習投入得分的差值見表5。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習投入得分差值為干預后得分減去干預前得分的結果,然后對該差值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實驗組學習投入各維度及其總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可見,教育干預后,實驗組流動兒童學習投入顯著提高,而對照組流動兒童無顯著變化。
從表3至表5實驗組流動兒童學習投入的顯著提升可以看出,干預訓練取得了顯著成效,這說明本研究制定的流動兒童學習投入教育干預方案有效并切實可行。
四、討論
(一)流動兒童學習投入干預效果
對學生學習投入進行干預,學者們多傾向于對學習投入的各個維度進行綜合干預,如學業情緒輔導、學習策略輔導、學業自我效能感培養、歸因方式轉變等,所采取的手段既包括隨堂教學輔導,也包括直接干預學習技巧、歸因訓練、故事閱讀、學習策略干預等,還包括從家庭、學校、個人等方面干預。
杜玉改[10]設計了學習目標管理訓練、學習動機干預和學習策略輔導三套方案,對流動兒童學習投入進行干預,結果表明,提高個體的學習目標管理能力、學習動機水平及學習策略的應用水平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流動兒童的學習投入水平。
本研究采用實驗組、對照組前后測等組實驗設計,從學習投入的認知、情感、行為三個維度對實驗組進行了8周學習投入提升教育干預,取得了預期果:實驗組流動兒童經過干預后,學習投入顯著提高;而對照組學習投入無顯著變化。這說明本研究制定的學習投入干預方案符合流動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實際需要,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能夠顯著提高流動兒童的學習投入水平,對教育實踐具有借鑒意義。雖然本研究和杜玉改的研究干預方案不同,但是都能提高流動兒童學習投入水平。
之所以取得上述結果,是因為本研究制定的學習投入干預方案有明確的活動目的,清晰、具體的活動內容,且八次活動內容之間相互銜接,圍繞提升學習投入這一總體目標,構成了有機的整體。各干預主題所選取的活動,既符合流動兒童的需要,又滿足了其認知、情感發展的需求。干預過程采用兒童易于接受的活動形式,如角色扮演、情境討論、比賽等形式。此外,干預活動可操作性比較強,能讓流動兒童思路清晰而不模糊混亂。在干預過程中,研究者還利用游戲消除了與流動兒童的陌生感,營造了一種輕松、愉悅的班級氛圍,讓流動兒童很快進入一種放松的情感狀態,為后續干預方案的順利實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研究者還巧妙地利用共情、真誠、無條件積極關注等技術,與流動兒童建立了良好的輔導關系,這樣流動兒童更愿意積極配合教育干預。各干預主題采用多種形式創設情境,使流動兒童身臨其境,引起流動兒童的共鳴,促使其產生體驗和引發思考。為讓流動兒童深入了解主題和主動探索問題,充分發揮流動兒童的主體性,本方案在設計時就將調動和發揮被試的主體性作為主要原則。因而,多個干預主題中設計了分組討論環節,促進流動兒童互動與分享。為了提高流動兒童的行為投入,在引導他們認識學習意義、明確學習目的的基礎上,重視發揮被試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啟發和鼓勵流動兒童制定學習計劃與學習目標,促使他們掌握有效的預習方法、練習技巧和復習方法,從而促使流動兒童采取行動。
(二)研究局限及展望
本研究表明,通過學習投入的教育干預,不僅可以有效提高流動兒童學習投入水平,使之掌握更多的知識,提高流動兒童教育質量,而且能夠為學校教育實踐提供指導。這對個人、家庭和社會都有積極影響。雖然短期干預后的效果顯而易見,但是由于時間限制,未做追蹤研究,所以建議今后研究進一步追蹤干預的長期效應,同時對個體差異進行分析研究,了解長期干預的效果和持續性。
參考文獻
[1]Fredricks J A,Blumenfeld P C,Paris A H. School engagement: potential of the concept,state of the evidence [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4,74(1):59-109.
[2]韋芳玉.大學生學習投入現狀調查及干預研究——基于弗蘭克爾意義療法[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4.
[3]劉玉敏.堅毅人格對學習投入的影響:一個鏈式中介模型[J].上海教育科研,2020(9):18-23.
[4]Rock M L. Use of strategic self-monitoring to enhance academic engagement, productivity and accuracy of students with and without disabilities [J]. Journal of Posit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2015(7):3-17.
[5]金璐.中學生學習投入的現狀與對策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4.
[6]黃奇芳.初中生感恩與學習投入的關系及感恩團輔干預[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6.
[7]李蘇醒.同輩支持對初中生學習投入的影響[D].信陽:信陽師范學院,2014.
[8]王榮,張國海,徐杰,等.體育專業學生學習投入影響因素及干預機制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2018(6):5-6.
[9]劉在花.流動兒童學習投入的現狀與特點調查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8(6):83-87.
[10]杜玉改.流動兒童學習投入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3.
編輯/劉 芳 終校/張國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