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建華
(泉州市安溪縣銘選中學,福建 泉州 362400)
功能動作篩查(FMS)是尋找和評價動作不良,減少危險性和提高個體的運動耐用性的測試,直觀反映了人體運動鏈的差強。近年來,國家體質測試結果表明,我國兒童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肥胖率、近視率、超重率呈現上升的趨勢,其中學生的力量素質連續下滑20年,這種情況警示教師要加大對學生力量素質的關注度。初中生正處于身體素質發展的關鍵時期,進行補償性動作篩查并得到有效糾正,有利于提高和改善初中生的身體狀況,并促進其更好的發育。功能性訓練與FMS存在因果關系與科學診斷的一種聯系,且國內外諸多研究顯示,通過功能性訓練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FMS水平。
功能性訓練作為一種新興的體能訓練方法,其健身和鍛煉價值已經得到國內外諸多學者的廣泛支持。起初功能性訓練被廣泛應用于競技領域,后期方法的應用,發現功能性訓練對普通人群的身體素質有較好的功效。通過對以往文獻的歸納總結可知,關于功能性訓練對運動員和大學生FMS的相關實證研究較多。但其對初中生的干預效果,缺乏專門性的研究。基于此,為考察功能性訓練對初中生FMS的影響,提高其對身體的控制能力,本文以泉州市安溪銘選中學為例,運用功能性訓練對該校初二學生進行訓練,探究其價值。
功能性訓練對泉州市安溪縣銘選中學初二學生FMS水平的影響。
1.2.1 文獻資料法以“功能性訓練”“功能動作篩查”“FMS”等為主題詞在中國知網(CNKI)搜集本文需要的期刊、博碩士論文500余篇,精讀其中60多篇的成果,并閱讀功能性訓練的相關書籍,為本文研究提供理論支持。
1.2.2 專家訪談法針對本文的研究內容,主要涉及研究選題、研究方案和實驗步驟等方面,與該領域體育教學專家、學者交流。具體內容涉及FMS的價值與意義、功能性訓練與FMS的聯系、功能性訓練對初中生FMS水平產生的效益。同時,對測試過程的注意事項和數據統計征求專家、學者的建議。各位專家、學者對本文的現實意義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并為本文提出了建設性的建議,使研究更加科學、合理與全面。
1.2.3 實驗法(1)實驗目的:本文運用功能性訓練對泉州市安溪銘選中學初二學生進行8周的體育課堂教學,以期提高初中學生的FMS水平,進而為提高其素質提供更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手段。(2)實驗時間:2019年9月8日—11月16日,共8周訓練時間,每周三和周五的體育課內容進行本文中的教學內容。(3)實驗地點:泉州市安溪縣銘選中學的羽毛球場地。(4)實驗對象:在確保同質性的前提下,選擇泉州市安溪縣銘選中學初二年級自然班作為本文的實驗對象,其中實驗組41人、對照組41人。剔除實驗組和對照組班級中的體育特長生,實驗前對2個班級的學生進行同質性t檢驗。檢測結果如表1所示。結果顯示,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實驗前基本情況無顯著性差異,符合實驗要求,可進行實驗。(5)實驗設計:實驗前確保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各項測試指標沒有顯著性差異。首先,通過專家訪談并結合相關資料文獻,初步擬定實驗班和對照班的教學方案。其次,通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不同訓練方法干預,實驗干預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相關指標進行測試,獲取實驗結果數據。具體實驗方案如表2所示。對照組:傳統的羽毛球課模式教學,遵循學校體育大綱中的學期教學計劃完成教學內容。其中,在正常的羽毛球課教學內容中,無功能性訓練內容,保證羽毛球課的運動量和運動強度與實驗組基本保持一致。實驗組:在羽毛球體育教學的導入部分和結束部分融入功能性訓練內容,其中基本教學部分與對照組一致。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控制好時間,保證實驗干預的科學性。(6)測試指標:FMS測試包括深蹲、過欄架步、前后分腿蹬、肩部靈活性、直腿主動上抬、軀干穩定性俯撐及轉動穩定性等7個動作。

表1 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基本情況統計表

表2 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實驗方案
1.2.4 數理統計法本文通過ExceL軟件對測試數據進行整理,借助SPSS 17.0軟件對測試樣本進行t檢驗,對干預前后的測試指標進行對比分析,得到相關結果。
實驗前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進行基本的統計,如表3所示,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深蹲、過欄架步、前后分腿蹬、肩部靈活性、主動直膝抬腿、軀干穩定性俯撐和轉動穩定性的P值均大于0.05,說明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FMS水平沒有顯著性差異,符合實驗要求。

表3 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FMS測試統計分析
2.2.1 8周的實驗課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FMS測試,并對相應的測試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由表4可知,實驗組實驗后FMS的各項測試結果與實驗前相比,這7項測試指標均存在顯著性的差異,P值均小于0.01。由于實驗組在羽毛球體育課堂的準備部分和結束部分都增加了相應的功能性訓練內容,在進行內容設計的過程中包括功能性力量訓練、穩定性訓練、靈敏性訓練及柔韌性練習等,這些對其身體素質練習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因此,在經過8周的功能性訓練課程后,實驗組學生的動作完成質量有較大提高,如核心激活:快速反應十字跳、繩梯開合跳可提學生的腳踝、膝關節的功能性;腰部被動旋轉拉伸和弓步轉體拉伸身體柔韌性有很大的促進效果,提高了身體各個肌群的協同工作能力以及激活深層肌肉的靈敏性。另外,實驗組在練習內容中還增添了許多穩定性訓練的內容,通過進行穩定性方面的練習能提高學生身體的控制能力和穩定性,進而提高動作的準確性,使其在完成動作時表現得更加出色,盡可能減少在力量傳遞過程中的損耗。

表4 實驗前后實驗組和對照組FMS測試的統計分析表
2.2.2 由表4可知,經過8周的常規羽毛球課的練習后,對照組FMS的部分測試指標發生了變化,其中在過欄架步和轉動穩定性2項指標上有非常顯著性的提高,P值小于0.01;主動直膝抬腿、軀干穩定性俯撐2項指標也發生了顯著性的變化,P值小于0.05。可以得知,羽毛球練習對學生FMS水平的影響效果。由于羽毛球是一項對身體靈活性、靈敏性和穩定性要求較高的運動項目,羽毛球動作多以下肢力量、腰髖發力和手臂發力協調發力進行練習,無形中增加了肌肉的力量,提高了身體的靈敏性、協調性和穩定性。
本文通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FMS測試的變化,實驗結果表明,實驗組FMS各項測試指標發生了非常顯著性的變化,對照組FMS部分測試指標雖然也有所變化,但增長的幅度較小。可見,在初二學體育課堂教學中加入功能性訓練,能較好地提升學生的FMS水平。建議: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加入功能性訓練以提升學生身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