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慧 任 琳 宿州學院商學院
現階段,隨著互聯網高速發展及電腦、手機的全面普及,獲取信息渠道日益多元化。新媒體技術的日漸成熟,影響著人們正確人生觀及價值觀的樹立。而充滿探索的大學生作為新媒體背景下最活躍的人群,需要學校的高度重視。高等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是教書與育人相結合,傳統的教育模式注重理論知識的培養,已不適應課程思政的時代要求。在此背景下,高校推行課程思政迫在眉睫。高校積極推行課程思政,是提升新媒體技術下我國高校育人水平的積極探索[1]。縱觀國內外學者對課程思政的相關研究可以發現,目前對具體課程特別是核心課程的具體思政路徑的研究較少。稅法課程作為會計專業主要課程,在稅法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提高學生的依法納稅意識具有了緊迫性與前瞻性。
課程思政是指在開展日常學科教學的同時加強思政理論教育,堅持立德樹人,努力形成全體成員、全過程、全課程的新型育人模式。隨著2020年《高校思政指導綱要》的頒布,對高校的思政建設建設提出更規范的要求,高校的人才培養必須實現育人與育才的統一,因此要充分發揮好高校具體每門課程的協同育人作用,努力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
高校稅法課程思政旨在推進稅法教學的同時深挖其蘊含的思政元素,融入“依法納稅”理念,理解稅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鼓勵學生形成正確納稅意識,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同時高校稅法課程應與高校其他思政課程的相互配合,堅持稅法課程育人與思政課教育同步進行,形成合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助力中國夢的實現。
在人工智能與互聯網不斷發展的新階段下,財會人員面臨更多挑戰。在新型人才的外部挑戰和推進教學改革的內部壓力下,高校財會類專業傳統的“重理論教育,輕理想信念”的教育模式已難以適應新時代德才兼備人才培養的需求[2]。稅法作為會計類專業基礎課,一方面,隨著近些年稅制改革不斷,需要各大高校學生利用新媒體技術緊跟社會熱點,使得稅法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另一方面,稅收違法行為時有發生,企業和個人偷稅漏稅行為與手段層出不窮,有必要改變目前教學方法,在加強稅法理論的學習的同時不斷強化思政教育,兼顧稅法課程與其他思政課程進行德育的協同效應,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導向,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稅法課程涵蓋的知識點較多,由于國家通過不斷調整稅收政策實現經濟調控的目的,因此稅法相關知識不斷更新。例如近幾年國家不斷下調增值稅稅率以及增值稅的征稅范圍也在不斷變化;個稅中扣除項目金額不斷細化,個人的稅負不斷下調。所以在新媒體技術的不斷沖擊下,高校教師如不結合課程思政創新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提升專業素養,固步自封,很難適應目前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實現課程思政的基本要求。
在數字化及網絡化不斷推進的大環境下,高校傳統的理論教學模式愈發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不利于課程思政的有效推進。從當前稅法教學現狀看,大部分教師仍以各個稅種的征收范圍、稅率及具體的稅額計算的介紹為主,對現實生活中具有警示作用的案例援引不足,學生填鴨式地接受教學內容,從而導致教學中往往缺乏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因此持續推進稅法教學改革,積極探索協同育人的方法與路徑具有了現實性[3]。
新媒體帶來了多元化信息,而傳統純稅法理論知識的考核方式難以適用于思政混合式教學的要求。當前大部分高校在稅法專業課的教學考核中僅涉及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等具體稅種的相關稅收法律規定及具體稅收金額的計算等專業理論知識及實務操作,極少有高校注重稅法課程體系涉及的思政知識的考核,不利于稅法課程思政在高校的有效的開展與推進。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設有專門的思政課程,而在具體推行財務類專業課程建設中往往缺乏與思政專業課程的聯動。單就稅法課程而言,在進行稅法專業課思政的建設中,極少有高校關注稅法課程與高校其他課程的協同發展上。因此,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急需打通稅法與其他課程,特別是思政課程的邊界。
稅法課程應逐步改變以往以應試為目標的教學理念,積極利用情景教學、互聯網金課等新媒體形式,注重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稅務理念。在稅法教學中,應及時關注稅收政策最新動態,挖掘稅法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并積極融入稅法課程教學全過程,在提高學生稅務水平同時樹立正確稅務觀。在掌握各項稅收法律及納稅申報內容的同時,引導學生了解稅收的來龍去脈,樹立依法納稅的意識,助力中國夢的實現。思政思想理念融入稅法教學理念具體的切入點如下表1所述。

表 1 《稅法》課程與思政元素融合表
在稅法的教學中應主動利用新媒體渠道,進行交互式教學。通過模擬仿真稅務軟件及大學生慕課網,增強學生學習趣味性,及時糾正學生錯誤,努力提高稅務申報實操能力。在稅法教學具體安排上可以利用學習通、釘釘等學習軟件下載最新稅務視頻及相關思政學習資料,豐富學生課后學習內容。高校還可以鼓勵學生多參加稅法線上及線下學科技能競賽,在增強自身稅法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團隊的協作能力及稅務技能。鼓勵學生敢于創新與協作,增強學生稅務技能與思政意識,使學生在比賽中鞏固稅法知識的同時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養[4]。
教師應積極利用新媒體平臺、如學習通、大學生慕課、釘釘等學習軟件進行平時稅法學習過程的評價打分,在各類學習軟件中通過布置與稅法課程相關的思政案例進行討論考核,學生剖析案例背后蘊含的思政元素后相互點評,教師最終根據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與表達能力進行打分。另外,在期末稅法課程考核中可以加入適當的稅法思政案例進行測試,從而考核學生對所學的稅法知識及思政能力,實現以考促學,最終形成客觀全面的評價體系。
高校特別是財經類院校,應積極尋找稅法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思政結合點,積極推動稅法思政與高校專業思政課程的聯動作用,努力擴大思政的合力效應。高校還可以通過建立稅法的優秀示范課程形式,打造一支稅法教師與高校思政專業理論課教師、財會類其他專業課教師團結合作的優秀隊伍,從而更好的助力稅法課程思政的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
總之,在新媒體技術及立德樹人不斷推進的大環境下,大數據及財務共享模式不斷發展,然而目前財經院校在稅法教學與思政的融合程度仍需不斷加強。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稅法課程教學實施的全過程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并不斷探索與創新的持久性工程。一方面我們需要對稅法教育過程進行總結與反思,不斷推進稅法專業知識的學習與思政理念的融合。另一方面,高校應借助新媒體技術優勢,推動稅法課程思政工作的有序開展,不斷提高財會學生專業勝任能力及正確人生觀與價值觀的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