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嘉樂
【摘 要】隨著教育制度的不斷改革與新課標理念的不斷深入,在小學高段語文的課堂教育中,教師應重視民間故事閱讀的課堂教學,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有效利用各種教學方法,豐富課堂內容,提高學生綜合素養。我國的民間故事資源豐富多彩,是我國勞動人民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弘揚我國的民族文化是當代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民間故事不僅能夠豐富語文課程資源,還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增加學生對民間文化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本文從如何運用策略達成小學語文課堂中有效的民間故事閱讀展開研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民間故事;閱讀教學;課堂實踐;策略
據相關研究表明,現有的教材由于需要兼顧豐富的教學內容與適當的篇幅,多以短篇摘選為主,不免會對學生造成一些閱讀興趣的影響與閱讀體驗的落差,偶爾有上下文聯系的缺失,還會導致某一段落讀起來晦澀難懂。這就導致了民間故事的閱讀教學出現了一些問題:單篇碎片化教學,沒有深入全面地了解民間故事的前因后果以及其完整的故事價值觀,學生淺嘗輒止,容易喪失興趣,或者是造成對某一部分的不理解;語文素養未落地,只是根據民間故事的內容來教學,并沒有通過教給學生真正可以獨立閱讀的閱讀方法來落實學生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育人價值未滲透,閱讀還是停留在書本,沒有真正貫徹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去,不能帶給學生最真切的感悟與最真實的體驗,正確價值觀的傳遞不夠到位……
基于新課標標準,小學高段語文課堂的民間故事教學不僅要實現教學的預期目標,還應克服已經出現過的問題、痛點,通過創設情境關聯閱讀、勾連生活個性閱讀、指向素養深入閱讀、根植文化閱讀育人等幾大方面,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調動師生共同活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對學生的多種能力進行培養。小學階段是孩子意識啟蒙的關鍵時期,對于這一階段的孩子來說,高效的課堂不僅有助于促進他們積極思考,鍛煉邏輯思維,還有助于提高課堂注意力、互動活躍程度以及激發創新創造能力,促進全面發展。教師不應該局限于課前的預設,而是要結合新問題、新情況對學生進行分析引導,從而多方面落實民間故事的教學。
一、創設情景,角色扮演關聯閱讀
為提高學生進行民間故事閱讀的積極性,語文課程提倡開展語文園地或者口語交際活動,教師把握這個機會,開展情景教學,發展學生全面能力。組織教學實踐活動是直觀創造良好課堂氛圍的體現。為提高學生參加活動的積極性,語文課程一向提倡開展語文園地或者口語交際活動,教師應該把握這個機會,開展氛圍教學,發展學生全面能力。
以部編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課文《獵人海力布》為例,組織一次課外活動,在活動的預備階段,要求學生課外自主預習閱讀《獵人海力布》,了解中國民間故事,同時使其對本文的大意有大致了解;接下來,再引導學生自主閱讀精彩片段,盡可能地做到自讀自悟,把握文章的故事線;最后,營造氣氛與情景,學生自選片段、自由組隊、分配角色進行角色扮演,向大家展示《獵人海力布》的故事情節。讓學生加深印象,力求更深層次的理解與聯想,將主人公所表達的執著精神吃透,關聯自身情感,最終形成精彩的情景表演。
教師有義務幫助學生創設情景、代入情境,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具象的畫面,讓學生能夠輕松了解并清晰地表達出來,且情景表演在班級形成活潑火熱的氛圍,學生情緒高漲。結束后教師對優秀小組頒發優秀獎,對其他小組也頒發鼓勵獎,并宣布以后會多加沿用此制度,將氛圍教學進行到底。
二、勾連生活,課外延伸個性閱讀
由于內容和篇幅的限制,現有的教科書常會節選故事片段,這些故事片段精彩紛呈,卻又留下來豐富的思考空間與想象空間。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彌補教材的“留白”空間來拓展知識,根據自己的喜好去選擇符合自己個性的閱讀,加深印象,延伸體會,培養多方面的閱讀能力。
例如,學習部編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牛郎織女》這篇故事,故事語言平實,但情節生動,想象瑰麗,并且往往能聯系生活實際,例如《牛郎織女》讓學生認識到“牛郎星”和“織女星”兩個星星,是人民智慧的結晶。文章篇幅不長,以牛郎織女一年一次會面而演變成“七夕節”為結束。或許同學們看到這里意猶未盡,覺得有情人不成眷屬,不是真正圓滿的結局,感到遺憾,自己有更好的想法來續寫,或者是改寫這個故事。此時教師便可以找機會開展故事會,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聯系生活實際,勾連自己的體會想象,可以豐富牛郎織女故事的細節,也可以改編故事情節,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體會與印象,又將民間故事做了學生個性化的延伸,一舉兩得。
當然,不僅只有續寫課文是對文章思路的延續與擴展,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更多樣的形式加深學生的體驗與獲得感。《牛郎織女》屬于《中國民間故事》的其中之一,《中國民間故事》整本書更是精彩紛呈,并且應屬于小學生必讀書目之一,很適合學生作為課外延伸進行整本書的閱讀,教師可以布置學生閱讀整本書并積累從中學到的好詞好句,做好讀書筆記以及批注,在此過程中讓學生能將閱讀帶到生活當中,靜下心來細細品悟,學習文章的行文風格和修辭手法等,讓每一次學習都有滿滿的收獲。
三、素養養成,基于文本深入閱讀
現階段部分對于民間故事的課堂教育只是根據民間故事的內容來教學,并沒有通過教給學生真正可以獨立閱讀的閱讀方法來落實學生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基于課文進行深入閱讀,挖掘民間故事的寶貴價值,得到更多關于學習方法的收獲。且在義務教育這一階段,興趣尤為重要,當學生對一事物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時,他們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在無知覺中達到巔峰值,從而有效地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利用學生興趣調動課堂氛圍也是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要適當延伸課文內容,鼓勵學生進行深入閱讀,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養成語文課程所應具備的核心素養。以部編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牛郎織女》為例,《牛郎織女》的民間故事來源于我國民間傳統節日“七夕節”,古時候又叫做“乞巧節”、“女兒節”等等,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形成。而“牽牛”和“織女”原本是古人給兩顆星星起的名字,因為古人對自然天象有所崇拜,在七月七日常常舉行祭祀活動,而藝術來源于生活,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第一次記載了關于牽牛星和織女星的詩歌,從此“牽牛”和“織女”便成為了兩種意象,直到后來民間基于這兩顆星星進行了創作,也賦予了“七夕節”祈求美好姻緣的含義,這才有了《牛郎織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