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摘 要:問題能力是學科教學中非常注重培養的一種能力,它是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基礎。特別是數學學科,邏輯思維培養、抽象能力的形成都是以學生的問題意識、問題能力為前提條件的。要培養問題能力,就要追溯數學學科開設的目標,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就要求問題能力的形成要實現承載知識載體實現生活化,即教材的生活化,實現數學學習生活化,課堂力求“家庭化”,實現學生問題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數學問題;能力培養;策略
問題能力是學生在思維過程中獲取信息、快速加工信息,以及準確處理信息的能力。它以教材系統知識體系的掌握和建構以及學生日常生活經驗的積累為基礎,通過邏輯思維過程,處理具體問題的能力。小學低年級數學問題能力的培養受到種種因素的制約,首先是心智發展的影響。低年級學生心智發展雖然迅速,但是不夠完善,學生思維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而數學作為自然學科中最基礎的學科,具有嚴密的邏輯性,而且以抽象思維為主要的思維方式,這就無形中增加了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難度。其次是經驗積累存在差異性。小學低年級學生由于所處的生活環境不盡相同,導致獲取經驗的方法也千差萬別。雖然處在同一起跑線上,但建構知識差異性導致思維過程的差異,從而導致問題能力的差異。那么,如何把這種先天的差異性盡可能縮小,讓學生在學習的起始點上獲取同樣的問題能力?我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營造“家庭式”的課堂氛圍,為學生提供一個“表白”的機會
家庭式的課堂氛圍指的是以和諧和民主為主的課堂教學環境。自從有學生以來,先生也隨之俱來,課堂也通過種種演變逐漸形成。但一直以來傳承的授課形式卻得到沿襲,雖然課程改革從理念上來說煥然一新,授課方式有所轉變,但不夠徹底,種種跡象仍然圍繞考試這一主題服務。所以,為了最大化地讓學生掌握知識,實現考試分數的最理想化,仍然存在傳統課堂的痕跡,而這種課堂模式的存在雖然有益于學生對知識的把控,但是卻忽視了學生對技能的掌握,特別是思維能力的培養。而這些反過來又恰恰制約了知識的建構,成了擺在當前課改推進的急需攻克的難題。在這種背景下,和諧、民主“家庭式”的氛圍走進了課堂,是突破這一障礙的關鍵。要實現“家庭式”課堂氛圍,要從以下兩個方面的轉換:(1)轉換教師角色。由傳統“傳授者”轉換為“服務者”。教師的教不等于學生的學,也就是教師學富五車,不等于學生知識豐富。課堂最關鍵的因素是利用教師豐富的知識喚醒學生沉睡的生活經驗,讓他們在和諧的氛圍中愉悅地進行自主學習,這樣他們就能全身心投入,不再擔心自己認知膚淺而被同學嘲笑,不再害怕自己探索經驗不足而被教師訓斥。只有這樣在全身心放松的氛圍中,才能實現思維最大化的發展。(2)轉換主體地位。學生為主,教師為“輔”,輔助學生學習,就是盡可能提供給學生在探索知識過程中所需要的教學資源,以及在學生思維活動受阻的過程中幫助他們探索解決問題的種種途徑,最后實現途徑的最優化。不管是角色的轉化還是主體的轉化,都要以平等為前提條件,在平等中學生可以實現同伴之間暢所欲言地交流,在平等中可以實現師生之間答疑解惑,只有學生有機會說了,慢慢就敢說了,逐漸就想說了,才有利于問題能力的形成。
二、打造“生活化”的數學課堂,為學生搭建一個“生活”的平臺
數學運用產生于生產生活中對實際中遇到問題的解決,源于生活。隨著數學學科的產生,數學就走進了課堂,成了考試檢測必考的科目。而小學數學課堂作為數學學科的啟蒙場所,我們要還原數學學科產生的最原始的價值,讓數學學科走進生活。而數學教材的編排,雖然力求貼近生活,但注重普遍性原則,缺乏個性,即因地制宜性。這就要求數學教師結合當地情況,創造性地運用教學資源,對教材所呈現的實例進行“當地化”“生活化”的編排,這樣使數學知識更加貼近生活,讓小學生有似曾相識的親近感,從而樂于接受數學,樂于運用數學。這樣學生喜歡上了數學學科,才有興趣、有動力去探索數學、創新數學,才能培養能力,明白數學學科開設的意義和價值,實現數學學科開設的目標。例如,數學坐車問題,全班學生要去研學旅行,坐大車還是坐小車,怎樣優化坐車方案。再如裝修房子中的瓷磚鋪設,建房子時用磚量的計算,統計中的生活用水等問題,都能實現問題“生活化”。
總之,數學問題能力的培養,要以數學學科開設的目標為切入點,從兒童剛接觸數學學科開始,創新數學教學資源,讓數學問題貼近兒童,貼近生活,讓數學學習的目的植根于兒童心中,讓數學走進生活,服務于生活,從而實現數學學科的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愛珠.以問促思推動學習: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1(3).
[2]閆秀芳.探究以培養數學理解力為基礎提高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3).
[3]李志剛.淺談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方法的實施策略[J].學周刊,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