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標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一改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發揮學生的個性,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對于這一新的教學理念的應用,最簡單易行的就是分組學習。
關鍵詞:新課標;分組;評價
合作學習是當代主流教學理論和策略之一,也是新課程倡導的主要學習方式之一。這種理念和策略沖破了傳統教學理論的藩籬,對教學過程給予重新界定,對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及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
一、分組教學的目的及意義
美國教育家布魯姆認為,當學習轉化成一種合作過程,人人都從中受益時,學習是十分有效的。它立足于課堂實際,更進一步強調了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平等性和發展性,并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
分組探究式教學是落實新課程標準的需要,是培養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能力的需要。首先,課程標準要求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要營造有利于學生成長的環境,就要使學生在合作探究中體驗、感悟,將知識內化為能力。其次,分組合作學習能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激發學生的自信,增強學生的個人責任感,鍛煉學生與人合作、交往的能力。合作探究能挖掘學生的潛能,在端正態度、激發情感和培養意志等個性特征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最后,能激起學習持久、深刻的個體行為,能激活課堂,提高學習效率。
二、分組教學法在教學方面的具體運用
1.摸清底細,合理分組
分組之前,我對全班學生的語文學習現狀進行了全面了解與分析。我采用考查語文基礎知識、口語交際形式弄清了他們對所學習過的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口語表達能力、閱讀能力、習作水平以及他們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等。在完全摸清了全班學生的語文學習現狀之后,我把60名學生平均分成10組(小組的個數可以按學生總數靈活掌握)。每個組內學習能力上、中、下三種層次的學生數目相當。這樣分組的依據是“合作學習理論”。這樣做的優點是便于學生之間互幫互助,讓語文成績優秀的學生帶動語文基礎薄弱的學生積極向上,有利于增加組內乃至班內的凝聚力;還便于教師的指導檢查,教師能騰出雙手,有的放矢,給予成績薄弱的學生以更有效的幫助。我選擇成績較好、責任心強且能起表率作用的學生任正組長;學習習慣不太好的總是喜歡在課堂上處于游離狀態的中等生當副組長。讓這樣的學生當副組長的好處是他們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器重、信任后,心理上會有極大的滿足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也能得到極大增強,因此他們會一改以前課上的不良表現,努力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再者,身為組長的責任意識迫使他們在對別人負責的同時也會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
2.明確目標,合理量化
我把學生分成10組(每組6人)后,建立了表格,就課堂紀律、個人表現、小組合作情況、基礎知識掌握情況、作業質量、階段測試進行評分記錄(注:課堂紀律至階段測試5欄內容用優、良、中、差評價,對應分數分別為4至1分)該表格正副組長人手一份,副組長記錄自己組的成員,正組長記錄其他組的成員,如A組長記錄B組成員,那么B組長則記錄C組成員。為了確保公正,我要求學生做到:兩組正組長相互記錄對方組員現象。正組長所記錄的小組每周更換一次。我隨時檢查,比較副組長記錄自己組成員的得分情況與其他組正組長記錄該組成員的得分情況是否吻合。
3.合理運用正負分激勵方式
根據以上表格內容的測評結果,每周五算出各小組得分總和,并根據各組得分的高低進行正負分激勵,鼓勵學生合作分享。激勵方式:
(1)正分:①全組得分總和全班最高的前三組所有成員,成績冊上每人平時分加3分,并且利用微信群發信息告知全班家長得正分的學生名單,并頒發我班印制的喜報,鼓勵表揚,并用班費購買學習用品來適當獎勵。②所有小組個人得分前2名的學生平時分加2分(該項獎勵確保努力付出的學生不受挫——即使他們所在小組暫時落后,個人的勤奮付出也能得到認可)。
(2)負分:①全組得分總和全班最低的小組所有成員成績冊上每人平時分扣2分,并由正副組長帶頭,全組成員開會找出原因,于下周一第一節課前以書面形式寫出反思和改進措施,并在下周課堂學習過程中努力改變小組落后的狀況。②因正副組長不勝任導致該組連續兩輪得分總和為全班最低時,該組立即更換組長。這種正負分激勵的方式讓學生懂得:單槍匹馬的努力成效遠不如全組同學齊心協力換來的成果更顯著。
三、實踐效果
分組分享教學法實行一個學期之后,我對所任教的班級學生的語文學習現狀做了統計,優分率和及格率明顯上升。更重要的是學生能人人參與,課堂充滿了活力。那些平時性格內向的學習有些吃力的學生也能積極參與,發表看法,不僅鍛煉了他們的探究能力,更提高了口語表達能力。分組教學法最大的成功之處在于它能有效地發掘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學習興趣,使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極大提高;同時也能促使全班學生在良性競爭的氛圍中團結一致、積極向上、榮辱共享,使全體學生在快樂學習知識的同時,體驗到團隊合作的快樂,從而有效地發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作者簡介:劉紅婭(1981—),女,漢族,山東菏澤人,本科,講師,從事教育工作22年,一向擔任語文教學兼班主任工作。曾獲市教學優質課二等獎、2007年市教學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