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深入學習并領會新時代黨和國家教育精神的基礎上,結合實際經驗,站在一線教師的角度,從學生、家長、學校三方面入手,探索改善中學生親子關系問題的策略,以期實現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培養與父母、與社會和解的中學生,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親子矛盾;家校共育;改善策略
新課程標準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把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教育目標。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礎,成功的教育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有效的學校教育的結合。我在我校做了針對家長和學生的問卷調查,旨在了解學生的家庭教育情況,繼而探究改善學生家庭教育、實現家校共育的策略。接受問卷調查的共136人,其中家長68人,學生68人。
調查結果匯總如下:(1)55%的家長和45%的學生認為家庭教育中自律缺失和家長的焦慮情緒引起的親子矛盾升級對家庭教育效果有較大影響;(2)45%的家長和40%的學生認為親子交流有障礙;(3)10%的學生生長在單親家庭,很少和父母交流。
以上問題的出現我們不難得出:(1)家長的家庭教育責任履行缺失以及對學校教育效果的超額預期造成了家校共育變為單一的學校教育;(2)不和諧的親子關系阻礙了學校教育向更好的方向發展;(3)促進親子關系及家庭教育改善是當前社會的普遍問題。
為了達成良好的中學生教育,筆者從以下六個方面入手探究和諧親子關系及家校關系的建立。
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加強勞動教育
正確的“三觀”是如何看待身邊的人和事,是方向問題。和諧的親子關系離不開親子雙方相互的勞動認可。在中學生中開展適當的勞動教育也是當代教育的趨勢,家庭是開展勞動教育的首選場所,適當的家務勞動可以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情感完善,讓孩子體驗勞動成果,獲得有意義的價值體驗,認同他人的勞動結果,從而尊重勞動者,尊重父母。
二、陪伴教育,感謝有你
當前很多父母對孩子的陪伴越來越少,父母對孩子的物質滿足大于精神滿足。長此以往,造成孩子的親情冷淡,自我封閉,和父母之間缺乏交流與理解,從而導致很多孩子向父母無限度地進行物質索取,情感缺失,價值觀錯位。隔代教育、單親教育、寄宿教育等普遍存在,父母缺席教育造成嚴重的家庭教育缺失,造成當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數量不斷上升,給學生健康造成嚴重傷害,給學校教育造成極大阻力。
三、改變教育方式
通過在本校做調查,我發現我校學生父母“怒吼式”教育現象普遍存在,“怒吼式”教育是父母缺乏教育策略的表現,其教育效果與當前黨和國家的教育目標背道而馳。學校可向家長推送系統的教育專家如何實現良好家庭教育的資源,向家長滲透正確的家庭教育策略,使家長認識到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發育特點并學習有效的家庭教育策略,減少“怒吼式”教育,有效交流,實現愛的教育,尊重孩子,做到愛有度、責有據。
四、學校教育中要了解學生,重點關注
知己知彼,團結協作,建立系統、有效的家校聯系模式,互相溝通,相互合作,與家長共同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摸排新生的家庭教育狀況并建立問題家庭檔案,要求教師熟悉自己所教班級的問題檔案并重點關注家庭教育欠缺的學生,為親子雙方有效交流搭建橋梁并對單親和失親孩子加以重點關愛。德育為先,孝道傳承。“德育決不能是凌空蹈虛、陳舊迂腐。”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任務在于立德。改變思維,緊跟時代教育步伐,深刻理解黨的教育方針,把德育真正落到實處。德,決定命運。善,改變人生。百善為先,把中國傳統教育中的孝道教育滲透到學校教育中,為改善家庭教育做出努力。
五、傳承經典,文化熏陶
建設主題明確的和諧師生“招牌”文化校園,讓學生在和諧的主旋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尊師文化璀璨奪目。新時代的教育理念需要重新重視尊師文化。尊師、孝親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孝親、尊師的人才是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尊師、孝親教育能極大促進家校共育的發展。
六、加強思政教育,關注心理
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并突出時代性、實際性和時效性,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擔當意識,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并促進其為之奮斗。教師要轉變教育理念,由成績第一轉變為身心健康第一。學校將學生的心理健康課程化,制定嚴格的、系統的、主題明確的、覆蓋整個學段的心理輔導課程。心理輔導課的主題應針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及其心理保健策略。
家庭是土壤,學生是種子,教師是園丁,社會是環境。土壤肥沃,種子飽滿,園丁勤勞,環境適宜,才能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力的保障。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互促進,只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精誠合作,才能減少教育過程中的遺憾與失誤,才能更好地踐行新時期黨和國家的教育理念,為社會培養有用之才。
注:本文系甘肅省白銀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網課背景下凸顯出的家庭教育缺失問題及家校共育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課題批號:BY[2020]G405。
作者簡介:任鴻雁(1980.8—),女,漢族,甘肅慶陽市正寧縣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