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文
摘 要:合作學習是現在世界各國普遍采用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是以小組為最基礎的單位,小組同學互幫互助,用小組的最終成績來作為評價的標準。這種方法在教學活動中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融入程度,從傳統的你講我聽的課堂授課方法,轉變為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老師進行指導教學的模式,來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知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關鍵詞:合作學習;初中物理;實驗教學
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實驗能力的強弱是學生掌握物理知識和水平最直接的表現形式,教師應該不斷地豐富教學方法,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水平。合作學習是實驗教學中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在合作實驗的學習過程中,既能讓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和相互配合,又能讓學生加強對知識的深入體會。
一、合作學習在初中物理中的運用原則
(一)學生作為實驗主體
物理實驗教學的意義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從而學會其中的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展開教學活動[1]。比如說,在“額定電功率”的實操實驗中,教師分配任務后注意觀察學生在實驗中的表現,再針對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出現的錯誤的操作和有疑惑的地方進行解說,然后進行正確的實驗操作演示,這樣可以規避形式化的教學的出現,影響了最后的教學效果。在最后進行實驗成果展示時,通過對節能燈額定電功率的實驗交流,加深學生實驗印象的同時也聽取別人的方法,去吸取經驗,再結合自己來提高自身修養。
(二)教師與學生平等參與實驗
教師在實驗的過程中,要轉變傳統教學的觀念,平等地參與其中,以引領者的身份融入學生的合作學習中去,和學生平等交流,減輕學生對教師的畏懼,營造出一種很放松的實驗氛圍,是進行物理實驗的基礎。這樣可以釋放學生的心理壓力,讓學生積極提出疑問并且主動要求教師去評價實驗。
(三)分組實驗合理化
劃分小組是合作學習最重要的形式。想要用合作學習的方法來提升學習效果就要保證分組的客觀性和合理性。在分組實驗中,四個人為一組是最優的選擇,人數太少,不能保證實驗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人數過多,會導致任務分配不均,有部分人渾水摸魚。當然在分組后,在組內也可以兩兩拆分互相合作,兩個人完成一個部分的內容,培養學生的動手的能力和學習能力。在分組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組內成員的安排,盡量小組內的成員可以互補,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從而達到分組學習的目的。
二、合作學習在初中物理中的具體實踐
(一)選擇合理的實驗內容
推進物理合作的學習方法,是營造積極輕松的物理學習氛圍的重要內容,根據不同的實驗內容制訂不同的實驗教學方法。和傳統的重視知識點的講解的教學方法不同的是,實驗教學著重于實踐的參與,讓實踐教學的價值在每一個學生身上都可以體現出來,因此,在實驗內容的安排上就要考慮到這些東西。比如,摩擦力的實驗,這個實驗的步驟相對而言比較多,可以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其中;而大氣壓的實驗相對就比較簡單,一杯水和一張紙就可以完成實驗,不適合小組來實驗學習。所以在實驗合作內容的篩選上就要考慮多方面因素。
(二)實驗與生活息息相關
聯系生活來展開實驗教學是實驗課程中常常采用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以合作學習的方式展開,這樣可以全面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3]。教師結合生活中的一些簡單案例來滲透物理知識,讓學生以合作學習的形式對生活中有趣的物理現象進行探究,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解析問題的能力,讓實驗教學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比如,在學習“摩擦產生靜電”的知識時,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摩擦靜電,比如毛衣和人體的接觸,會產生靜電。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去做實驗,比較直接用塑料棒吸紙屑和塑料棒與頭發摩擦后去吸紙屑的差別,從而發現相互摩擦后的物品有什么性質,然后教師引導現問題,并給予知識講解。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思維得到激活,創新意識得到發展。
(三)課外實驗活動的多樣化
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課外做很多有趣的小實驗,知識教學讓學生從理論層面上對物理知識了解,而課外實踐活動是對知識的深入了解,可以加強學生對課本知識的了解和認知。
如在遠足中學物理,為了使學生體驗生活,可以搞一次遠足活動,培養他們不怕吃苦的精神,走進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學習物理。在爬山時,通過高山反應談壓強,小組討論并通過實地感受體驗到壓強,教師再給予理論知識的講解,加深知識點的印象。還可以開展一些有趣的專題講座,增加學生的知識面。
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合理利用合作學習會提升實驗教學的效果。合作學習的實踐教學,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了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周木兵.合作學習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新課程(中學),2015(5):32.
[2]楊燦.合作學習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的實踐應用對策[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8(12):52.
[3]韋文新.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踐與研究[J].教育,2016(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