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存龍
摘 要:參照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圖像識讀、美術表現(xiàn)、審美判斷、創(chuàng)意實踐和文化理解。傳統(tǒng)的基礎美術教育教學方式方法已經(jīng)不能很好地完成新課程教學目標任務。基礎美術教育要適應孩子的生長規(guī)律,根據(jù)不同年齡段孩子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通過美術課堂培養(yǎng)孩子的觀察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進而培養(yǎng)孩子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新媒體的合理運用能夠使我們的美術課堂更好地達成這一目標。
關鍵詞:新媒體;基礎美術教育;兒童畫;新課改
在新媒體時代,我們的基礎美術教育的課堂應該是什么樣的呢?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以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為目標,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貫穿學校教育各學段。這一重要文件,明確了新時代學校美育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強化了學校美育的育人功能,生活即教育,知行合一,對引導全社會重視美育的價值、營造共同促進學校美育發(fā)展的社會氛圍,具有重要示范帶動意義。
基礎美術教育要重美育輕技法,重過程輕結果。我們要認識到什么樣的基礎美術教育是我們想要的。傳統(tǒng)的美術教育以結果為導向,基礎繪畫教育以獲得繪畫技法為主要目的,注重的是“知識的灌輸”。把現(xiàn)有的繪畫成果和經(jīng)驗直接教給孩子,讓孩子按部就班臨摹學習,是一種填鴨式的教育。在施教的過程中,個體感受和創(chuàng)新等因素被排除在外,施教者將已經(jīng)取得的美術成果傳遞過去,缺少被教育對象自主式的探索過程,也缺少啟發(fā)頓悟的過程,使得被教育對象對美術活動的自我表達和自我體驗大打折扣,甚至限制了被教育對象的心智成長和感情自由等發(fā)展因素。這樣的教學模式,違背了教育的初衷,抑制了孩子的個性發(fā)展。
參照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圖像識讀、美術表現(xiàn)、審美判斷、創(chuàng)意實踐和文化理解。筆者認為美術教育,特別是基礎美術教育,觀察和感受的教育意義遠遠大于技巧提高,把教育功能放在首位,提高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參與其中的感知力,勇于創(chuàng)新的創(chuàng)造力,這些尤為可貴。基礎美術課堂不能僅僅停留在完成現(xiàn)有的教育成果和經(jīng)驗,更應該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主觀作用,完成獨立的、自我的事情。
在美術教育當中,基礎美術教育是重中之重。就拿美術繪畫活動來說,我們借助新媒體課堂,結合兒童的年齡和生活經(jīng)歷,讓孩子多感受、多鑒賞、多表達,注重孩子創(chuàng)作的感受,讓技法技巧為孩子的情感服務,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自主、想象、觀察、體驗情感,注重繪畫的過程,注重繪畫的感受,將作品的技法、作品的成果放在次要位置上。當孩子有了獨立的思維和眼光,就有了創(chuàng)造力的沃土,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綜合知識的提升,技巧性的東西自然而然也就都會了。通過這種教育方式,孩子的能力體現(xiàn)絕不會僅僅在美術領域。
因為孩子們的各類意識正處在萌芽階段,科學的美術教育方式對孩子助益巨大。我們在運用新媒體素材備課的時候,對應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要求其感受或者提煉的對象也是不同的。如同樣是一個觀察螞蟻搬家的視頻素材,在3~4歲低齡段的基礎美術課題教學當中,我們老師應該重點引導的是一群小螞蟻不同的分工以及動作,拓展能力是團隊協(xié)作下螞蟻搬家井井有條,側重游戲的成分和代入感多一些,讓孩子沉浸在螞蟻搬家的情景參與中進行畫面情感表達。而對于7~8歲年齡段的孩子,我們在觀察這個視頻素材時,要側重引導孩子觀察螞蟻是如何做出不同動作的,身體各個部位是如何協(xié)作的,螞蟻和螞蟻之間的細微區(qū)別,以及團隊為何要進行分工合作,如何通過選擇代表性的螞蟻進行描繪,主觀組織畫面,形成一幅動人的作品。
對于小學、初中、高中的學生,要通過新媒體開拓其視野,創(chuàng)設情境豐富的生活體驗。不知道小麥長成什么樣子,意識不到糧食是多么的珍貴,就不能很好地鑒賞米勒的《拾穗者》,也不可能很好地理解凡·高的《麥田群鴉》。通過新媒體,可以讓我們回到靜謐的鄉(xiāng)村,感受大自然之美。通過新媒體素材,我們可以置身《清明上河圖》之中,成為畫中的游人,感受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的繁榮。藝術來源于生活,沒有深切的生活感受就很難鑒賞高于生活的藝術作品,新媒體恰恰可以彌補一二。
新媒體只是一個工具,我們要回歸基礎美術教育課題應該有的方向。美國教育家杜威有句名言:如果我們?nèi)匀灰宰蛱斓姆绞浇逃裉斓暮⒆?,無疑就是掠奪他們的明天。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苯柚旅襟w教學,明確我們基礎美術教育要解決的問題,不是通過美術課堂培養(yǎng)畫家,而是借助美術課堂,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靈,增強文化自信,凸顯美育的價值功能。
參考文獻:
[1]譚華,管建海.多媒體教學在美術教育中的應用[J].藝術大觀,2020(19):107-108.
[2]侯娟.多媒體環(huán)境下的中學美術教育現(xiàn)狀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1.
[3]陳清.淺析多媒體美術教育[J].教學與管理,2003(1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