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尹
摘 要:作為初中語文教師要認識到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將其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以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初中語文;新媒體技術;自主學習
社會在不斷地發展進步,各行各業都在發生變革。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能把眼光局限在完成當前的教學任務上,而是要用學習的、發展的思維去做一些新的努力和改變。新課程教育改革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師運用創新型思維進行教學,真正做到與時俱進。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舊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新時期學生發展的需求。初中語文教學要做到求變創新,與時俱進,提升課堂吸引力,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具有較高的學習積極性。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保證教師的教學成果;另一方面還能提高學生對現代科技成果多媒體技術的認知,拉進學生與現代技術的距離。讓學生體會到科學技術離他們并不遙遠,讓他們體會到科學技術正在為他們的學習服務。
實際上,在課堂中教師能夠運用的科學技術是已經非常成熟的多媒體技術,所以,作為初中語文教師只需要對多媒體技術進行一番研究,再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更利于創新型教學的開展。
一、初中語文教學的現狀
目前,大多數教師的教學現狀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第一,教師團隊更新慢,教學模式易僵化。比如,隨著教師工作年限的增加,會形成自己的教學模式,固定思維,最終導致教學模式一成不變,跟不上新時代教育發展的需要。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習過程相對會比較枯燥乏味,漸漸失去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第二,教學形式單一,教學手段落后。傳統的教學形式已經運行了很多年,也為社會培養了很多人才。但社會是在不斷發展進步的,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當下學生的學習需求。在信息技術越來越發達的今天,學生接觸的信息越來越多,越來越具有時代氣息。所以,教師也要根據時代的進步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方式,加強學習,更新理念。不僅要以教師講授為主,同時還要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新媒體技術的運用
1.初中課堂中微課技術的運用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中微課的主要實踐者,對微課在課堂上呈現出的效果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在現代化教學的影響下,由教師對微課進行開發、制作以及使用,已經成為一種微課的發展趨勢。如何對教師使用微課的意識進行強化?第一,對初中語文教師學習微課制作和運用的行為進行鼓勵和表揚。這也是為微課引入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打基礎。第二,教育單位應該為初中語文教師創造更多的學習微課的機會。例如,多組織與微課相關的教研活動、培訓課程、微課制作的講座等學習活動,從而促進教師對微課的認識以及應用。教學單位可以采用多種形式促使教師提高對微課的使用意識。
教師可以將初中語文的知識點分別錄制成微課小視頻,學生通過優學派等學習終端可以播放微課。這樣,學生就能隨時學習初中語文的內容,這種新型教學形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就可以通過微課進行自主學習。
2.創建初中語文智慧課堂的實踐
隨著社會各個領域的快速發展,我們對學生知識儲備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僅僅了解課本內容而不深入學習,并不能滿足社會對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基于這個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講授教材中的教學內容,還要為學生補充適量的課外知識,使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更多更豐富。
在對教學內容進行規劃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根據課程改革的要求選擇合理的教學方向,做到以教材安排的知識內容為基礎,再從計算機網絡等平臺搜集與之相關的初中語文前沿知識和案例分析等,并將這些搜集來的教學素材進行整理,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很多學校都在通過優學派等移動終端設備整合有效教學資源,提高課堂效率。教師可以在智慧課堂中選擇適合自己學生學習的課外內容,然后推薦給學生,學生可以通過優學派學習課外知識。通過這些優秀的課外內容,來補充學生的語文知識,學生的知識儲備量會逐漸增大。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就越順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效率就越高。
三、結語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以及普及,多媒體技術在蓬勃發展,智慧課堂和微課這種實用性很強和操作性相對較簡單的授課方式已經步入初中語文教學中。這種新型的授課方式會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但是這種新的授課方式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具體的教學要求,提高自己對新型媒體技術的學習和鉆研,能夠對初中語文內容進行科學合理的安排。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還會有更多新技術得到運用,教師需要不斷探索使新媒體技術能夠更好地為初中語文課堂服務。
參考文獻:
[1]王蕊.智慧學習環境下高中語文群文閱讀的方法路徑初探[J].數字教育,2021,7(1):56-59.
[2]西米莎.智慧課堂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1,17(2):115-116.
[3]相鋒,趙軍.有效利用多媒體技術打造小學語文高效課堂[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3,16(18):188-189.
[4]劉汝光.利用多媒體技術打造初中美術高效課堂[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13):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