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點
摘 要:從聽輔設備的佩戴及聽力補償效果、語言表達能力及理解力、對數字游戲的參與興趣、家長的配合及重視程度、注意力的發展五個方面闡述影響聽障兒童學習珠心算的相關因素。
關鍵詞:聽障兒童;珠心算;影響因素
珠心算是憑借算珠的直觀形象,按照珠算的模式在大腦內進行計算的一種速算方式。中國“珠心算腦機制”研究揭示:兒童腦發育期學練珠心算,可促進腦神經發育,提高智力。
聽力障礙也稱聽力損失,指各種原因導致人的聽覺困難,聽不到或聽不清環境及言語聲。兒童處在聽覺、言語發展的關鍵時期,聽力障礙則影響兒童言語、語言、認知、情感、個性、社會性發展等各方面的發展。研究表示:聽障兒童各方面的發展落后于健聽兒童。因此,由于特殊性的影響,珠心算教學在健聽兒童的教育中現已廣泛推廣,但在聽障兒童的康復教育中學習者少之又少。那么,影響聽障兒童學習珠心算的因素有哪些呢?
一、主觀因素
1.聽輔設備的佩戴及聽力補償效果
合適的聽力補償是開發利用兒童殘余聽力最直接的手段,可使聽障兒童能夠更有效地學習語言、接受教育。而這也是聽障兒童學習珠心算的前提及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融入珠心算教學的聽障兒童必須佩戴助聽器或植入人工耳蝸并達到良好的聽力補償效果。如果聽障兒童在學習過程中,聽力補償效果達不到最佳狀態,將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效果。實踐教學發現,聽力補償效果達到最適或電子耳蝸重建效果較好的幼兒在學習珠心算時,對于知識的理解及聽題的速度表現優于其他聽力補償效果的幼兒。比如,在聽題的過程中,“2+1-1=?”聽力補償效果達到最適或重建效果較好的幼兒則反應速度更快。
2.具備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及理解力
聽障兒童與健聽兒童擁有同樣的學習語言和發展語言的生理基礎,只是因為聽障兒童喪失了通過聽覺感受語言的能力,才使得他們在后天習得語言的途徑、效果上和健聽兒童存在明顯的差異。因此,在語言理解上,聽障兒童對直觀性的物品及知識更容易理解,珠心算初階直加直減是最簡單的一階,但相對聽障兒童來說還是比較抽象的,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難。
比如,在直加直減中學習讀題時,“1+3-2=?”讀作一加三,再減二等于?對于健聽兒童很容易就學會了,但是聽障兒童相對要慢,語言表達能力較好的兒童3~5遍就能掌握,反之,能力較弱的兒童則需要經過數遍的學習才能掌握。因此,聽障兒童學習珠心算,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及理解力有重要影響。
3.聽障兒童對數字游戲活動的參與興趣
興趣是影響聽障兒童學習的重要因素,它不僅是兒童最好的老師,還能推動兒童探索新的知識,發展新的能力。珠心算的學習,不論對健聽兒童或聽障兒童來說都需要培養孩子的參與興趣。
由于聽力損失的影響,聽障兒童各方面較健聽兒童相比發展緩慢,因此聽障兒童在入門珠心算的學習時,要求略高于健聽兒童,應非常熟悉9以內數字,熟練進行10以內的唱數,完成數與物的配對等,若達到以上要求則更有助于聽障兒童對珠心算的理解與學習。
4.注意力的發展
“注意”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種心理現象。人們的智力活動,甚至一切心理活動,都必須有“注意力”的參與才能順利發生、發展和形成。兒童的注意力具有不穩定性,這是由其年齡特點決定的,而聽障兒童的注意力比健聽兒童具有更大的不穩定性。在實踐教學中,撥珠、聽心算等都需要兒童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獲取相關信息進入大腦,得到準確的結果。
二、客觀因素
1.有趣的教學活動
有趣的教學活動能為一節課的教學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結合聽障兒童的個體差異,在實踐教學中,教師需設計兒童感興趣的游戲開展教學。如采用“小雞吃米”,讓兒童學習撥珠的方法,以“小兔請客”學習4以內直加減,“帶小鹿回家,熊貓吹泡泡,跳傘”等游戲也成了學習珠心算的有效方法。這樣兒童在輕松、愉快的游戲環境和游戲過程中才能始終保持高漲的熱情參與活動,從而促進其記憶力、注意力等方面的發展。
2.家長的配合及重視程度
家庭康復與教育直接關系到聽障兒童康復的質量和效果,家長的認可與支持至關重要。在珠心算實踐教學中,健聽兒童可獨立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并能按教師要求完成課堂內容,但由于聽障兒童的特殊性,初學階段聽障兒童需要家長跟學,在教師教學中輔助幼兒完成課堂活動。一方面,家長可在課堂觀察兒童的表現情況,發現兒童學習中的優缺點;另一方面,便于家長課后輔助兒童鞏固所學知識。
家長重視兒童對珠心算的學習,課后勤于練習,及時反饋,在學習中便可達到良好的效果。反之,學習效果則進步緩慢。因此,家長配合度越高,聽障兒童對珠心算的學習掌握得越好。
總之,珠心算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促進兒童大腦的開發有很明顯的作用,能夠有效提升兒童手、腦、眼、耳的配合,有效開發智力,并提升數學認知。
參考文獻:
[1]胡向陽.聽障兒童全面康復[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
[2]張晨,趙翊飛.淺談珠心算教學點滴體會[J].珠算與珠心算,2016(6):34-35.
[3]郭秋影.淺談珠心算教學與幼兒教育的整合[J].珠算與珠心算,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