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秀芳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堂提問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方式,在提問環節中問題的設置對學生知識結構的建立、課堂教學環境和數學思維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中,教師要積極設計課堂教學中提出的問題,讓學生經常思考。以小學數學為例,對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堂的提問技巧和應用方法進行說明。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提問技巧;方法
課堂上的提問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如何讓課堂上的提問發揮最大的教育工具的作用,是教師在教學時應該考慮的重要問題。那么,為了充分發揮提問在課堂上的作用,小學數學課堂上該如何提問呢?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有必要將日常生活與實際問題教學有機結合,通過創設實際生活問題情境來徹底改變原來的傳統教育教學方法,將學生引入與實際問題密切相關的生活情境中,在學生的復雜心理中不斷制造懸念,加強廣大學生的思維記憶和邏輯思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學習興趣往往是激發學習動機最重要的因素,數學知識往往是抽象的、靜止的,甚至可能是枯燥的。因此,教師在提問時一定要注意主動創設問題情境,動態展示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激發廣大學生自主思維的積極性和參與各類課堂教學活動的熱情,使師生能夠就教學問題進行互動交流,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工作效率和教學質量。教學中,教師通常可以從收集學生喜聞樂見的數學例子、物體、事實等開始,設計數學謎語、講述數學故事、設置數學游戲等,揭示抽象數學知識與生動的實際生活間的密切聯系,能有效地引起小學生的強烈求知欲。
例如,在教學“圓”的相關知識時,可以使用多媒體創設一個情景:三只動物在參加一場騎行比賽,但是三只小動物騎行的車輪形狀各不相同。小老虎的車輪形狀是三角形,小青蛙的車輪形狀是正方形,而熊貓的車輪形狀是圓形。看到這個畫面,學生會發現有些奇怪。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學生看到的輪子通常是圓形的。這時候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若三只小動物同時從起點出發,誰會最先抵達終點呢?又是為什么呢?”這類問題很直觀,很容易喚起學生對問題的探究興趣。學生的注意力就會轉移到視頻中,從中得出答案,同時也學習到“圓”的知識。
二、注意提問的層次,激發學生思維
小學生都沒有太多的人生經驗,學習知識需要經歷從不理解到理解、從淺到深的認知過程。教師的提問必須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從簡單到困難,分階段循序漸進地進行。在課堂開始,老師就提出困難的問題,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會受到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提出數學問題時,教師需要注意問題設置的科學性和層次性。具體來說,需要進行“由簡到難、由淺到深”的階段性指導,讓學生深入、系統地學習數學,提高各種能力。
例如,在教授“圓柱體的性質”時,老師可以拿起周圍的圓柱體,如水杯,引導學生學習。老師可以這樣提問:“看老師手上這個水杯是由幾部分組成的,分別是什么部分?”學生通過觀察教師手中的水杯,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水杯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是兩個底面和一個側面。”隨后,教師可以繼續提出與圓柱體相關的問題:“這三個部分分別有什么樣的特征呢?”學生回答:“它的兩個底面完全相同,而側面是一個曲面。”老師通過這樣的提問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激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
三、注重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問題環環相扣
小學生正處于思維的高度活潑時期,所以能夠很快地接受新知識。積極思考的負面影響是快速學習、快速遺忘,很容易忘記舊知識。沒有前面的基礎作鋪墊,就無法掌握后面的新知識,進行深化學習。一些新舊知識相聯系的問題讓學生既熟悉又陌生,通過比較,了解兩者之間的區別與共性,可以達到引發學生學習思考的目的,改變教師課上唱“獨角戲”的現狀,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順利地完成新舊知識的大遷移。
四、抓住問題關鍵,提升問題質量
小學階段是奠定人生基礎的重要時期。此時,學生不僅需要積累知識,還需要鍛煉思維,這凸顯了基礎教育的關鍵性。小學數學知識的設置體現了整體性、系統性強、復雜性適中的特點。因此教師想要提高提問的質量,要在課本內容的基礎上進行闡述和拓展,確保基礎知識與拓展知識有效結合。要盡可能全面準確地估計并使學生在課堂理解中發現可能存在的一些問題,從而準確找出重點,有利于針對性地提出和解決問題,在課堂教學設計過程中還要特別注意營造良好的提問氛圍,激發廣大學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
綜上所述,課堂提問活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教師需要采用有效的提問方法,運用適合小學生的提問技巧,將新知識微妙地滲透到舊的知識體系中,使學生形成完善的知識體系,同時也要注重教學效率的提高,對學生進行知識啟發,達到小學數學的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卜曉芳.關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問技巧的若干思考[J].考試與評價,2017(1).
[2]江小麗.簡論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提問技巧[J].當代教研論叢,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