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偷竊行為;心理創傷;心理咨詢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1)17-0071-03
在大學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真是一件既富挑戰又幸福的職業,學生來訪者讓我見識了各種在臨床心理學書上寫的疑難雜癥,讓我有機會陪伴他們成長。學生A就是這樣一名獨特的學生,她現在已經畢業許多年了,有了幸福的家庭和非常體面的工作,在管理崗位上干得有聲有色。
一、案例概況
第一次見面時,A是這樣說的:“老師,我的問題很嚴重,很變態的,你要用精神分析的技術對我進行治療。”
“啊,這樣啊,你怎么知道我會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呢,你怎么相信我可以治療你呢?”
“老師,你可以的,我詢問過好多人,也研究了你的簡歷,只有你可以治好我。”
我立馬感到責任重大,心想不能辜負這個學生的信任。我表示一定盡力,爭取不讓她失望。于是我們開始為時將近兩年的心理咨詢,其間還與我的督導老師一丸藤太郎討論多次關于A的問題。今天回過頭來重看咨詢記錄,回想當年的咨詢過程,還是很愉快很開心的。
A直接告訴我:“我的問題就是有偷竊癖,這種情況很久了,而且改不掉。”
她來見我的時候是大學二年級,她在大學里也有這樣的行為,只是比中學時期更加隱蔽,更善于“銷贓”。
A說:“我控制不住自己,尤其是壓力大的時候。這樣下去,我在大學沒法順利完成學業,說不定哪一天會出大問題。”
“你擔心自己被抓起來,或者生出其他的病?”
“我不清楚我會不會被抓起來,因為我現在絕不收藏我偷來的東西,再好的東西也不收藏,我害怕被發現,那些贓物就成為罪證。”
初次見面之后,我們開啟了每周一次的咨詢。
某個下午,A準時到來,訴說了她變成“愛偷竊的學生”的過程。她的偷竊行為是從初一開始的,因為爸爸媽媽那時候鬧離婚,吵得很厲害,家中永無寧日,她也得不到大人的關心,生活上自己照顧自己。有時候,爸爸媽媽會忘記給中午的伙食費,她就得餓肚子,于是不經過父母的同意就拿家中的錢,慢慢地越拿越多。被發現后,爸媽會揍她一頓,此后她就經常離家出走。離家出走后也沒人找,自己又回來了。
這樣的生活成了常態,父母經常吵架甚至打架,她沒辦法就離家出走,夜里也不回家。
我很好奇一個女孩子不回家,自己是怎么過的。
“我們家在一個不算小的城市。離家后,白天我會待在銀行的大廳里,那里很安靜也安全。郵局的大廳里也不錯,在那里做作業,也沒有人打攪我。晚上我就去醫院的急診室,在那里的長椅上看書學習,或者躺著睡覺,很安全,也沒有人趕我走。
“初中三年中,有兩年時間經常這樣度過。后來爸媽離婚了,我和媽媽、外婆一起住,吵架就少了許多。只是每個月我被媽媽要求去向爸爸討要生活費,這是一件很為難我、讓我很尷尬的事情。爸爸經常當著很多人的面說許多難聽的話,他主要是諷刺挖苦媽媽,希望我把他說的話轉述給媽媽,這讓我非常難堪。媽媽雖然受過高等教育,是國企高管,但是離婚后脾氣很不好,經常與外婆和我吵架。
“那個家真的難以讓我安身,好在高中開始住校了,這種情況好了很多。可是不知什么原因,我在高中偷拿同學的東西,這種行為一發不可收。在高中時期,我因為多次偷竊被抓獲,而且贓物收藏在自己的大箱子里,全部被查獲,曾被學校嚴厲處分。”
這樣的學生是不能被我們大學錄取的,但是因為她高考成績好,學校為了保住一個高考錄取名額,把她的檔案洗白了,才進了我們大學。進大學后,她仍然偷竊,只是不收藏贓物,吸取了上次的教訓。
二、問題分析及輔導
“偷竊癖”很難治療,需要有很好的咨詢關系和較長時間的咨詢。對A做了兩年咨詢,基本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建立關系,理解和接受癥狀,厘清曾經的經歷與創傷所產生的影響;
第二,理解和接受自己的行為模式及偷竊行為的隱喻,發展可替代的行為模式;
第三,在穩定安全的關系中,讓來訪者逐步成長出健康的自我;
第四,贖罪與告別過去,重新開啟全新的人生新模式。
偷竊癖屬于意志控制障礙范疇的精神障礙。其表現是反復出現的、無法自制的偷竊行為,雖屢遭懲罰而難于改正。它是一種心理疾病,也會導致犯罪。犯罪心理學認為,按偷竊時的心理狀態,可以分為蓄謀型和偶發型;而就心理動機而言,有虛榮心理、報復心理、僥幸心理、空虛心理以及偷竊癖。偷竊癖是盜竊罪當中的一種特殊行為,這種偷竊不是為了謀取經濟利益,也不具有其他明確目的,純粹是出于無法抗拒的內心沖動,與一般偷竊行為完全不同。但是由于會造成他人的財產損失,侵犯他人利益,社會后果嚴重,便構成犯罪。偷竊癖的成因比較復雜,與當事人的成長經歷有很大關系,也與行為反應模式有關系。當成為“癖”——一種變態心理、一種嚴重心理疾病時,需要比較長時間的治療。該疾病療愈的關鍵是,要有良好的咨詢關系作為一個安全的容器,來訪者要有較強的自我改善的動機,咨詢師要運用正確的理論和治療方法。此類案例治療非常難,以下是一些經驗和教訓,供讀者參考。
在第一階段的咨詢中,我非常認真并饒有興趣地聽A講述自己苦難的初中時光,請教她那么不容易的時光是怎么度過的,她是那么智慧地為自己謀求生存的空間,與父母斗智斗勇,尋找安全的場所,讓自己免受傷害。在與我的交談中,她第一次覺得自己的初中生活過得不是那樣凄苦,而是一個英雄和智慧少年。那時候的偷竊行為也得到了理解,她只是不得已而為之,只是為了讓自己能安全地活著。來訪者的異常行為得到真誠的理解和支持,與咨詢師建立了穩固的咨詢關系,我們到了無話不談的程度。
第二階段咨詢重點是了解、理解難以控制的偷竊沖動行為。在咨詢過程中,每次她都會來報告最近一周有無偷竊的沖動,什么時間有,什么時間沒有,有的時候是怎么產生和消除的。這期間還是有很多次偷竊行為,偷了同宿舍同學最好吃的餅干、巧克力,自己一個人拿出去吃掉了;偷了同宿舍同學的漂亮衣服,沒法穿,就扔到了樓下,眼看著被別人撿走了;偷了一起學習的同學的最好的復習資料,藏了起來等。
這一階段我們見面時,我說出的第一句話就是“最近偷了什么了?”然后就是她分享所能想起來的偷竊經歷和感受。這些交談總是讓她回想起,小時候父母讓她過的那種毫無安全感的生活。她有時候覺得這種偷竊行為真的很不能忍受,有時又覺得很有趣。直到后來她告訴我:“最近想偷東西時,我能夠控制住了,沒有行動,或者拿到手上又放回去了。”
有一次她看到鄰座的同學有一個很好的文具,她趁別人離開后打開別人的包,拿在手里把玩了一陣之后,又放了回去。
我說:“這是了不起的進步啊,如何控制的?”
她回答:“我實在不想再犯罪,再做壞人了。”
“的確,你是很好、很優秀的孩子,是沒有必要做壞人,走向犯罪的。要是控制住自己的沖動,就太棒了,如果控制不住,我們慢慢來,培養自己的控制力。”
第三階段咨詢目標是改變行為模式。我們會探討她的行為模式,她總是在壓力大的時候偷竊,特別是面臨考試的時候,她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要去偷竊自己看到的別人的比較有趣的東西。還有就是自己心情不好、生氣的時候,看見什么都想偷。在大學期間,尤其是與媽媽發生沖突后,往往如此。從以上問題總結發現A的一個行為模式:用偷竊來緩解壓力和釋放負面情緒。能不能形成新的替代,用積極健康的行為替代“偷竊”,緩解壓力和處理情緒,形成新的行為模式,這是療愈的關鍵。這期間,A進入考研復習階段,壓力大,也有偷竊沖動,不過多數情況下她能夠控制,然后與我分享她在沖動發生后自我努力控制的過程,這是一個很不容易的過程。這期間我特別擔心她出現反復,后來她順利考取了碩士研究生。同時她覺得自己已經痊愈了。
第四階段的咨詢目標是贖罪與告別。這也是一個艱難的過程。當A覺得自己已經痊愈,不再有偷竊沖動之后,她開始后悔她過去那么長時間里給他人造成的傷害,她做了很多懺悔,希望能做些什么為自己贖罪。她對同宿舍的姐妹、同班同學心存內疚,她想告訴她們:“我曾經是那么壞,你們丟失的東西大多數是被我偷走了,有的吃掉了,有的用掉了,不能消耗的都被扔掉了。”A在咨詢室里提及這些時,情緒很激動。
我說:“這樣的行為是個人的絕對隱私,我建議永遠不要說出去,那已經是過去的你,現在你可以有完全不一樣的人生,可以用自己努力工作、善待同學和家人的方式贖罪。”
她臨畢業時購買了不少禮物送給自己的同學,并真誠道歉說:“四年同學,給你們添了許多麻煩。”同學們很詫異她的舉動,也很感動,其實在生活和學習上,她已經給她的同學許多幫助了。同學們發現她有很多變化,不知道原因,但是感到她各方面越來越好了。A逐漸開啟了新的人生。
三、咨詢感悟
我不是精神分析師,但我很喜歡精神分析的方法,精神分析有幾個重要的概念在此案例中都有所體現:咨詢師“容器”要夠大,與來訪者建立穩定安全的咨詢關系很重要;咨詢師是“一面鏡子”,應秉持價值觀中立,與來訪者討論她的所有問題、沖突和感受,幫助來訪者;來訪者有自我療愈的功能,咨詢師如何做才能夠更好地幫她激活這一功能,讓她重新開始,更好地理解和貼近來訪者,這是咨詢的重點和難點。
注:本案例經案主同意,作了隱去身份的細節處理。
作者簡介:陶新華,博士,副教授,臨床心理學碩士生導師, 中國心理學會首批注冊心理督導師,蘇州大學蘇南地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專職咨詢師、督導。國本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市),中國心理衛生協會臨床心理咨詢與治療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團體心理咨詢與治療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表達藝術心理治療學組組長),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家庭治療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表達藝術治療國際學術研討會主要創辦人之一,江蘇省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蘇州市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蘇州新教育心理培訓學校校長,日本宇部創新大學臨床心理學客座教授。
編輯/張國憲 終校/劉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