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洪健 柳銘心
〔摘要〕對在個體輔導及家長培訓過程中發現的典型問題進行梳理,并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典型問題進行了深度分析。在此基礎上,對焦點解決方法應用于家庭教育的具體流程和步驟進行了討論,探討適于家庭教育的更為正向、有效的途徑和具體策略,為家庭教育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焦點解決方法;家庭教育;親子溝通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1)17-067-03
一、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典型的不當做法
當前,學生們的心理問題高發,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生活、學習方式的改變,使一些家庭教育問題更加凸現。
(一)家長的期待過于理想化
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表現得很完美,因此會對孩子提出一些過高要求,如孩子做事一點也不能錯。還有一些要求不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如希望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可以安靜地寫40分鐘作業。有時候還會盲目與其他孩子比較,忽略自己孩子的特點,如看到別的孩子報了什么興趣班,也讓孩子報,而忽略了自己孩子真正的喜好。
家長往往認為這樣做是為孩子好,是愛孩子的表現,但是孩子的感受可能恰好相反,如感覺到家長總覺得自己不夠好,自己永遠達不到家長的目標,從而可能會出現缺乏動力、自我放棄或者跟家長對著干的情況。
(二)家長的目標不具體,孩子不理解
對于孩子的生活習慣、學習狀態,家長在頭腦中有自己的假設,并且也想當然地認為孩子也是清楚家長的要求和目標的,因此家長一般很少與孩子一起商量目標,而是直接為孩子設定目標。如很多時候家長說“好好寫作業”,家長的假設是孩子回家后立刻到書房,安靜持續地把作業寫完,不能三心二意。孩子理解的可能是,我只要寫了就行,從而就會出現家長三番五次地催促,孩子依然故我,最后常導致激烈的親子沖突。
家長認為孩子能夠很清楚地理解要求和目標,但是對于孩子而言,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他們仍處于形象化思維階段,無法理解抽象的“好好學習”“好好寫作業”等的真正含義。相反,孩子感受到的可能是家長太挑剔,自己怎么做也得不到認可,對家長產生憤怒的情緒,甚至感覺沒必要再努力。
(三)家長對孩子不夠信任,孩子缺少探索機會
很多家長在孩子學習、寫作業的過程中,由于擔心孩子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時間,會時常打斷孩子,如隔幾分鐘就問孩子是否需要喝水、吃水果等,或者隔幾分鐘就到孩子身邊提醒,甚至指責孩子沒有做應該做的事情。有的家長覺得孩子一定做不好,因此在很多事上包辦代替,沒有給孩子自己練習和探索的機會。還有的家長要求在指出孩子的問題后,孩子必須馬上做到,不給孩子改變的時間和過程。
任何人的成長都是在過程中進行探索、試錯、調整、進步的,因此,給孩子自主管理的時間和機會非常必要。如果家長切斷了孩子自我管理和探索的機會和可能性,孩子會感到自己沒有能力,或者覺得很多事情家長比自己還著急,不需要自己努力,孩子會慢慢缺乏責任感,或者自我貶低。這些都不利于孩子成長。
(四)家長的激勵不恰當,孩子失去動力
很多家長也用了一些獎勵和鼓勵孩子的方法,但其中有的做法不是很恰當。如很多家長怕孩子驕傲自滿,在孩子取得成績時,仍然只關注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抓住問題不放;有的家長激勵的方式和語言比較負面,如“怎么還是拖延呢?”“怎么還是不會呢?”有的家長喜歡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并且總是用其他孩子的優勢來比較自己孩子的不足。
家長可能會認為,用打壓比較的方式能讓孩子有更強的動力,做得更好,這些都是自己愛孩子的一種表現。但效果可能恰好相反,孩子感受到的可能更多是家長并不愛自己,因為在家長眼里,自己什么都不如別人,或者孩子覺得自己再努力也沒有用,家長只看到自己不好的表現,忽略或無視自己的努力。這些感受導致孩子與家長更加疏遠,也可能習得一種遇到問題就指責他人的行為方式。
(五)重復無效方法,形成不良循環
有些家長的最大困惑就是,為什么說了很多遍還是沒有用,催了很多次還是沒有用,這很可能是因為,這些催促、提醒的方式本來就沒有用,但家長已經形成了慣性的處理問題的習慣和模式,遇到類似的問題,就自動化地使用自己以往最熟悉的方法。這種熟悉感會給家長帶來一定的穩定感,但是對解決問題、對孩子而言,可能是無效的。
之所以抓住無效的做法不放,一種可能的原因是,家長沒有意識到這種方法不恰當,從而反復使用;另一種可能的原因是,家長即使知道這種方法無效,但是覺得也沒有其他方法可用。
二、焦點解決方法的核心理念和策略
焦點解決方法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作為一種心理輔導的取向和方法,由于其簡短有效的特點,除了在心理咨詢領域迅速傳播之外,在教育、企業、社工等各領域也得到迅速發展。焦點解決的理論基礎主要有四大方面,一是后現代心理學,二是系統論,三是策略派輔導,四是短程家庭治療。作為一個系統的輔導流派,焦點解決對人的理解有很多觀點值得我們關注,這里選擇一些與教育關聯緊密的核心理念。
1.每個人是自己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專家
焦點解決方法認為,每個人擁有很多解決問題的資源,是解決自己的問題的專家。只有當個人真正想解決問題的時候,才能激發內在動力,找到最適合的方法。
2.小步子的啟動效應會帶來系統的變化
啟動改變的第一步最為關鍵,有了成功的第一步體驗,孩子會增加勝任感,并能夠更好地推進后續的持續性改變,產生滾雪球效應。
3.聚焦正向比關注問題更容易帶來改變
從孩子的有效經驗和優勢資源切入引發改變,孩子更容易接受,改變也更容易發生。過多地聚焦在問題上,會引發孩子的對抗和焦慮,改變可能無法發生。
三、焦點解決方法在家庭教育中的具體應用
焦點解決方法的理論基礎之一是短程家庭治療,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焦點解決方法也有廣泛的應用。根據在指導家長的過程中使用焦點解決方法的有效經驗,我們提煉出四個最重要的方面。
(一)與孩子一起定目標,發展孩子的自我導向感
如上所述,很多家長習慣直接為孩子定目標,這些目標可能并不合理,也沒有考慮孩子已有的基礎。焦點解決方法認為,每個人是自己的問題的專家, 所以家長在對孩子提出要求的時候,一定要聽聽孩子的意見和想法。因為只有孩子參與了過程的討論并且認可目標,孩子才會感到這個目標是自己定的,這個目標和自己有關。這樣可以讓孩子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有更高的自我導向的意識。
如何把理念轉化為可操作的實踐呢?首先,家長要先明確是誰的目標,由誰來制定,具體到什么程度。其次,家長要和孩子商量,由孩子確定目標,并用自己的方式如文字、表格、圖畫的形式呈現出來。需要注意的是,制定的目標一定要基于孩子原有的基礎,如孩子目前的能力狀況是,能夠完成語文作業的60%,那么下一周的目標可以是,完成語文作業的70%,正確率80%。目標比較合理,也容易達到,孩子達到后,也更容易體驗自己是有能力的。更重要的是,這樣可以讓孩子逐漸發展自我管理、自我導向的能力。
(二)具體描述行為,提升孩子的確定感
針對家長憑自己的假設推斷孩子行為的不當做法,結合焦點解決方法認為“當事人是最了解自己的,是自己的問題的專家”這一理念,我們認為,家長在和孩子確定目標后,要基于孩子的年齡段和思維方式特點,描述需要做的具體事情。這種描述要具體,能操作,可以觀察,這樣孩子才能真正進行操作,并且在頭腦中預演具體的步驟,明確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同時有更強的確定感和秩序感。
家長可以把要求轉化成具體的行動步驟,如“好好寫作業”就過于模糊和空泛,孩子并不知道到底要怎么做。家長可以說得更加具體,如“晚飯后7:30開始回到你房間,坐到書桌前,先想想今天有哪些作業,然后先寫10分鐘”。孩子就會有清晰的行為層面的感知,并且感覺到任務并不復雜,也會增加確定感。
(三)啟動行動一小步,提升孩子的效能感
針對家長不信任孩子,過度干涉,要求孩子迅速改變的現象,結合焦點解決方法“小步子可以帶來滾雪球效應”的理念,提醒家長一定要重視小步子的策略。第一步的成功體驗至關重要,可以使孩子體驗到,自己是有能力做到的,即使開始的改變慢一些,但是后續會產生滾雪球效應,變化會越來越大。
家長可以問問孩子,如果10分代表達到了你自己制定的目標,現在在哪里呢?當孩子說4或者任何一個數字時,再問問孩子,再多做點什么,可以往前推進一個位置。由此激發孩子內在改變的動力,提升孩子的效能感,為持續推進改變奠定基礎。
(四)正向激勵和賦能,提升孩子的價值感
針對家長更多關注問題和負面信息的做法,結合焦點解決認為“正向改進比關注問題更容易發生改變”的理念,建議家長將注意力和關注點放在孩子的進步和努力上。
家長可以采用直接贊美的方法,如“你比昨天堅持時間延長了5分鐘,媽媽看到了你的努力!”也可以使用引發自我贊美的方法,如看到孩子作業完成的速度提高了,可以問問孩子是怎么做到的。讓孩子回憶自己應用的有效的方法。這樣的做法可以讓孩子感到自己的努力是被看到的,能夠提升價值感。
(作者單位:1.北京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北京,100875;2.中國兒童中心家庭教育部,北京,100035)
編輯/張國憲 終校/劉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