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亦華
〔關鍵詞〕討好型人格;家庭教育;安全感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1)17-0069-02
假期中,幾乎每晚,只要我開始跑步,兒子就會搬臺電腦或抱本書到我身邊。然后,我邊跑步邊看電影,他窩在我的被窩里或折紙或玩魔尺或看書,各自盡興。
這個已經快跟我一般高的小小男子漢,還常常這樣對我說:“媽媽,我越來越喜歡待在你身邊了。待在你身邊的時候,我的心里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快樂。”
但他也并非成天黏在我身邊。絕大部分時間里,我們各自忙碌,不過,也并非各自安好。
這個假期中,他的脾氣也見長,常動不動就臉上晴轉陰。
但面對這樣的每晚黏人和脾氣見長,我心底里卻是歡喜的。
曾幾何時,我是個標準的虎媽。而兒子,則是眾人交口稱贊的“高情商”。小小年紀的兒子,很會照顧他人的情緒:在班級里,他是老師很得力的助手,是男同學的好玩伴,也是一眾女生的小暖男;在爸爸媽媽身邊時,他會主動扛起超市購回的大包小包,會主動拿出壓歲錢給媽媽買漂亮衣服,也常常夸贊媽媽的廚藝,并總是把好吃的留給家人吃。可以說,除了學習上偶爾粗心,生活中有時搗蛋,他真的是個很不讓人操心的孩子。
可是,有幾件事情,曾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困擾著我。
一次去鄉下接兒子,奶奶無意間說漏嘴:跟著爺爺奶奶住的那段時間,兒子的脾氣臭得不得了,動不動就跟大人翻臉。
又一次,送兒子獨自參加閨蜜家孩子的生日宴。本以為他會繼續保持在家的紳士風度,誰知他居然無視整整一桌人,獨霸了一整盤雞翅,邊狼吞虎咽邊問大伙兒:“你們都不愛吃對不對?”
還有一次,是二年級時,他對一道難題有不同的解題思路,而一向特殊照顧他的大李老師并沒有邀請他分享,他于是在課堂上喊出了“大李老師神經病”……
這些事情讓我尷尬又自責。虎媽開始反思自己:一定是我的教育出了問題!但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呢?
后來,我去讀了很多家庭教育和心理學的書,漸漸撥開了云霧。
的確,兒子的暖男表現,得益于爸爸的身教影響,更得益于我們嚴格的家庭教育。
但我原來不知道,有一個詞,叫“討好型人格”。我不知道,做懂事的孩子,其實很累。
只要老師一句話,他就屁顛顛兒地忙前忙后為班級服務,然后心甘情愿把一大堆作業留到回家做;只要同學一聲央求,他就會熱火朝天地幫忙打掃衛生,忘記了媽媽還在校門口冷風中獨自凌亂;面對明明那么喜歡的起司蛋糕,他會吞著口水克制著欲望,留一半送到媽媽嘴邊,只因為我們教導“好東西要分享”;明明晚餐有時并不太符合他胃口,他也會很耐心地全部吃完,還不忘夸贊媽媽幾句,只因為媽媽說過“我做飯做菜也很辛苦的”……
其實最初他也不是這樣的,他會不愿意幫媽媽提東西,但遭遇了“你一點都不貼心”的評價;他會挑剔媽媽做的飯菜,但遭遇了“那你就不要吃了”的待遇;他會要求爸爸陪他玩,但遭遇的是“現在很忙,你等一會兒”的無盡等待……
在一次次抗爭中,他一次次撞破頭,于是,他學乖了,他很配合地被大人用他們的一套標準打造成為一個令大人無比驕傲的作品。他變得越來越聽話懂事,周圍人對他越來越贊賞有加。
與此同時,他也越來越明白,做哪些事,可以贏得大人的夸贊;而哪些事,想想就好,但不可以說不可以做。因為一旦說了做了,可能會被批評,被責罵,甚至可能失去被愛的權利。
可是,凡事有度,物極必反啊。那個平時經常吃不到糖的孩子,一旦有機會拿到糖罐子,在大人看不見的地方,就會開啟瘋狂嗜糖模式。因為人的心理就是如此奇怪,對那些想要而得不到的東西,我們一定會換種方式想方設法地補償自己。
于是,兒子在那些他不必害怕失去的人面前,活成了自己心中真正想要的模樣——比如在無比寵愛他的爺爺奶奶面前,想生氣就生氣;比如在無比呵護他的大姨九姨和倪好哥哥、小奕姐姐面前,肆無忌憚地狂吃雞翅;比如對著無比偏愛他的大李老師,可以飆臟話……
想起了自己班上的一個女孩子。上個學期末,因為一點小事,我批評了她。下課后,她沒有找我解釋,而是跑去跟班主任哭訴。
得知情況后,我很內疚,更是羨慕那位年輕的班主任。因為我知道,人們往往只會把最脆弱的內心、最真實的自我,暴露在最具安全感的地方,和最有安全感的人面前。所以,我很羨慕她,可以被孩子這樣信任。
所以,這個假期中,當兒子越來越黏我,也越來越會發脾氣的時候,我的歡喜無法形容。
我知道,那是因為我舍得花時間去傾聽他哪怕很荒誕的想法,是因為我花心思訓練了我的評價語言,是因為我尊重并認可了他很多未必成熟的做法,是因為我批評他的時候也不忘告訴他“哪怕你錯了,媽媽對你的愛也一分不會少”,更是因為我會無比幼稚地和他一起玩動畫片人物角色扮演,然后與他一起笑癱在沙發上。
和兒子從前的“高情商小暖男”人設相比,他現在變得更幼稚、貪玩、搞怪、無厘頭,很多行為看起來像是在“倒退”。但我知道,這其實是一個進步!一個很大的進步!
英國兒童心理學大師溫尼科特提出過一個觀點,叫“有益的退行”,意思就是,當一個人壓抑的依附需要被釋放出來了,舉止才會變得十分像個小孩子。這讓我想起了曾讀到過的類似的話:在你最愛的又被你愛著的人面前,你會退化成一個孩子。
所以,我親愛的孩子,將來總有一天你要長大,要獨自面對這個世界的風風雨雨,那么現在,在你還是孩子的時候,你就簡簡單單快快樂樂地做個孩子吧,享受像孩子一樣的快樂和悲傷,享受憤怒和哭泣的權力。
你一定要記住:你哈哈大笑時的酣暢,我愛;你悶悶不樂時的憂傷,我也愛;專注閱讀時的沉靜,我愛;調皮搗蛋時的鬧騰,我也愛。
前幾天你跟我說:“媽媽,你知道為什么你的笑點總是那么高嗎?或許是因為你大腦的額葉上部受過撞擊。書上這樣說的。”孩子,不是媽媽的大腦受過撞擊,而是媽媽大腦負責記憶的海馬體出了問題,媽媽忘記了童年原本該是什么模樣。
所以,孩子,我不僅會讓自己的笑點低一點,低到和你一樣高;我還會讓自己的要求低一點,低到和你的年齡一樣高。
孩子,爸爸媽媽要求不高,你慢慢來。
孩子,童年很美好,我們慢慢長。
(作者單位:浙江省海鹽縣濱海小學,嘉興,314317)
編輯/張國憲 終校/劉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