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鋼 劉伶俐
摘? ?要: 理論思維,是以理論為中介從經驗上升為抽象、通過個別把握一般、透過現象把握本質和規(guī)律的思維能力。它是抽象思維能力、哲學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理論分析能力的綜合統一體。通過思政課培養(yǎng)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對于落實“立德樹人”目標要求、為民族復興大業(yè)的未來人才隊伍提供能力素質保障、應對意識形態(tài)領域風險挑戰(zhàn)等,具有重要意義。思政課培養(yǎng)學生理論思維能力,必須以教學內容、教學思路、教學方式為基本著力點,優(yōu)化改進教學。
關鍵詞: 高校思政課? ?理論思維能力? ?培養(yǎng)方法
理論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的本質要求。理論育人是通過教學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學生頭腦,提高他們對黨的基本理論和路線方針的政治認同和思想認同。在理論育人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是不可忽視的一環(huán)。
一、理論思維與理論思維能力
最早提出“理論思維”概念的是恩格斯在就經驗自然科學與理論自然科學、哲學思維與自然科學思維、舊哲學與唯物辯證法相區(qū)別的意義上使用這個概念。他認識到當自然科學積累了龐大的實證知識材料,需要整理時,“自然科學便走進了理論領域,而在這里經驗的方法不中用了,在這里只有理論思維才能有所幫助”[1](27),這是在自然科學思維經驗層次和理論層次分野中的使用。他指出:“理論思維僅僅是一種天賦的能力。這種能力必須發(fā)展和鍛煉,而為了進行這種鍛煉,除了學習以往的哲學外,直到現在還沒有別的手段。”[1](27)這說明自然科學確實需要理論思維,但理論思維在本質上是哲學思維。他還進一步強調:“不管自然科學家采取什么樣的態(tài)度,他們還得受哲學的支配。問題只在于他們是愿意受某種壞的時髦哲學的支配,還是愿意受一種建立在通曉思維的歷史和成就的基礎上的理論思維的支配。”[1](187)這里的“建立在通曉思維的歷史和成就的基礎上的理論思維”是指與舊哲學相區(qū)別的唯物辯證法。
雖然恩格斯沒有給“理論思維”下準確的定義,但實際上已經為理解把握這個概念指明了方向。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把握“理論思維”:
首先,理論思維是一種特殊的能力,即從經驗上升為抽象、通過個別把握一般、透過現象把握本質和規(guī)律的思維能力。關于理論思維是一種能力的認識在恩格斯那里已明確指出,無須贅言。因此,這里把“理論思維”和“理論思維能力”在同等意義上使用。
其次,理論思維具有從不同角度看各有側重卻又相互關聯的豐富內涵。
第一,從與經驗思維相區(qū)別的意義上看,理論思維是一種抽象思維能力。“理論思維是以理論為中介并與經驗思維相對應的一種高級的抽象思維形式”[2]。這里有幾個要點需要把握:一是理論思維之所以抽象,是因為其以理論為中介,尤其是主要借助理論中的“概念”“范疇”進行思維,是“運用概念的藝術”,概念、范疇本身就是通過抽象得來的。二是抽象思維以邏輯思維為外殼。概念及在其基礎上形成的判斷、推理,是邏輯思維的基本形式,抽象思維一定以邏輯思維為表現形式。三是抽象的意義在于較之感性經驗更宏觀、更深刻。抽象,其本義是從眾多的事物中抽取共同的、本質性的特征,舍棄非本質的特征。抽象是超越感性的具體、經驗的個別把握一般,所以更宏觀。通過現象把握本質和規(guī)律,所以更深刻,“物質的抽象、自然規(guī)律的抽象、價值的抽象及其他等,一句話,一切科學的(正確的、鄭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確、更全面地反映著自然”[3](181)。
第二,從思維方式的獨特性上看,理論思維是哲學思維,是一種理性反思和批判的思維能力。哲學思維與其他思維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它“秉承一種窮根究底的思維方式”,尤其是“一種‘前提批判的反思理路”,“就是考究事物或問題的根據、條件,而不單單是事物本事……就是對任何事物都持有質疑、評判、評價的思考”[4](56-41)。它總能在“無疑處生疑”、在常人看不到問題的地方發(fā)現問題。正是緣于哲學思維的這一特性,理論思維能夠讓人眼光獨到、見解深刻。
第三,從方法論特色上看,理論思維是一種辯證思維能力。辯證思維是理論思維的內核。任何哲學方法論都建立在世界觀的基礎上,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是唯物、辯證的科學世界觀,在其理論視野中事物是普遍聯系和運動發(fā)展的,聯系和發(fā)展的根據是矛盾雙方的相互作用和辯證運動。與這種世界觀相一致,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石的理論思維必然要以辯證思維為內核,在客觀聯系中、在運動變化中、在對立統一中、在矛盾作用中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在這個意義上,理論思維與把“思維矛盾”和“辯證矛盾”混淆的僵化的形而上學思維有質的區(qū)別。
第四,理論思維還是一種理論分析能力,即用理論分析具體問題的能力。“哲學家們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5](57),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鮮明的實踐特色和現實指向,其生命力在于回應時代命題、有效解決具體問題。要解決具體問題,就需要把一般理論與具體實際相結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運用矛盾分析方法抓住關鍵、找準重點、闡明規(guī)律。用理論具體分析問題的過程,就是從“理論”向“理論思維”轉化的過程。因此,理論思維必然是一種運用理論蘊含的立場觀點、概念范疇、思維框架等分析具體問題的能力。
最后還需說明的是,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和多次強調的辯證思維、歷史思維、戰(zhàn)略思維、底線思維、系統思維、精準思維等科學思維方法,可以看作理論思維從不同角度或在不同側面、不同領域的具體化,它們在實質上是相通的。
二、思政課培養(yǎng)理論思維能力的重大意義
培養(yǎng)學生理論思維能力,對落實“立德樹人”目標要求、為民族復興大業(yè)的未來人才隊伍提供能力素質保障、應對意識形態(tài)領域風險挑戰(zhàn)等具有重大意義。思政課在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的過程中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首先,培養(yǎng)學生理論思維能力是落實“立德樹人”目標、實現有效價值引導的必然要求。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教學“就是要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6](4-16),也就是通過系統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政治立場和科學價值觀。因此,思政課必須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知識傳授是載體、基礎和手段,價值引導是核心、導向和目的。但需要注意的是,一般而言知識并不能直接地、自動地轉化為價值,在知識與價值之間還需要有一個轉化的中介和橋梁。這個中介和橋梁就是理論思維能力。
“只有理論清醒,才能政治堅定”,理論清醒僅靠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知識是不夠的,還需要具備一定的理論思維能力,其核心是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具有這樣的能力,青年學生才能在面對重大現實和理論問題時、面對自身思想困惑時、面對大是大非時,始終保持頭腦清醒。只有通過理論思維能力這個橋梁,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知識才能最終升華為堅定的政治信仰和科學的價值觀。
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同志專門強調:“思政課要教會學生科學的思維。思政課教師給予學生的不應該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應該是觀察認識當代世界、當代中國的立場、觀點、方法。”“無論怎么講,最終都要落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學會正確的思維方法上來。”[6](4-16)這里的“科學的思維”“正確的思維方法”實際指的是理論思維,這些重要論述集中體現了習近平同志對思政課培養(yǎng)學生理論思維能力的期望和要求。
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出臺的《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實施方案》規(guī)定,大學階段的思政課教學要“重點引導學生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培養(yǎng)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矢志不渝聽黨話跟黨走,爭做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7],從知識、能力、價值三個維度規(guī)定思政課的具體教學目標。理論思維能力培養(yǎng)是思政課教學題中的應有之義,是實現“立德樹人”的必然要求。
其次,培養(yǎng)學生理論思維能力是提高其綜合素質、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未來人才隊伍保障的必然要求。
恩格斯曾有一個著名斷言:“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1](29)新時代下,習近平同志進一步明確指出:“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8]這一論斷將理論思維空前地提升到了民族復興的層面和高度,同時也啟示我們必須把理論思維能力培養(yǎng)作為思政課的基本任務之一。
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必須始終堅定不移地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推向前進。走社會主義道路、發(fā)展社會主義事業(yè)離不開人才。人才要靠教育培養(yǎng),社會主義教育要“努力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6](4-16)。作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青年大學生不僅是推動未來中國進步發(fā)展的生力軍,而且是未來黨執(zhí)政興國的中堅力量,必須具備較強的理論思維能力。這是因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可能是一路坦途,必然面對可以預測和不可預測的各種風險和挑戰(zhàn)。面對復雜的內外部環(huán)境和各種風險和困難,只有不斷提高理論思維能力并將其具體化為辯證思維、系統思維、戰(zhàn)略思維、歷史思維、底線思維等科學思維方法,才能在復雜局勢中洞察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方向和趨勢、透過現象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創(chuàng)新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正確處理各種復雜的矛盾關系,推動民族復興事業(yè)前進。
思政課在理論思維能力培養(yǎng)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恩格斯已經指出提高理論思維能力要靠學習哲學,對當代大學生而言就是學好馬克思主義理論,尤其是學習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正是思政課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教學內容。通過系統地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培養(yǎng)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幫助他們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看家本領”,思政課責無旁貸。
再次,培養(yǎng)學生理論思維能力是鞏固思想陣地、維護國家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必然要求。
隨著我國日益擴大開放、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我國同世界的聯系更趨緊密、相互影響更趨深刻,意識形態(tài)領域面臨的形勢和斗爭更復雜。面對這種嚴峻形勢,思政課教師需要在課堂上以旗幟鮮明的態(tài)度,駁斥批判錯誤思潮、錯誤觀點。但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思政課教師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分析批駁每一種錯誤觀點,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幫助他們練就理論的慧眼。“煉就金剛身,不怕百毒侵”,青年學生只有具備一定的理論思維能力,能夠自主地分析辨別錯誤觀點“錯在哪里、為什么是錯的”,能夠自覺地警醒錯誤思想,能夠自動筑牢思想根基、抵御負面意識形態(tài),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政治鑒別力和思想免疫力,才能切實鞏固思想陣地,維護國家意識形態(tài)安全。
三、思政課培養(yǎng)理論思維能力的著力點
思政課要把訓練、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作為課程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之一,融入教學的方方面面,把教學內容、教學思路和教學方式作為基本著力點,有針對性地優(yōu)化改進,以適應培養(yǎng)理論思維能力的要求。
首先,在教學內容上要著力突出思政課的理論特質,通過精講馬克思主義理論夯實理論思維的知識基礎。
講理論是思政課教學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名稱中本身就包括“理論”的內涵,思政課的本質是“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成果的理論教育……幫助學生提高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9](95-100),也就是“用科學的理論培養(yǎng)人”。同時,理論思維必然是以理論知識為基礎的。理論思維在一定意義上可以看作“以一定的范疇、概念特別是理論框架為基礎、為工具,認識、理解、說明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活動”[4](56-61),不掌握比較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奢談理論思維只能是空中樓閣。因此,不管是遵照思政課的內涵和本質,還是著眼理論思維能力培養(yǎng),都要求思政課教學要突出課程的理論特質,通過精講理論夯實理論思維的知識基礎。
一是要講“真理論”。思政課所講的“理論”特指馬克思主義理論。針對有的思政課堂中存在的少講甚至不講馬克思主義的“去意識形態(tài)化”不良傾向,思政課教師要注意強化教學的思想性、政治性,正確處理守正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牢記守正是創(chuàng)新的前提,在廣泛吸收借鑒其他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的同時,始終堅持把集中系統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中心任務。二是要真講理論。針對有的思政課堂存在只追求表面“熱鬧”淡化理論性的“迎合式”教學和只停留在經驗層面的“去理論化”傾向,思政課教師要注意強化教學的理論性、說理性,正確處理深刻性與生動性的關系,在注重教學的生動性、通俗性的同時,堅持“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6](4-16),提高用“用學術講政治”的本領。三是要講“理論的真”。講“理論的真”是指教學中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凸顯“真理的強大力量”。講理論不能簡單等同于“從概念到概念”。“從概念到概念”雖然可能在邏輯上無懈可擊,但由于理論與實際相脫節(jié),對學生而言難以感受到理論的親和力和感染力,導致喪失學習興趣。因此,思政課教師要注意強化教學的親和力、針對性,正確處理理論性與實踐性的關系,緊密聯系理論與現實社會生活、與學生思想實際,在用理論聯系實際的過程中、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中彰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力量和實踐的力量。
其次,在教學思路上著力凸顯理論思維的運思過程,通過教師的典型示范熏陶培養(yǎng)。
掌握一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只是幫助學生形成理論思維的一個前提。理論思維是運用理論知識的能力和方法,能力和方法的東西是很難僅僅通過知識的言傳就能掌握的,它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靠教師在教學中示范理論思維的運思過程,達到對學生熏陶培養(yǎng)的目的。這需要思政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下“兩個統一”。
一是堅持理論知識講授過程與理論思維運思過程的統一。傳統的思政課教學思路多是原理+例子,實際上是先告訴結論再用例子說明,其中較少體現理論思維的過程,談不上示范意義。要培養(yǎng)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教師應遵循“按照理論的邏輯講理論”的原則設計教學思路。理論的邏輯包括理論的構成邏輯和理論的形成邏輯。理論的構成邏輯是指理論是由概念、判斷、推理構成的嚴謹邏輯體系,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這要求教師在講授理論知識時概念準確、結論明晰、邏輯縝密;理論的形成邏輯是指理論形成的思維進路應與“從感性具體上升到抽象”的認識路線相一致。這要求教師在講授理論知識時要從盡量以感性經驗材料為基礎,通過思維的抽象上升得出到一般性的理論結論。實際上,“按照理論的邏輯講理論”就是要求“理論知識的講授過程”同時是“理論思維的運思過程”,即基于感性經驗材料或歷史資料,綜合運用已掌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和邏輯思維、抽象思維、辯證思維、批判性思維等思維方法,分析和解決當下教學主題,得到新的理論知識過程。對教師而言,每一堂課既是講授新知識的過程,又是示范理論思維運思的過程;對學生而言,每一堂課既是學習新知識的過程,又是一個觀摩教師如何運用理論思維解決新課題的過程。通過觀摩有所體悟,在一定意義上有助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二是堅持解決學生思想困惑的過程與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運用過程的統一。思政課教學要有問題意識,直面學生關注的、有疑惑的問題。通過解疑釋惑“教育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辯證認識、理性分析現實問題,辨明大是大非、真假黑白”,這個過程不僅是解答學生頭腦中“問號”的過程,還是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分析和解決理論和現實問題的過程,更是從“抽象”上升到“思維中的具體”的過程。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幫助其掌握全面地、歷史地、辯證地看問題和“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科學思維方法具有積極作用。
再次,在教學方式上著力強化學生對理論思維的實操訓練,通過學生的自主運用掌握、熟悉和養(yǎng)成。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理論思維運作,只是為學生提供理論思維運用的范本,對他們來說還是外在的。要真正內化為能力,僅靠這種觀摩中的“學”是不夠的,還需要學生親身“習”,也就是在對理論思維的實際操作運用中熟悉、掌握和提高。
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具有鮮明的實踐特性,思政課教學應當體現實踐導向。這種實踐導向體現在:一方面要關注實踐問題,另一方面要注重實踐教學形式。就理論思維能力培養(yǎng)而言,這兩者統一于學生自主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發(fā)現、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也就是親身練習使用理論思維的過程。現在不少高校思政課都在探索這樣一種類似我們稱之為“學生自主調研”的實踐教學方式,雖然可能在細節(jié)上略有不同,但大致步驟基本一致:第一步,學生(個人或小組)選定一個有一定理論或實踐價值的題目;第二步,帶著問題搜集相關資料素材;第三步,整理分析資料素材,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第四步,對經過整理分析的材料進行思維運作,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個別到一般、由現象到本質、由感性具體經過抽象再回復到思維中得到認識和解決問題的結論。這個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過程的每一步都或多或少涉及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要運用到理論思維及具體表現形式。更重要的是,這一過程是在教師指導下基本上由學生獨立完成的,是學生自主運用理論思維的實操訓練,對其理論思維能力培養(yǎng)提高的意義作用更明顯、直接。
參考文獻:
[1]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2]侯才.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N].光明日報,2018-07-13(02).
[3]中共中央編譯局.列寧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4]張澍軍,王哲.略論思政課與理論思維——以青年教師理論思維修為為例[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0(5).
[5]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
[7]中共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1/01/content_5576046.htm,2021-01-01/2021-5/11.
[8]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200周年誕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5(02).
[9]陳錫喜,董玥.論思政課守正創(chuàng)新的“重要基礎”和“根本保證[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