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迅
摘? ?要: 通過回顧國內外相關研究,根據我國基本國情及相關理論支持,探討初中生同伴交往中的影響因素,為初中生同伴關系的發(fā)展提出建議。研究發(fā)現:初中生個人的身心狀態(tài)、父子依戀程度及教師對學生的認識水平都會影響初中生同伴關系的發(fā)展,可通過提高初中生對自身的認識、構建家校溝通渠道、完善學校管理體系等為初中生同伴關系的發(fā)展提供良好環(huán)境。
關鍵詞: 初中生? ?同伴關系? ?影響因素? ?發(fā)展策略
中學時期同伴關系的發(fā)展會對學生日后社會適應產生重大影響,初中時期同伴關系的建立與維持尤為重要,研究表明,同伴關系質量高的青少年往往表現出更多的親社會行為,擁有高質量的同伴關系有助于青少年在生活當中采取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1](381-383)。但目前對同伴關系的研究多聚焦于異性交往層面,缺乏對同性伙伴間的關系研究,并且大部分研究將同伴關系作為中介變量,很少討論初中生同伴關系如何發(fā)展,措施缺乏普遍性。因此,為探尋影響初中生同伴交往的因素并提出發(fā)展策略,本文通過回顧國內外文獻,將我國具體國情與理論實際相結合,為促進初中生同伴關系發(fā)展提出實質性建議。
一、初中生同伴關系發(fā)展的影響因素
(一)自身因素
1.生理層面。目前我國青少年性成熟呈不斷提前趨勢,生理上的迅速成熟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成人感,中學生雖有一定的文化修養(yǎng),但因缺乏自制力,常因偏激的言行而影響交往。研究發(fā)現初中生人際交往水平存在性別差異。在友誼情感上,女生在歸屬與愛的需要和滿意度上的得分顯著高于男生,男生在社交焦慮上的得分顯著高于女生[2](52-56,119)。
2.心理層面。奧爾波特指出,同伴關系、心理健康水平及性格特征是相互影響的,個性成熟的人會與他人有良好的交往和融洽的關系。研究發(fā)現,中學生的心理素質越好,內在調控性越高,外在行為和情緒表現得越好,就越受同伴的歡迎,同伴關系越好[3](1290-1295)。說明心理素質水平高的個體不僅擁有積極的認知及個性品質,還可以很好地認識事物,控制內在心理狀態(tài)和外在表現行為。自尊心較強的學生更能采取積極主動的人際交往方式,可在社交場合如實表現自我,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4](47-52)。
(二)家庭因素
1.家庭教養(yǎng)方式。父母的態(tài)度是兒童最早接觸的社會環(huán)境,會對兒童的社會化過程產生重要的影響。研究表明,在溫暖理解的教養(yǎng)方式下成長的兒童更易于與同伴建立良好的關系,但對于女性來說,家庭矛盾性、獨立性和控制性維度對同伴關系具有預測力,行事風格和才干對初中男生同伴關系發(fā)展具有預測力[5](25-30)。
2.親子依戀。初中生在家庭中的撫養(yǎng)經歷將間接地影響同伴接納的程度,兒童與母親的關系一直被認為是兒童社會性與情緒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國內研究表明,母親與兒童之間的和睦關系對兒童的攻擊行為有顯著的負效用。但在親子依戀上,中外研究結果并不完全一致,Seval & K?覦z?覦lda? [6](1408-1432)經研究發(fā)現,父子依戀對同伴關系具有預測作用,男性青少年對父親依戀越安全,人際關系的發(fā)展越協(xié)調,母子依戀和社交焦慮變量卻對同伴關系沒有顯著預測作用。
(三)學校因素
1.學校教學管理水平。對初中生而言,學校是他們接觸的第二個社會,不同學校因教學教育管理水平和學校環(huán)境不同,對初中生同伴關系的影響存在差異。研究表明,同伴交往對初中生的影響存在顯著的校際差異,重點初中學生在豐富生活及提高學習品性上的得分顯著高于普通初中,在同伴交往對初中生的消極影響卻相反。因此,學校管理水平是影響初中同伴交往的一個重要因素。
2.教師對學生關系的認識。在同伴交往過程中,同伴間起爭執(zhí)是較常見的現象,調查研究顯示,初中生在處理同伴間的糾紛時仍需要教師的幫助。學生并不會向教師訴說事件的全部過程,班級內同伴關系發(fā)展的實際情況和教師對學生同伴團體的認知未必一致,因此,比起學校制度,教師對學生同伴團體的認識程度更是影響初中生同伴關系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四)社會因素
1.交往媒介的進步。隨著社會的進步,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為人們提供了新的途徑,越來越多的初中生與陌生人聯(lián)系。hristakis和Fowler發(fā)現,幸福感、抑郁感等感受存在傳遞效應,即一個人的情感不僅受到有直接關系的人的影響,還會受到朋友的朋友的影響。在初中生同伴交往中,這種“影響過程”的作用體現為行為和心理特征的彼此同化,即彼此相似的青少年容易結成友誼關系,這種友誼關系會影響雙方的行為和心理[7](591-602)。
2.社區(qū)建設程度。同伴關系只是社會生態(tài)網絡的一個分支,同伴交往總是與其他社會關系網絡一起影響初中生的發(fā)展與社會適應,研究發(fā)現,農村留守兒童在同伴交往中表現出更多的恐懼自卑情緒,同伴關系狀況顯著差于非留守兒童[8](78-84),社區(qū)支持及政府支持都對留守兒童的關系適應產生積極的正向作用[9]。
二、初中生同伴關系的發(fā)展策略
(一)提高初中生對同伴交往的認識
1.不懼怕同伴交往,同伴交往是初中生進行人際交往的前奏,初中生應主動伸出友誼的橄欖枝,在異性交往過程中大膽表達思想,當沒有得到同伴認可或在同伴交往上出現困擾時,學會向父母、老師尋求建議與指導。
2.不盲目進行同伴交往。初中生在進行人際交往、構建同伴關系時,不應盲目濫交,只看重同伴的家境、外貌。多考慮同伴的內部品質,學習同伴身上的良好行為,并指出不端行為,結交有利于自身發(fā)展的良好同伴,努力在同伴交往過程中促進自身與他人的發(fā)展。
(二)推動家校教育協(xié)同發(fā)展
1.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家長應認識到初中生同伴交往的積極意義,幫助孩子樹立合理的交往觀,注意趨利避害,把握尺度。適時開展家庭教育,采用民主型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以科學誠實的態(tài)度與孩子交流。針對初中生的異性交往問題可適當發(fā)揮同性家長的作用。以父母融洽的關系為孩子進行同伴交往樹立良好榜樣。
2.構建家校溝通渠道。學生成績及學習水平是衡量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指標,學習好的孩子會被貼上好孩子的標簽。在評價學生時,家長學校應攜手,不將成績作為看待孩子的唯一標準,杜絕唯分數論,在教育過程中了解學生需求,不主動要求孩子將學習成績作為攀比目標,培養(yǎng)孩子立德樹人的精神品質,在開展家長會時不單純交流學生學習成績、努力程度,應將學生品德、社交圈子、興趣愛好等作為溝通內容,多角度全方位地溝通學生情況。
(三)完善學校管理治理體系
1.重視集體活動的開展。一般來講,積極參加集體活動的學生在學校生活的各個領域和心理適應方面更強。但研究表明,參加集體活動可能對學生的人際關系產生消極影響,因此,強制要求學生參與集體活動是極為不妥的[10](419-431),集體活動的開展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如參與的人數、成員之間的關系及活動目的等。
2.舉辦人際關系專題講座。中學生進行人際交往的原因主要為對同伴感興趣、希望得到他人支持等,較少考慮現實問題。因各種原因羞于進行同伴交往的學生不在少數。學校可開展普及性宣傳講座,使同學們認識到同伴交往的重要性,對因心理困擾而難以進行人際交往的學生開展篩查工作,配備專業(yè)心理教師,提高學生的交往能力,使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交往方式。
3.提高教師觀察研究學生的能力。師生溝通不充分,教師信息了解不完全是影響初中生同伴交往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根據教師的實際需求,開發(fā)相應的培訓課程,增進教師對班級內同學情況的了解,加強教師與學生交談時咨詢技術的運用,使學生向教師敞開心扉。
4.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同伴交往思想。研究表明,團體干預活動可顯著改善初中生的同伴關系[11](239-245)。因此,可在教學中活用小組討論等形式,發(fā)揮同學互助功能,為同伴交往提供機會。教師可豐富教學形式,多向小組發(fā)問,注意觀察小組成員的分工情況,促進學生之間合作交流。
(四)建立健全社會支持系統(tǒng)
1.提高社會團體的規(guī)范化水平。洛克的恒河猴社會性發(fā)展實驗表明,被剝奪了同伴,只與母親接觸的幼猴,易產生較嚴重的社會適應不良。社會團體是初中生尋找同伴的重要途徑,在規(guī)范的青少年組織中,學生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且在活動過程中為社會做貢獻,獲得責任感,但目前社會中的團體魚龍混雜,因此加大對不良團伙的管控力度,促進社會團體活動規(guī)范化,有利于為初中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交往環(huán)境。
2.利用社會文化的導向作用。社會需求理論認為,個體在與他人不同的關系中尋求特殊的社會支持功能,滿足不同的社會需求。初中生在進行同伴交往時往往會與不同人建立不同的關系,并不會對所有同伴敞開心扉。政府應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構建積極向上的和諧文化,促進社會整體道德素質進步,為初中生進行同伴交往營造良好的氛圍。
三、初中生同伴關系發(fā)展的研究與展望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對同伴關系的研究多在于比較內地與沿海開放地區(qū)學生的同伴交往觀念,尋找兩者差異,九十年代多在于探討異性交往的現狀及特點,進入二十一世紀后,研究傾向更關注同伴交往時的心理障礙及異性交往過密現象。以往對同伴關系的研究多停留在通過學生間的對比探討影響同伴關系發(fā)展的原因,提出的建議往往難以扎根實際。有研究著重于探討同伴關系的發(fā)展對學生的作用,但對同伴關系的發(fā)展階段與水平沒有深入探討,對學生群體中存在同伴交往困難的現象缺少認識,難以為初中生同伴關系的發(fā)展提供實質性建議。之后的研究應著重于在不同視角下探討初中生同伴交往的干預模式及初中生同伴交往的個案分析,通過具體干預活動探尋提高初中生同伴交往水平的方式,分別研究農村兒童、特殊兒童、城市兒童等各地區(qū)初中生同伴關系的發(fā)展特點,在特殊性中總結普遍性,為全面了解我國初中生同伴關系發(fā)展現狀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達夏·金亮,張瀾,等.自尊、同伴關系與青少年健康促進行為的關系[J].中國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2017,34(05).
[2]王英春,鄒泓,張秋凌.初中生友誼的發(fā)展特點[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6,22(02).
[3]劉廣增,張大均,潘彥谷,等.中學生心理素質與同伴關系的研究:自尊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學,2016,39(06).
[4]江沂芯.自尊水平對中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及其干預研究[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6,4(01).
[5]王挺.青少年同伴關系發(fā)展的家庭教育機制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20,37(01).
[6]Seval Kzlda? . Peer Relations in Adolescence[J]. OPUS Uluslararas Toplum Ara? trmalar?Dergisi,2019,10(17).
[7]張鎮(zhèn),郭博達.社會網絡視角下的同伴關系與心理健康[J].心理科學進展,2016,24(04).
[8]陸芳.農村留守兒童同伴關系與心理安全感關系及教育應對[J].當代青年研究,2019,37(06).
[9]趙磊磊.農村留守兒童學校適應及其社會支持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9.
[10]岡田有司.(2009).部活動への參加が中學生の學校への心理社會的適応に與える影響.教育心理學研究,2009,57(4).
[11]楊晶,余俊宣,寇彧,等.干預初中生的同伴關系以促進其親社會行為[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5,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