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堃 楊贇 陳雅楠


摘? ?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新時代,正經歷一場深刻變革,要求加快培養黨和國家需要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目前,我國公共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存在同質性強,教學模式單一,學科專業交叉融合度低,人才培養預期、學生職業發展意愿與社會需求脫節,科研、教學、學習之間碎片化等諸多問題,很難滿足新時代公共管理卓越人才需求。要主動適應新發展階段的要求,探索借鑒教育學前沿理論,構建基于“科研—教學—學習連接體”的公共管理專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 公共管理專業? ?拔尖創新人才? ?培養模式? ?科研—教學—學習連接體
公共管理類專業一直肩負著為政府及非政府公共機構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的重任。新時代公共管理學科已演變為以行政管理為重點、經管法文協調發展的多學科性專業群。在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場化的沖擊下,迫切需要更多的以公共管理為主的跨法學、經濟學、政治學等學科的拔尖創新人才。本文立足時代需求,從政府、企事業單位、社區對公共管理人才的創新意識評價,教師角色轉換與回歸,多樣態教學方法選擇、人才培養考評體系應用等多維度進行探析,希望從理論與實踐雙向構建基于“科研—教學—學習連接體”的公共管理專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一、“科研—教學—學習連接體”的理論闡釋
“科研—教學—學習連接體”最早可追溯到十九世紀初,德國統治階級為挽救德意志,洗刷國恥,希望通過學術教育上的繁榮和精神上的勝利實現民族復興,對大學教育進行了改革。其中,柏林大學創始人威廉·馮·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提出新大學的本質是“客觀的學問與主觀的教養相結合”,新大學的發展應秉持“孤獨和自由”,以“學習自由”和“教學自由”為辦學方針,逐漸確立科研、教學、學習相統一的教育原則。此后,科研成了連接教育教學和學生學習的紐帶,形成了緊密的“科研—教學—學習連接體”,對近代大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當前,國外關于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研究,著眼于教學、科研與學習的有機融合。針對“科研飄移”與“教學飄移”問題,德國學者威廉·馮·洪堡率先提出“科研教學一體化”原則。爾后,為迎接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的到來,美國教育學家伯頓·克拉克在“洪堡原則”基礎上,對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結構進行研究后,提出構建“科研—教學—學習連接體”的設想。近年來,我國學者開始關注該問題的研究,普遍認為應建立“人才、學科、科研”一體化的高校管理體制機制。在實踐層面,開展了諸如“校企協同培養”“產學研合作培養”(霍東霞,2018)、“產學研用互動培養”(嚴大龍,2018)、“平臺-技能-實踐-應用聯動培養”(賈博等,2019)等模式的嘗試。
伯頓·克拉克在《探究的場所——現代大學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一書中指出,“科研—教學—學習連接體”比傳統的“教學科研相統一”具有更明顯的優點,可以有效避免不包含學習科研和教學極有可能造成的后果:教授從事的科研遠離教學,更沒有把學生包括進去,或很少關注學生的參與,“學習”的成分被忽略。如圖1所示,“科研—教學—學習連接體”最關鍵的是營造師生相處如同雙重螺旋線的理想環境,它由一個代表教學的教學群體和一個代表科研的科研群體相互纏結而成。
在該模型中,教授的作用在于把科研和教學的活動結合起來,科研活動十分恰當地轉化為一種教學的模式;學生的作用是把科研和學習活動結合起來,科研活動轉化為一種學習模式,科研同時使教授和學生定向,把教學環境和科研環境融合成知識創新與知識傳播之網,這個雙重群體成為現代大學避風的錨,守住大學的根本,避免科研教學相向漂移的浪潮。
二、公共管理專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實踐
我國已經邁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新階段。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數字技術將帶來公共治理全方位變革,社會對公共管理人才需求將更加多樣化,公共管理學科呈現出交叉融入、綜合集成、專業方向變化快、知識更新周期短的新特征,使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重心在于適應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和全面開發學生各方面能力。
以中南民族大學公共管理學科專業為例,經過多年教學改革實踐,對于公共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已有了一定的理論研究成果。筆者圍繞“新文科”等一流學科專業建設趨勢,深入闡釋了伯頓·克拉克“科研—教學—學習連接體”模型與公共管理專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構的契合性與適應性。通過問卷調查、政策梳理、口述記錄等形式,系統探究科研、教學和學習的連接對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效果的影響因素,總結凝練相關模式經驗。特別是積極探索該模式與我校公共管理西部少數民族卓越人才計劃、行政管理專業實驗班人才培養改革目標有效對接,關注民族地區基層治理新情況新問題,開展公共管理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現象→理論→模擬→新現象”剖析。同時,面對當前人工智能、大數據和網絡化迅猛發展的現實,瞄準公共治理的前瞻性、復雜性與交叉性,秉持“篤信好學,自然寬和”的價值取向,以教授為樞紐、以學生能力培養為核心,整合多方協同育人資源,適應社會對復合型公共管理人才的需要,打破教學與科研、學科與專業、政府與高校、高校與企業、高校與高校、國內與國外的邊界約束,構建起科研、教學、學習三者互為“超鏈接”的公共管理專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一)跨學科整體培養
學科雖是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但如果實現學科間的交叉互動,特別是以優勢學科引領帶動其他學科發展,就能實現協同創新育人目標。多學科交叉融合是指由兩門及兩門以上的學科通過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種新的綜合學科體系。傳統公共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注重的專業面向窄,學科交融深度有限,培養的學生學術視野不寬,應對與解決跨學科復雜問題的能力欠缺。針對于此,應著力探究公共管理學科的創造性如何體現在既有學術軌道上的延伸,以及怎樣用新概念、新理論、新技術替代舊概念、舊理論、舊技術,以科研撬動教學和學習整體聯動,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滿足新時代治理法治化、社會化、智能化的新要求。
2018年10月,教育部等13部委決定聯合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在此背景下緊抓“新文科”專業優化和升級的契機,研究構建治理能力現代化導向下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公共管理本碩博一體化知識體系。中南民族大學公共管理大類有5個本科專業:行政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公共事業管理、土地資源管理、政治與行政學,涉及的學科涵蓋了政治學、民族學、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高等數學、計算機學、醫學和法學等。主張本科低年級強化通識、大類專業基礎和專業認知實習;高年級注重學科交叉及專業核心學科、專業實習,通過參與研究生課題、科技創新實踐等方式,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通過建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特區”,跟蹤觀察實驗班、創新團隊和各類特優生,促進形成電子政務、醫療衛生、社會救助、規劃設計、地理科學、公共政策、人力資源、資源環境等融合的專業知識體系。
(二)教學研整體培養
創新教學模式須有賴于科研創新,在科研項目全過程融入教學改革,以教學和學習驅動科研項目持續創新。因此,應以學生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培育為旨向,推動公共治理理念及方法創新性地融入公共管理專業教育教學各環節之中,形成教學研耦合機制。其中主要以大數據與政務效能、人工智能與智慧社區、人生風險與社會保障、土地整治與城鄉空間重構等科研項目或實驗項目為基礎,通過共同開發與整合科研資源,加強高水平學業、高質量就業、高起點創業的“三業”教育實踐,再造科研帶動教學和學習的公共管理人才培養流程。
另外,建議對本科第一學年主要以入學專業教育、實驗室觀摩和公共管理專業導論為重點進行培養方案改革,提高基礎知識素養和專業認知能力;第二學年與第三學年主要以綜合能力提升為目的,如讓學生參加課外實踐活動、創新創業實踐、學科實習、學科競賽等;第四學年除了畢業設計之外,通過學術報告發言和參加國際交流學習等高水平、國際化活動,促進學生與國際高水平學生團隊同臺競技及交流互鑒,提高創新實踐能力。以行政管理、社會保障和土地資源管理及公共管理碩士(MPA)學位授權點建設為支撐,面向治理能力現代化,開展本碩(博)一體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實驗,依托并發揮國家民委和湖北省重點學科、省級高校本科專業綜合改革等資源優勢,以精英化培養為主體,個性化、國際化教育為兩翼,培養志向遠大、基礎扎實、國際視野寬闊的公共管理學術精英和實踐創新人才。
中南民族大學公共管理專業還依托國家民委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城市民族與宗教事務治理研究中心”、湖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湖北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校級重點研究部基地“民族地區人地關系研究中心”等科研平臺優勢,組建教授團隊,通過成立師生共研小組、開展研究性教學、開啟智慧課堂等方式,建立了城市民族事務大數據資源庫、“百村”治理大數據資源庫、農村土地資源利用大數據資源庫,打造了“科教研學”與“產學研用”互動互促的良性格局,順勢推動了課程教學改革、專業升級改造、育人效果強化。
學生通過參與共研小組和智慧課堂,將科研知識內化為一種學習模式,增強了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增強應用型人才的學術型視野和學術型研究人才的綜合能力,應倡導實施科研、教學、學習融合育人的“七大工程”:在本科期間,學生至少寫一篇高水平學術論文,至少提交一份調研報告,至少參與一次書稿撰寫,至少參加一次創新訓練計劃或大學生“挑戰杯”競賽,至少做一次學術報告發言,至少參加一次國際學術會議,至少參加一次政府、企事業單位及社區實習。
(三)政校企社整體培養
政府、企事業單位、NGO、社區作為多元治理主體,有著豐富的資源,同時急需大量掌握現代治理技術的公共管理專業拔尖創新人才。研究發現,當代公共管理變革的一個重要理念與價值取向是從“管理”逐漸向“治理”嬗變,公共管理應用性學科應從實際出發,重新思考學科進階中的專業定位,甚至有的學校將“公共管理學院”更名為“公共治理學院”。鑒于此,要主動順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形勢,探索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對公共管理專業拔尖創新人才的需求,在遵循高等教育發展和應用性學科發展規律的前提下,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如圖2所示,中南民族大學公共管理專業探索構建了公共管理拔尖創新人才理論與實踐教學融通機理。從實踐教學創新聯合的角度審視,目前不少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養與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對接不夠,與社會治理創新匹配斷裂,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實踐型人才仍很緊缺。要對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社區等用人需求進行調查和分析,通過創建“公共管理實踐教學共同體”,集高校學術前沿優勢及社會實踐平臺優勢,以大數據教育科研聯盟的形式,促進教學研資源共建共享。跨學科專業、跨高校院系、跨治理部門組建公共管理拔尖創新人才聯合培養師資團隊,把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以項目制形式貫穿落實在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社會人才需求側精準對接。
中南面大學公共管理專業積極利用在鄂部屬重點高校“7+1”聯合辦學優勢,建立了公共管理理論教學創新聯盟。在參與打造新型高端智庫平臺(中農院“三農”研究智庫、武陵山減貧與發展研究智庫、湖北全面小康建設研究智庫等)的過程中,構建服務國家戰略、助力地方發展、面向少數民族地區的“公共管理理論教學共同體”,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例如,互認專業課程學分,實現交叉培育,避免近親繁殖;邀請高校、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社區導師進課堂;選派師生赴實地掛職鍛煉;共建實習實訓基地;聯合指導本科、研究生畢業論文;共建名師工作坊等,全方位推動了公共管理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為推進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提供了高層次學術人才支撐。
三、結語
構建基于“科研—教學—學習連接體”的公共管理專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應通過前瞻性和靶向性教育,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為示范,帶動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綜合化與個性化相結合的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機制,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網絡化等多學科交叉“大系統”研究為引導,完善本碩博縱向貫通、多科并重的橫向交叉公共管理知識體系,打造教學、科研、學習“三位一體”公共管理專業協同育人新格局,提高文科辦學水平和社會聲譽,為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提供可資借鑒的樣本。
參考文獻:
[1]鄧雨鳴.我國研究型大學科研-教學-學習連接體的分化與整合——伯頓·克拉克高等教育思想評述[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7(3).
[2]崔鵬.科研-教學-學習連接體在我國大學中的組織與條件[J].中國成人教育,2020(6).
[3]張家旗,劉晏男,郝宏杰.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0(17).
[4]陽程文,侯保疆.政校協同下公共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機制的創新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7(5).
[5]黃佳圳,鄧雪琳.“四力合一”:大數據時代公共管理專業人才數據能力培養探析[J].高教論壇,2019(9).
基金項目:中南民族大學2019年度重點教研項目“基于‘科研-教學-學習連接體的公共管理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JYZD19033);2020年度“課程思政”示范課程項目(項目編號:KCSZX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