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琰芹
摘要:民族聲樂是我國文化中的精髓,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藝術瑰寶。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遷,中國民族聲樂取得了眾多成就,不同民族以及不同地區的民族聲樂可具特色,有效實現了豐富中國民族聲樂內涵的作用,使得中華民族文化更加絢麗多彩。如今是飛速發展的時代,中國民族聲樂也在與世界文化交流中不斷改變和發展,在風格、唱法等方面越來越趨于大眾化,導致中國民俗聲樂的特色逐漸消失,對于我國歷史文化的傳承非常不利。加強對我國民族聲樂的重視程度,確保我國民族特色聲樂的傳承、發揚,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發展,有助于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增強大眾的民族文化自信感。本文針對中國民族聲樂傳承發展的特征及新時期中國民族聲樂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究,提出一系列促進中國民族聲樂傳承與完善的可行性策略,以期為民族聲樂獲得良好、長遠發展助力。
關鍵詞:新時期? 民族聲樂? 傳承? 完善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3-0007-03
我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民俗聲樂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匯聚了千百年來我國古人藝術與智慧的精華,需要后人傳承與發揚,推動我國民族聲樂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充分展現我國民族文化的多樣性。隨著時代發展與變遷,我國聲樂在很多地區演變成不同形式,各具特色,逐漸形成各地不同的地域文化。20世紀50—60年代,在百花齊放的文化大潮中,我國民族聲樂發展迅速,演變成眾多具有當時時代特色的音樂,促進了我國文化領域快速發展,對于人們的思想也造成了很大影響。新時代背景下,中國民族聲樂受到多元文化的沖擊,民族聲樂的民族特色正在被逐漸消磨,亟需相關學者與相關部門提高重視程度,維護中國民族聲樂特色,促使其不斷發展與完善,讓中國民族聲樂繼續在時代的舞臺上綻放光彩。
一、中國民族聲樂的傳承特點
(一)中國民族聲樂初期特征
在我國歷史上對于音樂的記載最早始于先秦時期,可見我國民族聲樂歷史悠久。音樂在我國最早的表現形式為原始樂舞,即將歌、舞、樂曲融為一體,是古代人民表達情感的重要形式,也是古代人們娛樂的主要手段,更是傳承文明、表達人們生活狀態的重要媒介。進入春秋戰國時期,大型的聲樂作品開始出現,內容涉及當時的社會生活,并且符合浪漫色彩,古人對于歌唱藝術的研究開始逐步走向理想化,歌唱藝術開始職業化。秦青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聲樂教師,其在聲樂領域造化頗深,歌唱水平可以達到“聲振林木,響遏行云”的效果。
隨著中國民族聲樂逐步走向職業化,有效推動了聲樂的發展,更為后期民族聲樂藝術獲得長遠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伴隨著朝代更迭,中國民族聲樂在不同朝代呈現不同的模式與特點,充分展現了我國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二)中國民族聲樂多樣化體現
在秦漢時期,我國南方民歌與北方舊曲進行了融合,推動了華夏“正聲”的發展,并且藝術民歌受到眾多文人雅士的喜愛;隋唐時期,華夏“正聲”與少數民族的音樂進行了融合,出現了早期的說唱音樂,并且誕生了文人音樂,詩歌與音樂相結合成為“詩樂”“詞樂”,十分盛行。
這些具有特色的音樂成為我國民族音樂的高層表現形式,也代表著我國民族聲樂開始邁入輝煌時期,有效推動了我國民族聲樂的后續獲得長遠發展;宋金時期民族聲樂代表為雜劇、說唱音樂和琴歌,是當時社會藝術水平的最高表現形式,聲樂作品具有明顯的民間性,并且逐步趨于專業性和豐富性;進入元朝,我國民族聲樂發展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當時社會的音樂代表作為元雜劇,元雜劇的誕生推動著我國戲曲音樂步入輝煌時期;明朝時期音樂的主要展現形式為傳奇劇,我國民族聲樂聲腔藝術走向了成熟,逐步衍生出海鹽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陽腔,這四種傳統戲曲聲腔合稱南戲四大聲腔;到清朝時期,我國音樂主要表現形式為地方戲曲,尤其以“皮、黃”二腔最具代表性。
歷經時代變遷,中國民族聲樂得以傳統和發展,從最初的簡單到復雜,從純粹到多種元素互相融合滲透,從單一到多樣化,中國民族聲樂還將不斷發展與傳承,因此,需要人們提升自己的責任意識以及民族意識,共同維護好民族聲樂的自身特色,相關藝術家與相關部門更要提高對民族聲樂的重視程度,傳承經典文化,彰顯民族特色,推動中國民族聲樂繼續良好發展。
二、新時期中國民族聲樂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外部文化的沖擊
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打開國門,對外開放,促進了與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在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不斷互相交流與學習。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國民族聲樂也獲得了更多發展機會。如今我們仍舊可以聽到很多改革開放初期的歌曲,歌曲膾炙人口,老少皆宜,從歌詞中可以感受到國人對祖國母親濃厚的愛意。
其實,中國民族聲樂在不同地區具備不同的特色,成為當地文化的延伸,多樣化的民族聲樂受到人們的喜愛。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多元文化進入我國,對我國民族聲樂造成沖擊。年輕人對于外來文化熱烈追捧,逐漸放棄了具有我國傳統文化特色的聲樂,對于中國民族聲樂發展與傳承造成了不利影響。由于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民族聲樂不斷發生改變,逐漸失去自身的特色,不利于我國傳統文化傳承。
(二)民族特色觀念逐漸淡薄
目前民族聲樂具有兩種主要的民族唱法:其一,民族傳統民族唱法;其二,西方聲樂唱法。經過很長時間發展,這兩種民族唱法已經趨于成熟,并且演唱水平較高。在聲樂教學以及各種歌唱比賽中,我們經常可以聽到優美的歌唱作品。但是通過探究發現,很多歌手對于中國傳統聲樂的內涵知之甚少,不利于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傳承與發揚。
每一位歌唱者的歌唱能力以及藝術水平不同,但歌唱者都想充分展示自身特色,形成自身鮮明的風格,這無疑給中國民族聲樂發展帶來了阻礙。究其原因,主要是民族聲樂在發展過程當中,借鑒了西方聲樂體系,由于歌唱者民族特色觀念淡泊,利用西方聲樂結合自身唱法與風格進行民族歌曲的演唱,從而形成自身特色,導致大部分歌唱者演唱模式雷同。
(三)民族歌曲題材匱乏
新時代背景下,民族歌曲題材較少,其中大部分以愛國主義為主,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色,聽眾可以在歌曲中明確感受到時代背景。并且,在現代社會,創作者進行民族歌曲創作時,仍舊過度關注愛國情懷以及時代精神,導致歌曲作品雷同,題材匱乏,不利于聲樂作品改革與創新,阻礙了中國民族聲樂獲得更好地發展。
三、新時期促進“中國民族聲樂”的完善和發展可行性策略
(一)不同唱法相互借鑒,維持各自本真
新時代背景下,中國民族聲樂擁有多種演唱形式,每一種演唱形式都有自身的優勢與不足,因此,各種演唱方式應相互借鑒彼此的優勢,取長補短,但要注意保留各自本真,確保不是去自身特點。以民族唱法舉例,這種演唱形式在音色上具有明亮靠前的特點,并且音色優美,極具韻味。如果將其他演唱方式與之結合,首先要保證保持其特點,不可一味“求新”,導致失去民族唱法特色,對其藝術性、審美性造成不利影響,空留娛樂化外殼。
當然,不能否認民歌與其他唱法進行結合也產生了眾多優秀的歌唱作品,如民通曲風,或者是將民歌與戲曲相結合產生的“戲歌”。戲曲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粹,戲曲唱法也是我國傳統唱法,在民歌中融入戲曲唱法元素,可以讓民歌變得更具韻味,形成特色鮮明的“戲歌”,具有一定的藝術審美價值。不同的唱法之間相互借鑒,取長補短,有利于形成中國聲樂百花齊放、共同繁榮的局面。
(二)加強民族特色傳承,應對娛樂化聲樂的演變
如今我國已經進入商業化社會,在我國聲樂文化領域也出現了娛樂化過熱現象,隨著中西文化交流,歐美流行唱法傳入我國,并得到了迅速發展。由于歐美流行唱法具有靠近生活、易于模仿的特點,因此受到眾多國人追捧,尤其是以年輕人為主,年輕的流行歌手越來越多。眾商家和媒體看中時機,紛紛舉辦各種歌唱類的選秀節目,為提升節目的收視率以及社會影響力,讓歌唱選秀類節目更具娛樂觀賞性,導致歐美流行唱法逐漸走向極端,審美價值大幅降低,并且對我國傳統歌唱藝術市場造成惡劣影響。為改變這種情況,需要藝術家與相關部門采取針對性的手段,以應如今娛樂化聲樂的演變。
1.加強民族聲樂特色傳承
為有效保護中國聲樂的特色,使其得到傳承與發展,首先,相關機構應該設立專項資金和獎勵資金,用于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組織群眾開展高雅、優秀的民族聲樂競賽或匯報演出。通過調查發現,如今在中國民族聲樂傳承與保護方面資金投入不足,缺乏相關機構的有力指導,導致傳統聲樂藝術呈現逐漸衰敗的形勢。相關機構要加強資金投入,開辦與中國民族聲樂相關的藝術類比賽或者節目,加強優秀民族聲樂藝術的傳播范圍和速度;其次,相關部門應加強基層文化工作部門的建設,增加相關人員編制,滿足人民群眾對民族聲樂專業人才的需求,促使各種民族聲樂形式得到傳承與發揚。
2.提升主流媒體對民族聲樂藝術傳播的責任感
為適應商業化社會的市場需求,各大媒體為追求收視率,將各種歌唱類節目舉辦的越來越具有娛樂性。作為政府主板的主流媒體,應注重提升對民族聲樂藝術傳播的責任感,為人民群眾傳播更具藝術價值的聲樂意識。如在舉辦流行音樂歌唱比賽時,要兼顧民族聲樂唱法。近年來,關于中國民俗聲樂藝術的節目和比賽活動非常稀少,因此,主流媒體應擔起傳播我國民族傳統聲樂藝術的重任,精心策劃民族唱法比賽,并通過多種方式提升收視率與點擊率,可有效推動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大眾審美容易飽和,過多接觸搖滾、爵士等具有時尚元素的音樂作品會導致大眾出現審美疲勞的現象。但由于各媒體看中流行唱法的商業價值,認為舉辦流行唱法節目才能收獲更多的大眾關注度,因此舉辦了繁雜的流行唱法歌唱節目,導致中國民族聲樂難以發揚。因此,相關機構要注重市場宏觀調控,提升主流媒體對民族聲樂藝術傳播的責任感。
(三)推動“中國聲樂”學派形成,助力民族聲樂傳承
著名聲樂教育家金鐵霖教授認為,推動中國民族聲樂發展,促進中國聲樂藝術傳承與完善,需要注重提升現階段中國聲樂主要唱法的水平,為“中國聲樂”發展助力。
1.促進美聲唱法的民族化
由于美聲唱法不夠通俗,不利于大眾欣賞,因此,應加強對美聲唱法的改進,促使美聲唱法實現民族化。將傳統美聲唱法與民族化元素進行融合,尊重人民群眾的欣賞習慣,可有效實現向人民群眾靠近的目的,促使美聲唱法更加民族化、大眾化。
2.促進民族唱法的科學化
我國民族唱法眾多,風格各異,不同唱法對于音色要求各不相同,但是不管什么樣的歌唱作品,通過科學的方法都能得到充分演繹。通過在氣息運用、吐字咬字、混合共鳴等方面,對美聲唱法進行學習和借鑒,可有效促使民族唱法科學化。
3.促進流行唱法的藝術化
流行唱法更加注重個性,但如果個性強調過頭,就會導致歌唱作品的藝術價值受到影響。流行音樂只會盛行一時,真正被歷史沉淀下來的還是具有藝術價值的經典歌唱作品。流行唱法雖然受到很多年輕群眾的追捧,但是歌唱者進行演唱時缺乏專業性和藝術性。聲樂教育者應注重提升自身專業水準,開展專業教學,促使學生的歌唱水平從一般歌唱上升到專業藝術演唱,實現流行唱法藝術化,促使流行唱法得到發展和完善。
(四)加強優秀聲樂作品創作,促進“中國聲樂”發展與繁榮
為促進中國聲樂的傳承與完善,需要歌唱者提升自身專業水平,不僅需要提高自身演唱實力以及對不同風格歌曲的駕馭能力,還要注重提升自身的創作能力。以聽眾與歌唱者的實際需求為基準,創作更多優秀的中國民族聲樂作品。如今中國聲樂界的聲樂作品大都缺乏創新,歌唱者缺乏表演作品,具有低聲部唱段的歌劇十分匱乏,觀眾的審美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為改善這一現狀,需要加強歌曲作品創作者與需求方之間的溝通和互動,為創作者指明創作方向,促使創作者可以創作出更多高水準的優秀中國聲樂作品,以舞臺演出的形式將中國最優秀的聲樂藝術呈現給大眾,可提升大眾對我國傳統民族聲樂的喜愛程度,從而推動“中國聲樂”的發展與繁榮。
四、結語
總之,基于宏觀立場分析,目前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發展良好,幾種具有代表性的唱法正在不斷趨于成熟,但相關藝術家與相關部門也需要正確看待中國民族聲樂發展中的問題,在確保各種唱法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時,各種唱法之間應該相互借鑒,揚長避短,促進民族聲樂藝術創新與發展,創造可以立足于世界舞臺的中國民族聲樂,讓中國聲樂唱響國際,讓世界“聽到”中國。
參考文獻:
[1]楊徐.信息科技背景下民族聲樂與傳統文化的融合發展研究——評《宏觀視野下的民族聲樂研究》[J].人民長江,2021(04):236.
[2]蔡曉靜.民族聲樂的發展與藝術魅力探究——評《聲樂藝術探幽》[J].熱帶作物學報,2021(03):911.
[3]王裕晟.關于新時期我國聲樂藝術審美取向的探究[J].大觀(論壇),2021(02):45-46.
[4]朱海芳.新時期民族聲樂演唱教學的探索與路徑把握[J].黃河之聲,2020(14):156-157.
[5]李智.簡析新時期文化視角下高校民族聲樂教育教學的多元化[J].大觀(論壇),2020(05):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