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參與主體的逐漸多元、新媒體等宣傳方式的出現,文化研究課程原有的教學模式也需要做出改變。混合式教學是教師和課程設計人員根據實際教學過程的特點,分階段優化組合多種教學資源形成的教學模式,它能夠適應文化研究課程改革的需求。本文以大連城市文化品牌的培育和傳播為例,闡述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文化研究課程改革中的有效性。
關鍵詞:文化研究;教學改革;大眾文化;城市文化品牌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3-00-02
1 文化研究課程教學改革背景
文化研究是近30年才在國內興起的一門學科,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才開始真正從學科角度建立起來。21世紀初期,北京、上海等高校開始陸續開設相關研究中心和理論課程。盡管“文化研究熱”一直延續到今天,但是文化研究在國內的發展時間不長,與教學和實踐之間的諸多情況都值得進一步探索。
一是文化研究是一門跨學科的專業,涉及政治學、經濟學、文學、傳播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也就是說文化研究的研究范式是建立在多學科、多視角、多語境之上的。這對師生的通識課程和知識掌握要求較高,教學跨度較大。二是文化研究目前是一門以理論為主的課程,其中實踐內容的踐行受到了多方面現實因素的限制,較難實現。但讓學生具備組織、考察、管理相關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為未來的職業發展打下基礎。三是文化研究涵蓋的資源豐富,但是就線下課堂而言,能夠展示和涉及的內容有限,不足以達到良好的接收效果。綜上可知,文化研究課程教學中有很多需要思考改革的內容,傳統課堂教學不能夠滿足這門課程的實際需求,從混合式教學理念出發能夠增強這門課程的互動性,增強教學效果,有助于達到和社會工作的深度融合。
2 文化研究混合式課程教學模式設計目標
“混合式教學模式是指根據課程設計和教學目標,優化組合多種教學方式,比如微課、對分課堂、慕課、創客教育、實踐教學、情景教學等教學方式,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比如視頻資源、多媒體資源、輔助學習資源等,以教師為主導,積極挖掘學生自主能動性的教與學互融的教學模式。”[1]文化研究課程是文藝學專業通識課程中的一門課程,根據本課程的特點,從混合式教學組織模式討論新的設計目標。
一是堅持以理論研究為基礎。要明確理論領域的價值。在線下課堂梳理文化研究的歷史、理論與方法。二是立足線上線下結合的指導方式。充分利用好網絡教學平臺,在課前提出先導問題,在平臺提前發布預習和思考內容,讓學生在課堂討論前有充足的思考時間和引導;在課堂中利用多元的媒體技術;在課后以視頻、PPT等方式發放擴展資源,并且建立“學習通+微信群”平臺及時了解反饋情況。三是強化數字化學習優勢,指導學生利用好網絡數字化平臺。例如,在做市場調查的時候,指導學生運用新的問卷調查軟件,如問卷星;運用網絡地圖查找數據;以大數據分析為支撐,如Python;學習新的傳媒APP查找數據和網絡宣傳并進行分析,如微博、小紅書等。充分體現數字化手段在文化研究領域的重要性。四是推動文化研究的教學進入社會空間,將實踐當作教學案例以及教學目的。文化研究的一項重要研究內容應該指向活生生的文化[2],在接受理論的同時走近實踐,帶領學生分解成功案例,如故宮文創產業案例,再引導學生解決就近城市的相關問題,如某城市文化品牌培育的思考。
3 實施情況:以大連城市文化品牌的培育和傳播為例
在實際教學中以文化研究中的“城市文化品牌”一題為基礎,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深入所在城市。根據“提出問題—調查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利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師生共同對大連城市文化品牌的培育和傳播進行分析,最終形成報告如下。
3.1 大連市文化品牌的文化定位
城市文化品牌是指蘊含城市獨特文化個性及受眾效用的城市名稱和標記,是城市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形成的富有某種特征的印記。對于大連市而言,城市文化品牌是城市的文明、特質、功能的整體外在形態,品牌定位應該體現以下幾個原則。
第一,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融合統一。大連地區人類社會至少有17000年的歷史,原住居民除漢族外還包括契丹、女貞、蒙古、滿族等少數民族。大連戰國至秦漢屬遼東郡,清設金州廳;近現代受俄日侵占近50年,闖關東、走西口時期大量遷徙而來的人給其帶來了中原文化底色;改革開放以后迅速發展為我國典型的現代花園城市。因此在大連,我們既可以感受到海洋文化、齊魯文化以及中原文化的傳統文化底蘊,還可以看到日俄外來文化和現代文化的身影。所以傳統文化歷史和現代化城市作為城市擁有的獨特因素,應該融入大連城市文化品牌之中。
第二,文化地域性與凝聚性的融合統一。城市之間的差異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便是地域性,地域性會影響一個地區的飲食、服裝、審美、社會等諸多方面。大連位于遼東半島,西鄰渤海,東臨黃海,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理特點:山海之城。大連的氣候更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2020年4月9日,《大連市加快建設海洋中心城市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建設海洋中心城市的5大核心任務和21項具體工作,到2025年大連市將建成中國北方重要的海洋中心城市,到2035年建成東北亞海洋中心城市。將“海洋中心城市”這一特質和文化聚合便是城市文化品牌定位的一個主要依據。
第三,文化培育的整體性與長期性的融合統一。城市文化品牌的建立不僅僅是管理者的決議,更應該是市民、城市移民全體的共識。經過走訪調研發現,“海洋”“服裝”“日俄文化”“飲食”等詞匯仍是大連市民心中的關鍵詞,而這些內容與大連市的文化品牌規劃之間也存在密切聯系,仍具有長效性。所以在城市文化品牌培育過程中,需要真正能立足市民生活實際、體現市民的意志和精神觀念的文化品牌。這樣的文化品牌既具有很高的接受度和整體性,也能有長足發展的空間。
3.2 大連市城市文化品牌傳播的相應策略
首先,整合多種傳播媒介迅速提升大連市城市文化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忠誠度。“城市畢竟不同于普通的商品,其本身是更加高級的社會組織形式,不可能同普通商品一樣任意選擇傳播媒介。”[3]目前,大連城市文化品牌的知名度相對較低,以微博上有V認證的媒體號為例,“新聞大連”有149萬粉絲,“大連美食”有108萬粉絲,“新浪大連”有77萬粉絲,均不超過200萬粉絲;自媒體中“大連老濕王博文”有394萬粉絲;官方媒體中知名度最高的是“半島晨報”,關注的粉絲數量為975萬。無論是官方還是自媒體,人們能夠在微博搜索到的關于大連的有效攻略數量少、互動差、信息不全,僅有的熱點還是幾年前的“大連方言”。在抖音上也存在同樣問題,關于大連美食、旅游的視頻相比其他城市,仍然屬于偏低水平。可見,新時代媒體的傳播力量還沒有被充分挖掘,如果遇見類似“丁真”的事件我們能否像理塘一樣迅速作出反應還有待思考。因此,大連媒體應該提升傳播的積極性、凝聚力,具體策略有三點。一是隨著自媒體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短視頻、微博、微信應該做到聲畫結合,增強意識,創建立體氛圍,充分且快速地利用新媒介、新技術,提升城市的美譽度和知名度。二是凸顯個性,加強大連城市符號化推廣,聯系上文提到的“海洋中心城市”創建“大連名人”“大連歷史故事”進行集中推廣。三是重視民間力量,支持自媒體發展傳播,可以通過網絡媒體對大連的皮影戲、民間藝術、趕海活動等進行直播,構建大連形象。
其次,加強公共關系管理,打造良好大眾文化環境以形成城市文化品牌的良性傳播,為建立其發展城市文化品牌奠定的良好的文化環境基礎。如上海舉辦的市長國際專家咨詢會等就是體現城市形象和氣魄的典型活動。作為海濱城市,大連可以依托優越的地理位置積極參加國內和國際媒體舉辦的城市宣傳活動。此外,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對于傳播城市文化品牌同樣意義重大。比如近年熱播的電影《烈火英雄》,故事的原型就是2010年7月16日發生在大連新港油罐區的特大火災,主人公就是的大連市最普通的消防官兵,看過電影的人無一不被這些平凡而偉大的消防隊員感動,“最美逆行者”如此真實地存在著,挽救了大連這座城市。這種精神是城市文化的精髓,把城市敢于承擔社會責任的精神傳遞出來,能使城市得到廣大民眾的認可。
再次,策劃城市文化事件不斷為市民設置城市議題,如貼近生活的藝術節、項目的國際招標、國家級特色城市創建、政府的跨國招商引資會、大型會展等等,尤其是舉辦大型的會展。以蘇州為例,誠品書店、文化街道、園林、蘇博共同營造了蘇州的文化特色,這其中的內核是統一的,并且真正做到了全民的參與;再比如北京故宮以優秀的文創設計,并利用歷史開各種文化藝術展覽,這些活動吸引了來自五湖四海游客和投資者,有效傳播了城市文化品牌。對于大連而言,由于缺乏文化藝術魅力,缺乏獨立的人文精神,無法形成一個統一的、有力量和經濟發展潛力的城市文化品牌。具體策略為策劃一系列的公共藝術節,例如,大連市目前具有國家藝術基金項目“東北大鼓創作與表演人才培養”“數字皮影藝術創作人才培養”“紀實影像青年創作人才培養”“商業廣告重構的中國股市機器文化記憶”、國家級的項目“遼寧地區連環畫研究”、國家語委“大連方言”,甚至與海洋文化相關的一系列項目,可以在旅游旺季整合成貼近生活和現實的藝術節,在商場、景區、廣場等地進行展覽,調動全民參與,甚至在海產方面還可以進行招商。其實類似的博展并非完全沒有,但是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審美藝術、精品成果以及人才的參與。因此在這一議題中,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全力支持,商企、城市公共空間的參與,另一方面還需要藝術院校以及藝術家的支持。
除了藝術的帶動,大力宣傳大連自由貿易也是宣傳大連的有力手段。大連保稅區是我國目前行政管轄面積最大,集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港區管理于一身的特殊經濟區,也是東北地區開放層次最高、政策功能最全、區位優勢最突出的綜合經濟區。但是相較于海南自由貿易港而言,大連保稅區的城市品牌形象知名度較低。因此,除了科技和船舶建設外,還要加強保稅區旅游業建設,開放游樂場所,打造商街、商圈,利用口岸優勢建立進境商品免稅店,這樣既能讓本地居民參與,也能讓游客參與。
最后,不斷增強城市文化傳播的導向性。大眾文化傳播是一種極度自由的文化傳播類型,但是大眾傳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眾,而是可以經過特定的中間環節影響大眾的,以引導受眾從對大連市城市文化經營對策的理解,進而積極配合政府。可以考慮建立一系列的公共藝術教育體系,加強對藝術場所的建設。在大連各博物館、美術館、現代博物館、群眾藝術館、畫廊、市圖等公共機構中打造可以讓民眾參與的平臺。例如,大連旅順博物館藏品在全國的博物館體系都非常重要,可以選出受大眾喜愛的展品并制作相關文創產品,選出可以親子參與的歷史情境環節(如刻印、繪畫、劇本表演等),并與太陽溝的旅游相結合,只要民眾預約即可參與,這便為普通民眾走進博物館、參與文創提供了機會。再如,櫻花節、啤酒節可以與藝術畫廊、藝術館、文體工作相結合,讓民眾在欣賞自然景觀的同時,有參與藝術創作、藝術攝影、藝術雕塑、海洋體育賽事的機會。這一系列的自然、歷史旅游與藝術、文創的結合能有效提高民眾的審美水平,還能保障民眾參與城市文化品牌建設的熱情。
4 結語
混合式教學模式既符合文化研究課程改革的需求,也符合現代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同時,在課堂上,學生的參與性也更強,學生能夠在實踐中理解理論;設置專題,問題解決效果也更好。學生積極互動,在此過程中對實踐產生濃厚的興趣,為其今后的學習和職業發展提供了長足動力。
參考文獻:
[1] 吳海倫.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8(7):106-109.
[2] 羅鋼,劉象愚.文化研究讀本[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125-137.
[3] 李嬌.我國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與傳播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00.
作者簡介:孫鳴晨(1988—),女,遼寧營口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文藝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