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對應用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多,地方普通高校開始著重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在此背景下,人才培養方向的改變,導致教學模式急需調整。本文通過對包裝設計課程教學模式與學科競賽的分析研究,提出一軸(競賽驅動)、兩點(教師和學生)、多核心(企業參與、社會評價、師生互評)多維度教學模式。該模式的提出,首先,確定了學科競賽在課程實踐中的核心地位,保證了實踐環節與行業需求的匹配度。其次,明確了教師和學生是學科競賽中的主要核心點,教師教學模式的轉變和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同樣重要。最后,歸納影響教學模式發揮效力的條件因素:教師、學生、競賽舉辦單位、競賽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時間、教學環境,總結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學科競賽;包裝設計;教學模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3-00-02
1 理想與現狀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現階段,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成為培養本科層次應用型人才的主體,這既符合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多元發展的必然趨勢[1]。在建設應用型高校的背景下,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以培養實踐能力較強的設計一線人才為主要目標。然而在現實教學過程中,無論是教學模式,還是教學觀念,都存在嚴重的滯后性。
以淮南師范學院包裝設計課程為例,包裝設計的課程目標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了解包裝歷史、包裝材料、包裝設計策略、創意方法和國家制度的相關法律。第二,掌握包裝的結構設計、容器設計以及包裝的視覺表現。第三,熟悉包裝的印刷與制作。通過包裝設計課程的訓練,學生能夠掌握包裝設計的基本流程,并且能夠獨立制作出可以生產的包裝設計作品。傳統包裝設計課堂教學的基本程序,通常由“講—聽—練—評”4個環節組成,教師一般會安排30個課時完成一個專題教學。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選題的合理性與落地性較弱。包裝設計的基本目的是解決問題,最終目的是更好地銷售產品。在傳統的包裝設計選題上,一般由學生自由選擇主題,憑空想象的設計課題,最終的設計結果必然偏藝術性,而非理性。第二,設計過程偏重視覺設計,輕視印刷與制作。如果方案只是停留在“紙上設計”,那么包裝設計的過程就是不完整的。第三,從設計評價角度看,整個環節只有電子稿的設計過程,教師與學生處于一種封閉的學習環境中,作品的設計質量因沒有多方評價而無法對學生起到指導作用。
2 創新與改變
將學科競賽引入包裝設計課程學習的過程,使現有的課堂教學程序有了一定的轉變。教學環節也有所豐富,主要包括教師與企業對競賽的分析、競賽作品設計、作品點評、學生修改、作品印刷與制作、投遞作品、企業評價與社會評價。增加了傳統課堂沒有的環節:競賽主題(真題真練)、實物制作設計、企業評價和社會評價。這些環節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傳統課堂的不足。首先,企業一般會選擇自己的實際產品或將要研發的產品作為競賽主題,保證主題的科學性和落地性較強,并以解決問題為主要導向。其次,作品印刷與制作是包裝設計的必要環節,印刷與制作是對設計合理性與科學性的檢測。最后,多角度評價,能夠有效解決傳統課程模式中評價方式單一的問題。
結合視覺傳達設計的專業特點,通過對教學模式和學科競賽的分析,可以確定影響包裝設計教學模式發揮效力的各種條件和因素。影響課堂效力的主要因素有教師、學生、競賽舉辦單位、競賽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時間、教學環境。根據對上述問題的分析和總結,筆者提出了一軸(競賽驅動)、兩點(教師和學生)、多核心(企業參與、社會評價、師生互評)、多維度課程教學模式。
2.1 一軸
學科競賽是指在緊密結合課堂教學的基礎上,以競賽的方式,激發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獨立探索的動力,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習自信心的一系列活動[2]。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學科競賽,不單單是把競賽帶入課堂,完成一系列的流水化過程,而是應該充分發揮競賽(真題真練)的價值,深挖競賽在培養學生興趣、增強學生自信心等方面的作用。同時,將學科競賽作為課程核心軸,也有很多值得我們注意的問題。在競賽前期,教師選擇一個合適的學科競賽是至關重要的。競賽主題是否與課程緊密相關?競賽舉辦單位的實際資質如何?如果一個學科競賽只是掛上了比賽之名,主辦方在舉辦比賽的過程中毫無專業可言,那么學科競賽的作用和價值將會大打折扣。學科競賽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緊密圍繞學科競賽這一核心軸,緊密圍繞競賽的價值和意義開展。
2.2 兩點
從教學活動的特征來看,傳統的包裝設計課程模式以“指導—接受”模式和“自學—輔導”模式為主。設計競賽主題本身具有很強的實用性,主辦單位從市場實際出發,提出自身的需求。作為教學活動的兩大主體,教師和學生應該積極探索競賽主題的內涵與意義,研究競賽主題的核心需求,在競賽中提升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引導學生尋找遷移案例,即“前學習”的內容由學生選擇。這樣既可以提升他們的探索能力,又可以減少由于代溝問題而造成的遷移案例缺乏師生共鳴的現象[3],減少因代溝問題而產生的信息減弱,最大限度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實現探索式、啟發式的教學目的。
2.3 多核心
影響教學模式效力的除了教師和學生外,學科競賽教學的其他環節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企業的參與度,如果一些比賽沒有主辦方的宣傳與講解,那么教師和學生就只能通過企業所給的信息來揣摩企業的真實需求。企業設計競賽,除了想要達到宣傳自身品牌的目的外,還包括對自身發展的探索。所以,在包裝設計課程中融入設計競賽,需要企業參與,比如企業選派組織設計競賽的相關負責人,給予學生一定的輔導。教師和企業的共同努力,可以讓學生在競賽和課程中有的放矢。傳統課程設計評價環節主要由學生互評、教師評價兩部分組成。在新的模式下,增加企業與社會評價環節,能讓設計作品得到更加多元的反饋。
3 評價與發展
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是為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只有形成一定的方法和標準,才能檢測教學模式是否有創新性。以學科競賽為背景的教學模式創新,對其最好的評價方法除了比賽的最終結果外,還應該包括學生的學習反應情況、學習技能、知識點掌握情況以及對所學知識的運用情況。唐納德·柯克帕特里克教授創立的“柯氏”四層次評估模型是目前世界上各領域廣泛應用的評估工具。該模型從評估工作的橫向和縱向角度把評價效果分為4個遞進層次:反應層面、學習層面、行為層面和結果層面[4]。我們可以將該理論運用到對該模式的評價與探討中。
3.1 調研對象基本信息分析
本次調研對象選擇的是淮南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參與包裝設計課程的2016級、2017級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6個班151名學生,實際接受調研的人數為149人。這些學生的基本信息如下:32%為男性,68%為女性;21歲及以下占32%,22~24歲占62%,24歲及以上占6%。
在參加調研前,所有被調研的學生全程參與改革后的包裝設計課程。
3.2 反應層面
反應層問卷調查的內容主要包含現有教學模式和傳統模式的差異程度反應、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程度反應、學科競賽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反應、參與學生對教師的表現反應、參與學生對同學學習綜合表現的反應以及參與學生對企業綜合表現的反應。
通過調研分析,以問卷的形式,統計學生整體對此模式的反應情況。問卷調研對象為淮南師范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2016級、2017級學生,共計151人,共發放151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49份。
從統計結果來看,總體評價的滿意度高于80%,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學模式的改革,對課程具有積極意義。通過交流訪談,學生對于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基本上保持積極的態度和看法。
3.3 學習層面
學習層面主要采用了測試的方式。參與課程學習的學生在競賽的每一個環節都要參加測試。測試的內容是與設計競賽相關的知識和技能,通過分析測試結果了解學生的基礎能力,掌握學生對包裝設計課程所需要的專業基礎知識(包裝歷史、包裝技術、包裝材料)的認知情況。
3.4 行為層面
在行為層面,學生主要發生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改變。第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生了明顯的改變。較之前的教學模式,課程圍繞的中心是教師和成績,教學模式改變之后,學生的專注點發生改變,變成多核的價值驅動。第二,學生的專業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學生不僅專業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綜合素養也有了明顯的進步。大學藝術設計專業教育,不能僅看當前社會各行業對藝術設計的基本需求,不能簡單化地將社會某一行業對應固定的專業,完全對應當前行業需求不僅不利于學科發展,而且會更加限制該專業的教育思想與理念,將專業教育思想畫地為牢[5]。因此,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不能僅看眼前的一點成果,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
3.5 結果層面
經過兩年的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實踐,淮南師范學院2016級和2017級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學生在競賽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2019年與2020年安徽省工業設計大賽專項賽中取得了1金、1銀、2銅的好成績,等級獎較同類班級的獲獎率高35%。在2020年學院獎春季賽中,獲得1個銀獎、5個優秀獎的好成績。
4 結語
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必然推動教學模式的改革。本文對現有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一軸(競賽驅動)、兩點(教師和學生)、多核心(企業參與、社會評價、師生互評)、多維度教學模式。此種模式的課堂改革實踐,從目前的實踐成果來看,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對專業學習的信心,對實踐型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提升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競賽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基于學科競賽視角的包裝設計課程改革研究也存在些許不足。首先,本文嘗試對學生的反應情況作數據性的統計與分析,但數據統計方法的嚴謹性與科學性還需要反復推敲。其次,對于課程改革的結果,只有兩屆學生的實踐過程作為支撐依據,沒有相應的比較對象,還需要更多的實踐教學來對部分環節進行調整和修改。最后,時代是發展的,高校包裝設計的課程模式也必然需要根據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更新與進步。
參考文獻:
[1] 劉東.校企協同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實踐與成效——以惠州學院服裝學院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0(21):83-84.
[2] 李國峰,張世英,李彬.論基于學科競賽的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30(3):24-27.
[3] 呂太鋒,郭佩艷,卞玉龍.學習遷移教學互動中教師和學生主導性分布研究[J].高教學刊,2020(16):9-12.
[4] 孔令強,林秀芳,馬佳嘉,等.論“柯氏”評估模型的第五個層次之傳遞層面[J].繼續教育,2016,30(04):17-19.
[5] 孫晶.綜合性藝術設計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20:79.
作者簡介:陳志龍(1992—),男,江蘇洪澤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包裝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