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城市禮品設計研究中設計結果單一、缺乏創意的問題,本文運用參與式設計方法進行探究,使城市禮品設計符合市場需求。通過文獻分析法分析參與式設計方法和城市禮品的研究現狀,將參與式原則對應城市禮品設計過程,得出設計原則和設計流程,結合城市禮品設計過程提出相應的對策,確保參與式方法能夠有效運行。
關鍵詞:城市禮品;文化禮品;參與式設計;設計方法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2-0-02
中國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其世界影響力逐步提升,文化軟實力作為國家影響力的重要一環,作用不可小覷,但我國的文化產業卻缺乏成體系、成建制的發展辦法。“十四五”規劃對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作出了具體要求,明確指出要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加強對外傳播交流。
參與式設計是一種源于斯堪的納維亞的設計方法,最早被應用于計算機領域,在20世紀90年代逐漸擴展到建筑設計、產品設計、公共設計等領域。馬特·馬爾帕斯[1]指出,參與式設計是一種積極囊括所有利益相關者(諸如雇員、合作伙伴、客戶、公民以及用戶)的嘗試,在設計過程中致力于確保設計工作能夠滿足所有利益相關者的需要。可以看出,參與式設計方法旨在讓設計適合真正的使用者,這與傳統的以設計師為主的設計有著根本區別。
對于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加入參與式設計是一種有力的嘗試,縱觀該方法在其他領域多年的嘗試,其對城市禮品的設計無疑是有益的。本文從城市禮品的現存問題入手,論述參與式設計方法可以運用的方面,并闡述其優勢。
1 城市禮品概述
1.1 城市禮品的概念
城市禮品的概念來自國禮,是一個城市文化、品牌、形象的象征,是傳播一個城市特定歷史時期的地域特色、文化習俗、生活方式、精神內涵等物質、非物質方面的商品載體[2]。
城市禮品體現著一個城市的地域文化形象,如巴黎的埃菲爾鐵塔小掛件、新加坡的魚尾獅相關產品等,都以當地標志性建筑為設計形象。這種方法能簡單有效地傳遞城市的文化符號,同時具有很強的紀念性。
城市禮品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城市禮品或使用當地特有材料制作,或運用當地特有紋樣,其色彩、造型、材質都能反映城市的文化底蘊,具有收藏價值。如少數民族制品、傳統技藝制品等,都憑借其特有的制作工藝吸引消費者購買收藏。
城市禮品的一些特點承自禮品,正因為其具有禮品特性,城市禮品與旅游紀念品的概念常常被混淆。
1.2 城市禮品的發展現狀
城市禮品的概念在我國起步較晚,近10年來才逐步發展。何彤在研究中指出,城市禮品應更具品牌性,要彰顯出城市個性和城市品位;王魚鵬指出,城市禮品是城市文化的縮影,但其發展缺乏體系支撐,很難做到全方面覆蓋;林劍放、張卓針對城市禮品市場混亂的現象,提出應從三方面定位城市禮品,并列出了五項評估標準,以確定該禮品是否符合需求。
城市禮品的調性應區別于旅游紀念品,陳峰、徐樂祥指出城市禮品具有形式與內容更高端、系統性更強和品牌商更權威三個特點。城市禮品與旅游紀念品存在文化差異,城市禮品更加注重文化內涵。宋曉指出,城市禮品應結合地域符號、歷史符號、標志符號進行再創造;宗亮從城市文脈入手,提出三個切入點,以獲得城市文化特點;陳曉雨通過分析文化地標的作用,提出三條設計原則,讓文化故事融入城市禮品中;趙晨辰則通過分析城市文化的特性,指出城市禮品的特性,并列出城市禮品應警惕的潛在問題;錢鴻翔強調了文化元素的提取、創造方法,認為城市禮品不可脫離城市文化,且需要傳承傳統、顛覆傳統。
城市禮品除了依托地域文化發展外,還需要背靠城市品牌。陳峰指出了城市品牌建設的三個問題,宗亮認為城市禮品的品牌性應由政府主導明確規范,杜壯壯則從構建形象視覺符號入手輔助品牌建設。城市禮品不僅要完善品牌建設,還需要系統地發展設計,以避免旅游紀念品種類零散的問題。王魚鵬把城市禮品體系分為生活日用品、旅游紀念品、系列化產品及體驗模式三個方面。
從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完善城市禮品設計需要在文化方面深入挖掘,發掘出優秀的、具有代表性的當地文化,同時應由政府主導,建設禮品體系,以便城市禮品橫向打開市場。
2 參與式設計研究現狀
2.1 國外參與式設計研究
參與式設計是20世紀70年代起源于斯堪的納維亞的一種設計實踐,該方法最早被應用于計算機系統設計。
邁克爾 J·穆勒、莎拉·庫恩指出,參與式設計質疑了工作場所、社區、家庭和社會機構中有關技術的主要假設,并引導人們思考技術和人的關系。道格拉斯·舒勒、阿基·納米岡在其著作中對參與式設計為何具有批判性進行了分析總結,指出該設計方法的發展依托于強大的工會體制,工會推進了設計民主化過程,并最終形成了參與式的設計方法。
參與式設計在早期實踐過程中顯現出用戶參與設計的迷茫。利拉·達曼針對這一情況提出了一套理論框架以支撐用戶參與設計過程,指出了用戶參與設計過程的條件、目的和優勢,并列出了確保用戶有效參與的方法。伊麗莎白 B·N·桑德斯觀察到了實際過程中用戶身份的轉變,通過對比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和參與式設計,指出參與式設計完成了對設計關注對象的轉變,參與式設計聚焦于用戶持續的體驗,并進一步論述了設計研究者、設計師和用戶的關系轉變,借此闡述三者關系轉變后應在設計過程中起到何種作用。
參與是參與式設計重要的實踐方式,但很少有文獻具體定義什么是參與。拉圖爾·B和摩爾·A都在研究中指出不同情況下會產生不同方式的參與,且這些參與不受方法和設計師的控制;拉爾斯·博·安德森、彼得·安霍爾特、金·哈爾斯科夫等人通過分析一個“電視對話”項目總結出參與式設計面臨的三個挑戰,并強調參與并沒有完美的標準,不同的參與形式都有助于研究的進步。
2.2 國內參與式設計研究
國內對參與式設計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主要研究領域為教育學、建筑學和土木工程學,這與國外的研究進程有緊密聯系,且這些領域與用戶體驗的關系十分密切。邵建敏、方毅、張學昌等人將參與式方法引入教學方法,以此優化教學效果;馮涼運用參與式設計方法規劃退耕還林工程建設;蒙小英則通過分析國內住房設計過程中的問題,指出用戶參與難以具體實施、設計過程缺失設計對象、設計師排斥用戶等情況。
除去早期的應用研究,部分學者開始全面認識參與式設計。姜瑩、胡錦通過分析參與式設計,預言其未來在教育、電腦設計方面的運用;王穎瀾、胡錦、王江瀾通過分析信息時代的特點,闡述參與式設計的可能性,指出參與式設計的門檻在降低,參與的形式也在發生變化;趙娜通過明確設計師和用戶在設計過程中的作用,構建參與式設計的方法。
近年來,隨著學科的發展,參與式設計理念的運用更加全面。鐘芳、劉新通過分析參與式設計的方法與過程,提出設計如何參與社會服務,通過設計解決社會問題;唐嘯、何人可通過探討參與式設計與社會創新的關系,發掘參與式設計在社會創新中的潛力;繆珂分析了互聯網與智能化時代的特點,結合參與式設計方法,提出產品設計過程中的新思路;閔曉蕾、季鐵則通過運用參與式設計模型建立設計對話方式,實現文化差異下的設計師與用戶交流。
從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參與式設計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原有設計流程中用戶、研究者、設計師的關系,三者在新實踐的推動下形成了有機整體,只為確保設計發揮應有的作用。該方法能在確保設計可控的情況下,盡力滿足用戶的設計需求,有助于改善現階段城市禮品不符合消費者需求的情況。但參與式設計也存在一些關鍵問題,一是用戶是否有能力參與設計,二是用戶以何種方式參與設計,這兩點決定了參與式設計方法的實行效果。
3 參與式設計的應用思考
參與式設計方法的核心問題,即如何使用戶有效參與設計流程。參與式設計流程涉及三個問題:用戶的知識水平、用戶參與的方式、用戶在參與流程中的身份。可根據上述三個問題的回答,評估用戶在該項目中的參與程度和參與效果,這有助于確保設計達到設想的作用。
3.1 共享知識庫的建立
用戶的知識水平是參與式設計概念出現后面臨的關鍵問題,該設計方法雖意在囊括所有流程相關利益者以確保設計發揮作用,但不可忽視的是,參與者的層次各不相同,提供的設計思路各不相同,這導致參與者在設計流程中的反饋存在兩面性。一方面,參與者對該問題提出了基于自身層面的看法;另一方面,由于參與者相關知識的缺乏,其提出的設想可能與實際效果背道而馳,或干擾設計的正常運行。這是參與式設計流程中的矛盾之一。
利拉·達曼[3]在其論文中指出,參與式團體需要外部給予支持,這種支持包括建立一個共享知識庫,以供參與團體學習設計流程中的必要知識,在必要的時候,用戶甚至需要參與一定的培訓以完成必要的決策,但切不可進行過多的干涉,否則“參與”的意義會被破壞。
在城市禮品的設計流程中,普通人作為參與者面臨的一個難關是如何確保產品的文化性。文化宣傳一直是我國的重要政策之一,在各種宣傳的耳濡目染下,尋常百姓具備基礎的文化底蘊,但要論述細節,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到,所以建立一個共享知識庫是有必要的。其中應當包含城市禮品設計過程中需要的各方面知識,如設計相關知識、文化相關故事、市場相關知識等,方便用戶在參與過程中隨時查閱,以確保自身可以跟進設計流程。
3.2 參與度適中的介入方案
用戶參與設計流程的方式也極大影響著參與式方法的效果,過多參與和過少參與都會導致效果無法達到預期。巴蒂亞·菲里[4]在其論文中闡述了一種延伸自參與式設計的價值導向設計方法,其中提及設計過程中的難點是如何正確引導用戶,以確保用戶在設計流程中的自主性,設計師和設計研究者需要制定合理的方案,一是滿足用戶的需求,二是正確限制用戶涉及的方面。
以計算機舉例,用戶在使用時會期望其具有更多更強大的功能,但是如果工程師在設計之初讓用戶直接操作代碼,用戶則會對系統產生抵觸。雖然可操作性上升了,但學習成本也大大增加了,用戶的自主性將被破壞。在設計中同理,用戶可以在了解一定的設計原理后提出需求,但是將全部設計原理交由用戶學習是不合適的,這會使用戶被迫思考“非用戶”身份需要顧及的事情,從而影響參與式方法的實行效果。
在設計城市禮品時,應設立參與決策和使用反饋兩個以用戶為主體的環節,決策環節在確認用戶獲得所需知識后即可執行,這一過程是反復多次的,在設計師和用戶的不斷交流中對設計方案進行迭代,與以往設計的區別就是用戶在設計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而在使用反饋階段則是用戶對設計結果進行測試,以確保后續使用中不存在重大失誤。
3.3 設計流程中的身份轉換
縱觀參與式設計的研究歷史可發現,早期各參與者在設計流程中的身份未定,影響了流程的順利進行。第一,用戶在身份不明時,無法發揮全部作用;第二,用戶身份被過度轉換,無法發揮原本的作用。所以,設計師和設計研究者在引導用戶確立身份時,需要根據不同用戶不同層次的能力進行不同的安排。
伊麗莎白 B·N·桑德斯[5]在其相關研究中對參與式過程中的各角色身份轉換進行了深入研究,從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到參與式設計的發展,設計的關注對象發生了轉變。原本的以用戶為中心是將用戶的相關信息轉換為設計需要的信息和準則,但用戶并未真正參與設計流程;而在參與式設計中,用戶會親身參與設計決策過程,直至設計真正落成發揮作用。在參與式設計中,用戶、研究者、設計師三者的身份有所變換,并逐漸形成有機整體,在設計環節相互幫助,用戶最終成為合格的“合作設計師”。論文指出,用戶按能力分為四個階段,研究者和設計師需要引導四個階段的用戶發揮最大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向下一階段前進,而這四個階段則對應了用戶創造能力的提升。
身份確定在設計過程中是重要的,在傳統的城市禮品設計過程中,設計師和研究者或分離或合并,甲方通過設計外包的形式指導乙方公司進行設計,或者設計師自身深入了解文化,再整合自身知識進行設計,這一點與參與式設計不謀而合。但參與式設計囊括了用戶,設計師需要和用戶合作,和用戶交換各自的資源,協助用戶成為合作者,這樣用戶便可充分探討設計的可能性。用戶的身份確定是一項周期性工作,且需要依托于前兩點的確立,設計各環節中用戶扮演的身份、起到的作用不盡相同,這一切都需要知識的支撐、方案的支撐和設計研究者們的引導。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運作好參與式設計方法。
4 結語
城市禮品作為有別于傳統旅游紀念品的地方文化產品,具備的文化性作用強于后者,借助參與式設計方法,城市禮品的宣傳作用在設計階段便可影響消費者,不斷提升消費者的文化認可度。從商品層面看,參與式設計方法能使城市禮品更符合市場的需求,解決旅游紀念品重復度高、缺乏實用性的問題。參與式設計方法的運用能激發該行業的活力,為原本落后、單調的設計帶來新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 [英]馬特·馬爾帕斯.批判性設計及其語境:歷史、理論和實踐[M].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9:31.
[2] 朱自瑛.杭州城市禮品設計研究與實踐[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4.
[3] 利拉·達曼.用戶參與系統設計過程,為用戶提供實用指南[J].行為與信息技術,1996,15(6):363-377.
[4] 伊麗莎白B.N.? 桑德斯.從以用戶為中心到參與式設計方法[J].設計與社會科學:建立聯系,2002,1(8):1.
[5] 巴蒂亞·菲里.價值敏感的設計[J].相互作用,1996,3(6):16-23.
作者簡介:吳唯(1997—),男,湖北武漢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產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