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觀點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這一觀點啟示道德與法治教學要有效利用生活資源,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本文首先探討了生活資源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意義與原則,然后從導入真實生活、基于認知特征、辨析生活情景及豐富生活體驗四個方面提出生活資源在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生活資源;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2-0050-02
引 言
生活資源就是來自學生真實生活中的各類素材,包括生活物品、游戲、真實案例等。將生活資源合理應用于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打造高效課堂。
一、生活資源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一)提高教育教學實效性
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材中的內容,教師往往幾句話就可以概括一節課的知識點。但是,教師單純的說教,難以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不要說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對學生起到具有實際意義的指導作用。而生活資源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能夠進一步充實教學內容,讓教學內容更加適合學生的學習,使課堂“活”起來,進而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二)助力學生道德素養的形成
小學生的道德素養尚未形成,他們的道德認知和道德意識相對較弱。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助力學生道德素養形成的有效途徑,但是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理論性較強,教師在課堂上如果只是簡單地講解道德知識,就容易將課堂變成枯燥的理論課,這樣的教學對小學生來說毫無意義。而生活資源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能夠將道德與法治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
二、生活資源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原則
(一)貼近學生的真實生活
各個地區的學生生活是不一樣的,他們接觸的人、經歷的事也有較大差異,他們所在的生活大環境影響著他們的日常言行。因此,教師所選擇的生活資源要足夠貼近學生的真實生活,否則,生活資源在教學中的應用也只能是紙上談兵,對學生沒有任何價值。例如,在教學部編版教材三年級上冊“讓我們的學校更美好”一課中,教師應根據學校、班級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甚至結合當地的風土人情,設計出有針對性的教案,拉近學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的距離,提升教學效率。
(二)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生活資源能夠引起學生的關注,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這樣的資源在課堂教學中是十分有價值的。但是,如果教學資源超出或低于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范疇,教學效果就會受到負面影響。因此,教師所選擇的生活資源要符合該年齡段學生的認知水平。例如,關于家庭的教學,一年級的教學內容涉及對父母的愛的基本認識,三年級的教學內容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對父母、家庭的了解。這是循序漸進的教學,并非簡單重復。
(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生活資源進行討論和思考。學生思考和討論生活資源的過程,也是其審視自身言行、內化學習內容的過程。這種教學方式達到的效果要優于教師簡單的說教。例如,在教學部編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爸爸媽媽在我心中”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辨析討論如何愛父母,使其意識到愛父母并不是要對父母百依百順,也表現在對父母錯誤行為的批評上。
(四)采用多元的應用方式
在一節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多個環節需要引入生活資源,但是這些環節的教學目標是不一樣的,有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的是引發學生的道德思考,有的是促進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因此,教師引入生活資源的方式也應有所不同,以確保生活資源發揮有效的作用。例如,開展生活化游戲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生活情境能夠引發學生的道德思考,真實生活的體驗能夠促進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
三、生活資源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的策略
(一)導入真實生活,激發學習興趣
成功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整節課學習中。因此,導入環節在一節課中顯得十分重要。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論啟示教師,學習內容和實際生活越貼近,學生的學習熱情就越高漲,同時學生會主動投入學習活動中。因此,教師要善于在課堂上導入與學生真實生活息息相關的素材,如游戲、照片、視頻、音樂等,從而拉近學生與理論知識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盡快進入課堂學習狀態[1]。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教材三年級下冊“生活離不開規則”一課時,在導入環節中,教師可以播放地鐵安檢的短視頻,然后提問:“你從視頻中看到了什么?”學生回答:“乘坐地鐵要接受地鐵安檢。”教師順勢引出課題:“這是乘坐地鐵要遵守的規則,你知道什么是規則嗎?”由此,學生產生了學習興趣,開始積極主動地學習新課。
(二)基于認知特征,激活學習經驗
當今時代,小學生的生活經驗豐富,但是這些生活經驗在課堂上往往處于“沉睡”狀態,學生不會主動將這些經驗與學習內容聯系起來,因此其對教學沒有任何作用。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論啟示教師要將學生的已有知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在課堂上創設問題情境,將它們“喚醒”,使其成為有效的教學資源,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教師要特別注意,“喚醒”學生經驗的方式方法很重要,可基于學生的認知特征,通過談話或榜樣來“喚醒”。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教材三年級下冊“四通八達的交通”一課時,教師可以創設這樣的生活情境:“如今,鐵路、公路、水路、空運等各種運輸方式都被廣泛運用,它們都認為自己的本領最大,到底誰的本領最大呢?你們知道這些運輸方式各自的特點嗎?”這個情境的創建基于三年級學生已有的對運輸方式的理解,更容易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能引導學生從各類交通工具的速度、運力、運費、安全性等方面區分、歸納出各類交通工具的特點。由此,學生會對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反思,學會在生活中結合實際情況合理選擇交通工具。
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建構”新的知識,實現了由“要問學”到“我要學”學習狀態的轉變,實現了有效學習。
(三)設計辨析情景,內化道德行為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要注重將教學內容與生活聯系起來,為學生創設生活情景,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2]。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論啟示教師再現生活情景,設計辨析情景,讓學生學會表達自己觀點,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內化道德行為。教師要特別注意,選擇具有探究性和辨析性的生活情景,這樣,學生要經過理性地分析和思考才能做出謹慎的選擇。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教材六年級上冊“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課中,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辨析情景:“奶奶在網上看到這樣一段內容:不要再吃香蕉了!某醫院有一男子因吃香蕉感染病毒死亡。此時,奶奶正準備轉發這條消息。那么,奶奶能轉發這條消息嗎?為什么?”首先,教師讓學生充分討論、發言。然后,教師出示官方辟謠微博,讓學生明確香蕉不會傳染病毒。接著,教師出示《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的規定,讓學生認識到這樣的行為是違法的。這樣,學生自然明白奶奶是不能轉發這條信息的。在以后的生活中,學生也就不會做類似的事情。
辨析情景改變了說教的形式,注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充分的質疑、思辨的過程中學習和理解新知識。
(四)豐富生活體驗,打通課堂內外
道德與法治課程最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經過課堂學習將正確道德認知內化為恰當的道德行為。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論啟示教師,生活體驗往往能夠實實在在地幫助學生將道德認知內化為道德行為。因此,教師要牢牢把握住這一要點,在課堂上積極開展生活化活動,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更好地踐行“知識來自生活,教育在生活中進行,教育為生活服務”的理念。在課堂上開展生活體驗活動時,教師要注意活動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不可為了體驗而體驗。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教材二年級上冊“我們小點兒聲”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我是小小調音師”的環節,讓學生在課堂上演示“怎么讓椅子、門、鉛筆盒等物品小點兒聲”。學生在演示過程中能更加深刻地體會并做到——在教室這個公共場所每個人都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影響他人。課后,學生會更好地規范自己的言行。
教師應重視學生的直接體驗和親身感受,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把習得的道德知識和道德行為統一起來。
結? ? 語
總而言之,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敏銳地捕捉生活資源,讓這些資源成為課堂中生動的教學素材,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陶行知全集.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于虹.生活化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名師在線,2018(31):58-59.
作者簡介:黃玉蕾(1990.7—),女,江蘇蘇州人,中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