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莉
(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南通 226007)
現階段,隨著教育體系的改革越來越重視學生德育教育,同時也加大了對“四史”育人的關注度,在黨中央的支持下,將“四史”充分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已經成為各大高校創新思政教育課堂的一種教學模式,通過思政課堂學生能夠更好的感受歷史、了解歷史、認知歷史,在“四史”教育理念下,促使學生全面成長,以此成為社會進步、祖國繁榮的主力軍,為今后社會發展進步提供人才保障。
高職院校建肩負著綜合型人才培養的職責,當代學生必然需要肩負起國家興旺、民族復興的責任,為社會良好發展提供助力。在高校教育過程中,思政課堂與“四史”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思政課堂上融入“四史”教育主要目的是為了加強學生對中國歷史的了解,促使學生正確看待中國發展史,培養學生熱愛國家、熱愛中國共產黨的堅定信念,加強學生對中國共產黨、改革開放的理解,促使學生發自內心擁護黨、認可國家,培養學生為社會服務的意識,避免學生誤入歧途,存在危害社會的行為。[1]在此基礎上,開展思政課堂融入“四史”教育需要深入挖掘“四史”教育資源,讓“四史”教育形成一套完整的指導體系,可以與《形勢與政策》這內容相融合,充分運用實教材編入是“四史”相關內容,讓學生明白國家發展過程,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感,激發學生承擔民族復興的意識,成為一名有理想、有擔當的人才,為國家繁榮昌盛驅動力。
現階段,高職院校學生處于一個充滿各種誘惑、思想多變的社會環境中,其中難免會有一些不良誘導,大學生雖然具備著獨立思考的能力,但其缺乏社會經驗,價值觀念和信仰也不成熟,由此學生很容易收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影響,導致學生在面對錯誤的思想時不能夠及時摒棄,進而影響學生思想和價值觀念。為此,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課堂融入“四史”內容不僅可以培養學生愛國情懷和民族信仰,同時也可以讓學生認識到社會中各種不良誘惑,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為社會穩定發展提供服務。[2]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著不同的思想、道德境界。高職院校學生比較多,道德思想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另外互聯網和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價值觀念影響也比較大?,F階段,每個大學生都能夠接觸到網絡,一定程度上對學生心理發展產生影響,使學生思想觀念產生變化,這也為高職院校思想課中“四史”內容教學開展帶來較大的挑戰。目前,多數院校學生面對思政和“四史”教育課學習動力不足,經常存在著思想觀念較高,但是行動力不足的情況,同時學生的自律性不高,無法精神飽滿的面對的學習,甚至部分學生過度沉迷網絡,游戲等,進而荒廢學業。[3]另外,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課程是學生步入社會的最后學習階段,對于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念具有重要意義,學生道德水平將會直接影響到學生今后發展,然而實際教學中,部分學生并不重視思政教育和“四史”內容,學習意識淡薄,甚至部分學生僅僅是將“四史”思政課程作為一個任務來完成,并沒有深入理解課程開設的目的,也就導致高校思政課教學效果不明顯。
高職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時間較短,并且課程次數較少,這對思政實踐教學產生較大的影響。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在開展思政課程教學中,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學課程體系和培養人才方案相對較為陳舊,教學內容完善度不高,無法滿足時代發展需求。另外,對思政課實踐教學重視度不高,再加上思政實踐課需要資金支持,若是得不到足夠的資金,思政實踐課堂將無法進行,這也是影響高職院校思政實踐課堂次數少、時間短的一個因素,經費不足也會影響思政課程更新進度,進而影響教學效果。此外,院校學生較多,在開展思政教育過程中,多數院校都是將幾個班級組織起來共同參與思政教育課程,這樣難免會忽略一些學生,教學效果不夠全面,為此部分學生參與思政教育課堂僅僅走個形式,并沒有深入參與進來,思想課程教學目標也就無法實現,這種情況下即使融入“四史”內容,學生也難以深入理解,導致思政課教學失去意義。
高職院校在開展思政教育過程中,教師的整體水平高低與教學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為此思政教師面臨著較大的挑戰,不僅要具備較高的專業能力,還需要掌握先進的教學方法,以此提升思政課堂教學效果?,F階段,由于受到傳統因素的影響,一些教師的教學觀念滯后,教學方式陳舊,對思政教學課堂的重要作用認知度不高,對“四史”融入思政課堂意識度不夠。[4]主要有以下兩種表現,一種是教師本身對思政教學缺少熱情,很多思政進課堂教學內容都是根據教材按部就班的講解,缺乏新穎性和吸引力,并且一節課程時間比較長,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隨著時間越來越低,不利于思政教學開展。另一種是思政課程本身理論性高于實踐性,思政實踐課堂沒有得到基本保障的基礎上很慢順利開展,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思政教育課的質量。
思想政治課堂是實現高職院校育人目標的重要課程之一,充分融入“四史”內容進一步加強育人效果。在思政教學過程中,充分融入“四史”革命歷史、建設歷史、改革歷史等相關內容,通過是真教育課堂為學生展示中國共產黨發展歷史,利用課堂講解中華民族崛起故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故事、改革開放的重要性以及現實作用等等,促使學生深入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意義,尤其是新時代發展故事,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知識面,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人價值觀念,培養學生愛國情懷以及愛黨、愛社會的意思,從主觀上提高學生道德素養,為此實際開展思政課還需要教師創新教學方式,提高思政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確保每位同學都能夠獲益。
著名歷史學家葉小冰曾指出“歷史教學的重要意義在于能夠拓寬學生視野,在此基礎上促使學生了解歷史發展,同時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社會不斷發展的規律,特別培養學生自我認知、認知社會、認知歷史的方法和思維方式尤為重要,促使學生全面、客觀的認知社會、歷史、自我和他人。”比如,在講解思政課程基礎理論知識過程中,可以適當增加共產黨黨史相關內容,將共產黨從無到有的發展歷史展示出來,讓學生了解共產黨如何壯大,如何得到人們擁護、信任的艱苦發展歷程,以講故事的方式傳播大道理,將我國偉人豐功偉績發揚光大,如毛澤東、周恩來同志在面對革命帶路是如何艱苦奮斗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又是如何堅守信念等等,這些故事都充滿歷史文化,通過這些小故事讓學生明白如今的美好和諧社會是先輩們艱苦奮斗換回來的,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意識。[5]
思政教學“概論”內容中包括改革開放的相關內容,教師在講解這個階段時可以融入改革開放歷史,講述深圳發展壯大歷史,以袁庚、習仲勛等人為代表,他們始終堅持開放包容、勇敢試驗、追求卓越等拼搏精神之得當代人們吸收,并且其創新精神也是的值得學生們學習,激發學生們民資自信,堅持走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此外,還需要提高教師團隊整體教學水平以及歷史素養,組織教師產于相關培訓活動,促使教師掌握先進的教學方式,進而保證教師的能夠為學生帶來更多學習資源。
在開展思政教育過程中,高職院校應當積極主動的將“四史”內容融入實踐教學中,促使大學生在思政實踐課堂中充分了解我國國情,讓學生充分體驗到中國共產黨發展過程,以此激發學生愛黨、愛國的意識。比如,高職院校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紅色旅游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歷史發展變化,也可以組織征文、表演、演講、歷史知識比賽等活動,以紅色內容為主題開展實踐教學活動。也可以利用建黨日、重大紀念日、節慶日等開展“四史”教學活動。[6]比如,“八·一”建黨節作為教學活動,在這一天組織學生觀看相關電影,或者利用短視頻平臺宣傳“四史”育人內容,通過微信公眾號、抖音、快手等媒體將一些愛國題材教學內容以圖片、動畫的形式向學生展示,將上述學生優秀文章、表演、紅色文藝創作內容展現在學校公告欄中,為學生創建一個良好的“四史”育人氛圍,促使“四史”內容融入學生實際生活中,深入學生心中,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信念,將當代大學生力量凝聚在一起,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
在開展思想政治教學中,可以通過網絡教學平臺開展“第二課堂”,網絡課堂具有一定的交交互性、靈活性、開放性等特征,與傳統教學而言更受學生青睞,為教學提供更多的教學途徑。很多高職院校也積極建設網絡課堂,并且將其作為創新思政課堂教學的一個改革方式,不斷擴大網絡課堂建設力度,充分運用微信、抖音、云班、釘釘等新媒體平臺提高學生參與思政教學的積極性,新媒體教學方式已經成為課堂教學以外的一種教學途徑。開展思政教學中融入“四史”通過網絡教學能夠將歷史內容以圖片、視頻方式直觀地呈現出來,充分結合線上線下教學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學的吸引力、生動性,以此調動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比如,教師可以通過微信公共號發布一些紅色歷史圖文事跡,如紅軍長征路線、革命烈士事跡、革命圣地等資料,學生通過線上閱讀能夠深刻地感受到先輩們革命的決心和勇于奉獻的精神,也可以是視頻故事,如《長津湖》電影片段等,都能夠與學生愛過情懷產生共鳴。院校可以建立創作平臺,組織學生自行創作,采用視頻、動漫、圖片、漫畫等形式參與,與同學一起分享創作靈感和心得。[7]另外,一些教學平臺中設有“四史”教育和學習模塊,進而實現資源共享目的,充分運用校園網站發布討論帖,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在新媒體平臺上建設每日一題的專欄,每天更新一個歷史知識,要求學生回答問題,同時也可以作為學生線上學生學習簽到的依據,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熱愛歷史,愛國愛黨。此外,聘請專業名師到校開展“四史”講座,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機會,通過這種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另一方面,名師具有一定的社會經驗和實踐經驗,能夠抓住學生興趣點,對“四史”內容理解更加深入,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歷史發展,進而實現“四史”育人目的。
綜上所述,在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課程中融入“四史”內容具有重要意義,不僅順應時代發展,同時對學生信仰和價值觀念培養具有較大優勢,并且可以保證思政教育可以順利開展,實現思政課堂育人目標,“四史”內容在思政課堂能夠將其作用最大化呈現出來。實際教學中,還需要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教學結合起來,利用媒體技術開展網絡課堂,提升教師綜合素養,推進“四史”與思政課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