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東生
摘 要:高校開設黨史必修課不僅增加了大學生接受黨史教育的機會,而且也為黨史研究提供了學術支撐和陣地依托。將黨史必修課貫穿高校思政全過程,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是武裝大學生頭腦抵御錯誤信息侵蝕的需要,更是立足黨史研究發展黨史事業的需要。從價值、邏輯與實踐三方面進行探究,分析黨史必修課貫穿高校思政全過程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并給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黨史必修課;高校;思政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奮力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全黨召開黨史學習教育,號召黨員“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新,必須推進以黨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全面有機融入思政全過程,如何在課程思政改革中上好黨史這門“必修課”,如何善用歷史資源以達到育人全過程中價值引領、知識教育和能力培養有機統一的育人效果是亟待研究的重點問題。
價值探究:黨史學習教育資源在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蘊含
1.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為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優質育人資源。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復旦大學《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黨員志愿服務隊的指示中提到,“希望廣大黨員特別是青年黨員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結合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這與已納入“十四五”規劃建議的“四史”主題集中教育相互呼應、重點突出、聯系緊密。建黨以來,不斷涌現出的艱苦奮斗、腳踏實地的先進理念、實踐、人物、事跡共同組成了優質的黨史學習教育資源,與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一起,共同為高校歷史學科建設及歷史課程開展提供了豐富的史料資源。[1]黨史學習,不僅僅是一般的史實教育,更是建立在歷史學基礎上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高度的內容呼應,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帶來了更多實然性的歷史基礎。[2]
2.中國共產黨的時空發展印跡為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搭建嶄新育人載體。黨的紅色文化資源能夠在當今高校立德樹人各環節中被挖掘凝練出系列的道德理想、崇高信念、時代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同時,黨史學習教育資源中豐富大量、生動形象的可觸摸、可閱讀、可沉浸、可欣賞的實物、實地資源,成為串聯紅色歷史文化與實際生活聯系的育人新載體。蘊含延安精神的革命圣地陜甘寧紅色基地、弘揚艱苦卓絕精神的雪山草地紅色基地、代表著人民勝利的京津冀紅色基地等,為各地大學提供了豐富多樣的黨史學習教育資源。這些紅色教育基地包含著黨的理想信念,是加強黨性修養、黨性教育的優質素材資源,對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永葆政治本色、提高道德素養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3.中國共產黨的世界影響力為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催生育人動機。從時代的角度分析,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迅猛發展的科學技術事業加快了我國步入數字化信息社會、占據世界科技高地的步伐。“數字化”時代下,信息傳播加速、傳播形式多樣、生活方式改變、思維模式轉變等時代巨變已催發教育教學形式的更新。“數字化”時代,要求高校通過各類課程潛移默化塑造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高校育人工作提出了時代要求。從國情的角度分析,百年建黨歷史更加厚植了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不同于西方國家發展路徑的獨特的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中國方案需要在新時代繼以解讀、傳承和發揚,這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切實要求。從全球的角度分析,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國走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擁有了更多的世界影響力和話語權,但同時也一直伴有一些西方國家的質疑或抨擊。[3]在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加強傳統文化與世界文化互融共進的步伐中,旗幟鮮明地堅持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要求倒逼著高校思政育人力量整合、集體發力的思考與轉變。
邏輯探究:黨史學習教育與高校課程思政育人的聯系
1.黨史學習教育與高校課程思政育人的性質相同。黨史學習教育與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都具有高度的政治屬性。[4]對中國共產黨歷史的學習能夠帶領廣大青年有效認知黨的奮斗發展史,激發對國家和民族歷史發展正確路徑選擇的情感共鳴,夯實增強本領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理想信念,這與新時代中國教育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要求和社會主義高校政治育人的職能相照應,與高校全面推進的課程思政育人實踐性質一致。
2.黨史學習教育與高校課程思政育人的目的相似。一是立德樹人。從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可以看出課程思政是要打通高校各門類課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從而最終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的有機融合。[5]黨史學習教育使大學生了解歷史知識,樹立正確歷史觀、價值觀,堅定走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自信;同時,能夠更好提高高校課程思政意識形態工作成效和實踐育人實效,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以下統稱“三進”)。二是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所謂“歷史虛無主義”,指通過歪曲、片面、丑化、虛假的“歷史”詆毀中國共產黨及國家領導人,否定我黨取得的歷史成就,其“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6]在“十四五”規劃開局迎接第二個百年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時期,將黨史學習教育這門“必修課”貫穿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全局,對社會主義高校加強意識形態引領和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有至關重要的意義。[7]三是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現今高校仍面臨著專業課程占比大、一味側重知識點掌握考察等現狀,課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強調了高校教師教育教學顯隱結合、學生成長德藝雙馨、社會考察德才兼備的重要性,基于之前探討過的黨史學習教育在育人環節中資源優質、載體豐富、背景濃厚的特點,更突出體現黨史學習教育與高校課程思政育人理念的共通性。[8]
3.黨史學習教育與高校課程思政育人的內容契合。第一點體現在黨史學習教育與課程思想政治教育都強調從歷史的學習和領悟中洞察發展規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宏觀歷史視野中感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從輝煌歷史成就中強化民族認同、增強“四個自信”、堅定不移走中國發展道路。[9]第二點體現在從高校課程構成來看二者內容互補,黨史學習教育資源是高校課程思政中思政課程和一些專業課程的組成部分,同時我國高校專業發展史的歷史背景與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是分不開的。[10]第三點體現在相似的歷史發展軌跡。[11] “四史”學習教育在社會主義革命、改革開放等各個時期與課程思政發揮主渠道支撐作用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建設相互融通與促進,尤其在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思想、“四史”主題教育、課程思政等,都體現出加強歷史學習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通,這對于加快構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有重要意義。
實踐探究:如何在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中融入黨史學習教育
1.關注黨史學習教育資源在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的作用發揮。一是強化課程建設。[12]在開設黨史學習教育課程的同時,高校應注重黨史元素的有效挖掘,充分結合高校專業發展、所在地歷史、校園人物、故事案例等方面思政元素的挖掘,加強課前思政素材精心挑選、課上教學手段恰當運用以及課后育人元素融入實踐指導環節,保證黨史元素貫穿課程思政育人全過程。[13]二是創新學史育人教學方式。結合之前章節研究提到的黨史學習教育資源內容優質、載體豐富的特點,順應社會科技發展潮流,將時下熱門的VR全息觀影、AR等技術應用教學環節,展示多樣的圖片、文字、音頻、視頻等資源,實現全程、全息、全員、高效的媒體傳播效果。[14]同時,在堅守傳統授課、講座、征文等教學參與環節基礎上,結合高校課程思政顯隱結合的要求,實踐黨史情景劇、歷史校館參觀、紅色影片展演等互動性、自主性更強的學史形式,增強黨史育人理論性和實踐性的有機統一。當下,眾多高校已踴躍實踐,如復旦大學將本科生參與制作的微黨課視頻搬上B站平臺,深入挖掘本校校史資源,生動展現本校校友的革命故事和奮斗歷程。[15]三是重視教育話語自覺、自信。[16]在所有課程的話語表達中,時刻堅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傳遞民族自豪感與報國強國壯志,鼓勵時代青年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勇敢擔當。
2.加強黨史“必修課”師資隊伍建設。一方面,厚植高校教師隊伍的政治素養和歷史文化底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教師及其他課程教師要做到“六要”,即“第一,政治要強;第二,情懷要深;第三,思維要新;第四,視野要廣;第五,自律要嚴;第六,人格要正”,要求思政育人教師教學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全面解決高校教師教書育人“兩張皮”的難題。[17]另一方面,加強課程思政參與人員構成的豐富性。在現有教師為主力的基礎上,開拓校內外育人場景,著眼黨史相關的校館基地資源深挖,將黨史講解員、高校領導、黨史專家、行業校友等人員及配套教育場景納入思政育人黨史“必修課”的師資隊伍建設中來。[18]
3.學校各部門協同保障。加強高校黨史學習教育融入課程思政的頂層設計。黨政部門主動作為,學校各部門加強協同聯動,抓好教研方面黨史學習教育相關的教學指南、大綱和方案建設,優化校園管理,保障經費投入。充分發揮高校黨建工作的示范引領作用。做好組織保障,強化教師黨支部在黨史學習教育與教書育人融合實踐過程中的帶頭作用,重視教工黨支部師德師風建設,發揮各部門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孕育黨史學習濃厚的文化氛圍。落實落細黨史學習教育育人全程關乎激勵、評價、制約機制、監管、協同育人等多層面的育人機制建設。
參考文獻:
[1][11]耿思嘉. 紅色文化資源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路徑研究[J]. 北京教育(高教), 2021(2): 37-39.
[2][6]虞志堅.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三重邏輯[J]. 江淮論壇, 2020, 304(6): 17-21.
[3][16]李曉培,胡樹祥. 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的話語表達與當代意義[J]. 思想教育研究, 2021(1): 100-104.
[4][7][9][12][14]唐壯東. 將“四史”教育貫穿高校立德樹人全過程[N]. 廣西日報. 2021-01-04 (6).
[5][8][10][13]李強華. “四史”元素融入高校專業課程思政的探究—以上海海洋大學為例[J]. 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學報, 2020, 22(4): 30-33, 43.
[15][18]李晨琰,吳金嬌. 把黨史學習教育融入“課程思政”引導青少年在學思踐悟中汲取奮進力量[N]. 文匯報. 2021-03-18(1).
[17]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 人民日報. 2019-03-19(1).
(作者單位:北京工商大學)
[責任編輯: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