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黎娜
摘要:古典詩歌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精髓,是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古詩詞在小學語文教學內容中占據著越來越多的比重,學習古典詩歌能夠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到民族文化的智慧。在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多誦讀古詩詞,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感受詩歌的美感,并在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關鍵詞:古典詩歌? 朗讀? 音樂? 情境
古典詩詞是中華優秀文化的文字沉淀,語言精練優美,意蘊深刻,凝結著我國古代先賢們的思想結晶和民族精神,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在歷經幾百年、幾千年的文化淘汰,歷經幾十輩幾百輩人的品評玩賞,仍留存下來的古典詩詞,到底應該怎樣教給孩子呢?是本著“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傳統真理,讓學生“百讀”下去,還是注重字詞解釋,肢解詩句,應對考試呢?由于小學生的認知基礎薄弱,想讓他們理解古詩的韻味并非易事。我認為,不能因顧及考試而放棄了知識的真正精華,不要因怕學生底子薄而拋棄知識的精粹。下面我結合教學實踐就古詩詞的教學談談看法。
一、融情于讀,感受古詩的語言美
讀是學生學習文本的最直接的方式。詩的情感、詩的語境、詩的意象無一不是讀出來的。我們首先做好朗讀指導,注重語氣、語調、節奏等方面的指導。古詩節奏往往是詩人心境的體現,明快的節奏,往往表現作者輕松的心情;急促的節奏往往表現作者昂揚的情緒;低沉的節奏,則大都表現為悲哀的情調。同時,我還結合自己的聲音特點和對詩歌的理解及感悟,親自配樂范讀古詩。我的范讀激發了學生讀詩的熱情,孩子們紛紛大膽地參與進來,享受讀詩的樂趣。
我在教學《村居》的時候,為烘托意境,先播放舒緩輕柔的古箏曲,再播放景物畫面的視頻:早春二月,村子里的青草已經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村里的孩子們放了學急忙跑回家,趁著東風把風箏放上藍天。此時,孩子們也悄悄走進了詩歌,仿佛置身于美麗的春光之中。我再讓學生認真聽我的示范朗讀,重在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讀完后,我會問學生,如果你是放風箏的孩子,或者是本詩的作者,你會怎么讀?學生會自然地帶入角色,在對古詩有更深層體會的基礎上,注入自己的想法有感情地朗讀。在我的耐心指導下,學生不僅掌握了古詩朗讀的技巧,讀出了節奏的抑揚頓挫,而且慢慢品出了詩歌的韻味,找到了朗讀古詩的樂趣。
二、巧用音樂,感受古詩的音韻美
詩歌與音樂又有著與生俱來的緣分,一些詩歌是可以配樂而唱的,教學中借助于音樂來烘托情感,可以豐富詩歌的內容,營造優美的氛圍,便于學生理解課文。所以不妨把音樂引入進來,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音韻美,以此更快地把學生帶入詩歌,與詩人同悲同喜,使詩人的情感自然地輻射到讀者的情感。
當然音樂的選擇也十分重要,比如古琴曲《高山流水》旋律典雅、韻味雋永,琴聲鏗鏘有力,可以作為描寫邊塞詩的背景音樂,像《涼州詞》《出塞》;而《望洞庭》《憶江南》等詩的伴奏音樂可以選擇一些深情溫馨、美妙輕柔的古箏曲。
我在教學《憶江南》一詩時,先播放古典音樂示范朗讀,讓學生找到感覺,再要求學生反復自讀,并引導學生合理想象詩歌的環境、氛圍。如此時的江南已是春回大地,百花盛開,陽光普照,遍地開放的鮮花更加艷麗,春暖水碧,綠波粼粼。紅日的映照,使紅花更紅,像燃燒的火焰;由于江花紅,所以更顯出江水碧綠。學生邊讀邊想象,憑借自己的知識,去品味、感受、咀嚼,甚至反復的體驗,最終也深深地被此種美景所吸引,感受美的意境。
三、創設情境,感受古詩的意境美
詩忌直露,講究含蓄。古詩雖然所用的字數不多,但是內涵卻足夠豐富。而兒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機動性和易受感染性的特點,想要學生學好古詩,我們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去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激發學習古詩的熱情,來品詩悟理。講解詩歌內容時,我也會讓學生閉目,并以散文的形式去朗讀詩歌的有關片段,帶領學生進入到古詩表達的意境,使其思想得到升華、凈化,達到美的享受。
如古典文學中被譽為“秋思之祖”的《天凈沙·秋思》,雖篇幅短小,但作者在藝術表現上別具匠心。我引導學生找出詞中的一組名詞,聯想這幾個富有特殊意義的景物:“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烘托出一個蕭瑟荒涼的意境,并以小橋流水人家的幽靜氣氛,反襯出淪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這樣,就給學生勾勒出一幅蒼涼的秋景圖:秋風蕭瑟,一抹殘陽,一位旅者騎馬漸行漸遠,留下落寞的背影。這樣創設情境,古詩再也不是干巴巴的幾個字了,學生對古詩的意蘊和內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們走進作者的內心,與作者情感產生共鳴。
四、感悟作者,感受古詩的意蘊美
詩詞為了追求意境,一般都含蓄雋永,留存了大片空間。“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讓讀者去品味“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因此,我們應逐步引導學生從詩詞描寫的物境中走向詩人的心靈世界,去感悟作者的情意,從而觸摸詩人的靈魂,感受詩歌的意蘊美,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
像李白的詩歌感情都比較強烈。《獨坐敬亭山》是李白于天寶十二年秋游安徽宣城時所作,當年,詩人被迫離開長安整整十年,世態炎涼,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了人間的辛酸,孤獨之感倍生。我在教本課時,以情感體驗為切入點,結合時代背景以及李白的經歷,引導學生深入到李白的內心深處,把握李白的情感波瀾。我讓學生把自己當作李白,感受仰望天空,只見幾只鳥兒向遠處飛去,直到看不見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飄越遠,四周一片寂靜。他靜靜凝望著敬亭山,覺得敬亭山也在看著他,他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總是看不夠。此時此刻,他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通過深入內心法,我們感受到李白那顆跳動的心靈,理出李白那喜怒哀樂、抑揚沉潛的情感軌跡。經過這樣的體驗,學生對這首詩以及李白本人才會有這樣深刻的理解,才會與詩人同呼吸共命運,感受詩歌的內在美,從而提升詩歌的審美能力。
除此之外,我還會用畫圖畫的方式,幫助學生學習古詩。比如在教學《村居》時,當學生能夠逐字逐句理解詩句,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我便和學生一起用簡筆畫再現情境,用粉筆勾勒藍天、小草、黃鶯等,學生邊講邊畫,畫面從無到有,把學生帶入情境,讓學生通過畫面感受詩中草長鶯飛、拂堤楊柳、一群活潑的兒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風箏的生動情景。動靜結合,從有限的畫面,想到無限的畫外,感受畫中的情,聽到畫外的音。又如學習楊萬里的《小池》,在學生理解詩句的基礎上,我讓學生結合生活實踐,一邊讀一邊想象,把想象中的畫面畫出來,泉眼、樹蔭、小荷、蜻蜓,構成了一幅初夏美景圖,再給畫配上顏色,學生不由自主地進入詩的優美意境中。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起來,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學有所思,學有所得,自學能力得到了提高。
古典詩詞擁有優美的詩句、深刻的內涵、高遠的意境等,是中華燦爛文化的瑰寶。我們教師要注重古詩詞的教學,采用各種手段創新教學方式,喚起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在教學中要用自己的“文情”去感染學生,帶動學生,不為考試所左右,讓學生真切感受到古詩詞的美,真正愛上古詩詞。
參考文獻:
[1]趙海鳳.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應注重三結合[J].中國教育學刊,2018(1).
[2]吳海俠.淺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9(23).